天才的世界: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建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5 伯拉孟特与罗马新圣彼得大教堂

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巅峰之作是罗马的新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从16世纪初开始,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包括伯拉孟特、拉斐尔、佩鲁齐、小桑加罗、米开朗基罗、马代尔诺和贝尼尼在内,一代接一代罗马最优秀的建筑家和艺术家,都为之倾尽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老圣彼得大教堂是由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306—337年在位)下令建造的。这里埋葬着圣彼得及其身后历代罗马教皇的灵柩。包括查理大帝在内的历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都曾经在这里接受教皇的册封。然而岁月无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教堂在步入千岁高龄之后日渐老态。

14世纪初,法国迫使教廷迁往阿维尼翁长达70年之久。1377年,教皇虽一度重返罗马,但在1378—1417年,罗马和阿维尼翁又在不同国家支持下各自拥立教皇,西欧教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大分裂。少了进贡的香火钱,罗马这座本已在无尽的纷扰中破碎的伟大城市跌落到历史的谷底。当时一份描述罗马的文件中这样写道:“几乎看不出这里曾经是一座城市。房屋都变成了废墟,教堂全部倒塌,整个地区都被人遗弃,被饥荒和贫穷所控制。”[26]1417年,马丁五世(Pope MartinⅤ,1417—1431年在位)成为重新获得统一的教会新教皇,罗马再次成为基督教世界的首都。凭借教会仍然具有的无可比拟的权势和财富,这座城市在文艺复兴的浪潮中逐渐恢复其往昔繁华。

罗马老圣彼得大教堂(H.W.Brewer绘制)

1453年,君士坦丁堡(土耳其人称其为伊斯坦布尔)落入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之手,基督教世界的骄傲圣索菲亚大教堂被土耳其人改为清真寺。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基督教世界。为了重塑教会威权,热爱艺术的教皇尼古拉五世(Pope Nicholas Ⅴ,1447—1455年在位)委托阿尔伯蒂和罗塞利诺对老圣彼得大教堂进行扩建改造。罗塞利诺计划保留旧的柱廊体系,而将屋顶更换为当时流行的交叉拱顶,同时增建歌坛并扩大横厅。为了准备这项工程,教皇下令拆除大角斗场的表面石材,拆下来的石头大约有2000多车被运往圣彼得大教堂工地。但是不久后尼古拉五世就去世了,工程因而停止。

棕色部分为老圣彼得大教堂平面图,黑色部分为罗塞利诺的改造方案

1503年,尤利乌斯二世(Pope Julius Ⅱ,1503—1513年在位)成为教皇。他是一位坚强有为的教会事业捍卫者(这一点从拉斐尔为他所做的画像中立刻就可以看出),始终致力于征服和捍卫教皇领地。他同时又是一名最有力的艺术赞助人。在他的赞助和要求下,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伯拉孟特、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聚集在罗马,将文艺复兴盛期无与伦比的荣耀赋予这座有着两千年灿烂历史但也曾一度沦落的伟大城市。1505年,尤利乌斯二世下定决心要完全拆除老圣彼得教堂,而后将予以彻底重建。在击败了竞争对手朱利亚诺·达·桑加罗后,伯拉孟特被任命为工程总监。

尤利乌斯二世画像(绘画:拉斐尔)

黑色部分为伯拉孟特设计的新圣彼得大教堂平面图,红色部分为老圣彼得大教堂的相对位置,二者体量极为悬殊

1505年,伯拉孟特开始设计新圣彼得大教堂。他立志要建造一座有史以来最宏伟的建筑。他的设计方案采用的是最具有纪念性、最能够象征上帝完美性的希腊十字平面,而不是传统用来象征基督受难的拉丁十字平面。他宣称:“我要把万神庙高举起来架到君士坦丁巴西利卡的拱顶上去。”君士坦丁巴西利卡是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建造的罗马最宏伟的大厅式建筑。在君士坦丁堡和伟大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永久落入异教徒之手后,这一想法尤为具有象征意义。在他的设计方案中,位于十字中央的是一个由四个大柱墩支撑的宏大穹顶,四臂的巨大长度可能是受到罗塞利诺设计方案的影响。在十字臂的四个角上布置了四座礼拜堂,以较小的尺度重复希腊十字构图,各自中央也有一个小穹顶。在四个角的最外侧还各建有一座方形塔楼。教堂的四个立面完全相同,中央穹顶如坦比埃多一样高耸于柱廊环绕的鼓座之上,平静而高雅,“像一顶高贵的王冠,漂浮在使徒陵墓的上方。”[27]119

伯拉孟特构想的新圣彼得大教堂穹顶

1506年,支撑穹顶的第一个大柱墩开始动工,尤里乌斯二世亲自下到深深的地下安置基石。尽管他和伯拉孟特一再催促工程进度,但毕竟工程巨大,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1513年,教皇去世。第二年,伯拉孟特也去世了。随着两位主要倡导者的离去,这项宏大的工程由此进入漫长而曲折的阶段。

为奠基仪式铸造的纪念章见证了伯拉孟特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