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那些事儿(共五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先秦

周公旦:站在华夏文明起点的巨人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长诗《时间开始了》,那的确是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时间。

如果沿着这个问题一直往回走,中华文明开始的时间,会在哪里呢?

有专家说,那个时间点应当在西周,而拨动时钟的那个人,就是周公旦。甚至有学者说,没有周公,就没有礼乐文明和儒家思想,中华文明就会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依据这个观点,那就是先前周的礼乐文明催生了儒家,而后儒家又参与构建了中华民族的底色?所以如今埋在我们华夏儿女血液中的那个共有基底,其源头是三千年以前的西周?

每一个问号都代表一个大问题。解决这些大问题的一大串钥匙是否都叮叮咚咚地挂在他——周公旦的腰上呢?

我们去找找看。

一 那个遥远的慢慢崛起的周

说实话,周朝(主要指它的上半场:西周)真是很多国人眼中好朝代的表率,周天子仁厚聪明、百姓安居乐业、制度适当、文明娴雅,简直就是教科书式的典范。所以,后人提起周朝,尤其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孔子、孟子,简直就是顶礼膜拜了。

这么棒的周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其实,周本来生活在偏远荒凉的西部,是一个没啥文化的部落,但它凭什么就代替了很有文化的商朝并从此一路繁花、凯歌高唱,成为很多人心目中最好的王朝代表呢?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

故事的源头在泾水和渭水之间——那个相当于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地方。对,在西亚有一个两河流域,在中国也曾有一个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丰沃土地养育着的,似乎都是非常奋发努力的人。

有人说周人最开始是游牧民族,也有人说他们开始是农业民族后来才成了游牧民族。证据是什么呢——因为“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看起来就真的是一块整整齐齐的农田啊!一个游牧民族怎么会拿一块农田作为自己的名字?要整也应该是一片草原才对啊!

看下图:

但也有可能是由于作为游牧民族的周人对于农业文明的向往呢?因为向往而拿高度类似于“田”型的甲骨文做了自己的部落名称也未可知?

好吧,不管哪种想法是对的,反正殷商开始的时候,周已经是一个半游牧半农业的部落确定无疑了。

在发展的过程中,周人部落其实是经历过一次大迁徙的,当时的带头人就是他们的伟大先祖:公刘。因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偏远西部的物产已经无法满足大家的胃,所以部落首领公刘安顿好一部分人,又带领另一部分人向东边的甘肃陕西一带迁徙,之后就长久生活在这里——中国的两河流域。

关于这次迁徙,《诗经·大雅·公刘》有明确的记录,译成白话文大意是:不安于现状,不安于小康。划清田界,装满谷仓。备足干粮,背起行囊。干戈斧钺,全副武装。我们这才奔向远方!

真的好有画面感啊!

陕西、甘肃一带乍看起来不是社会关注的中心,但它位于泾渭之间,土地真是肥沃、水草特别肥美,据说连这里长出的野菜都是甜的呢。《诗经》里面有首歌唱的就是周人当时的生活场景:谁说你没有羊?三百只喜洋洋。谁说你没有牛?七尺长九十头。你的羊来了,角和角挤在一起;你的牛来了,大耳朵挤来挤去。 以上两首诗歌的神翻译版本都来自易中天先生!——不仅有画面感,还很有喜感!——不仅有画面感,还很有喜感!

你看周人白天各种开心的生活,牛羊相伴为乐,可是一到晚上就没那么和谐了。那里人烟稀少,地处荒凉,所以成了各路神仙的长居之所,就算晚上出去解个手,也可能经常会遇到各种神鬼出没,叫人胆战心惊。所以后来,周人做什么事都喜欢提前占卜一下,久而久之呢,就编撰出了《周易》,历史学家顾颉刚说周易就是周人研究出来的特别容易的占卜方法——所以周人眼中的容易到底是个什么级别啊!对于我们来说,明明难到几乎看不懂好吗?

就这样,白天忙着放牛赶羊、晚上忙着占卜算卦的周部落,年复一年地慢慢强大起来了!而一直处在行政中心的殷商呢?却慢慢衰落下去了。殷商的衰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帝乙和他的“好”儿子帝辛,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据说残酷系数排名第二的商纣王。

眼看着自己不行了,殷商为求自保,就主动找到周,利用和亲政策与周搞好关系,周还借机获得了商王赋予的出兵征伐的特权。可是商王朝绝对没想到,自己和亲的女儿生出来的正是自己的掘墓人:周文王姬昌——对,就是外孙革了姥爷的命。

其实在周这个部落里,虽然姬姓的人是领导,但这个部落的大姓是姜,姜子牙的姜,羊字头,可见这个部落是以羊为图腾的,是个标准的游牧民族。羌族本来和周人是两个部落,但是商人总是欺负羌族,拿他们做献祭的牺牲品。后来羌族就和周人亲密联合,组成了一个团队。总的来说,在姬昌的带领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个大团队就不断发展强大起来了!

周文王姬昌努力了一辈子,让周完全强盛了起来,最终是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在周公旦和姜太公的辅佐下,与其他小国广泛结盟并最终在牧野之战中打败了商,商纣王自焚而死,妲己被砍头,商朝灭亡!

其实周灭商本来没那么容易的,可是那时候,有一个夷族部落帮了大忙。啥情况呢?

那一年,就在周人从西、北、南三个方向包抄殷商的时候,你说巧不巧,东边的夷族却先下手为强了。于是商朝的主力部队都开拔到东边去攻打夷族,虽然殷商胜了,但实力大损、元气大伤,于是从西边打过来的周人就轻松拿下了殷商。

就这样,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从周开始称皇帝为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

有没有感觉胜利来得太突然?

冷静,一定要冷静!

周武王虽然灭了殷商,但其实也只是端掉了殷商的总指挥部,战败的商人除一部分退到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以外,大部分残余势力仍然散布在中原的各个角落,随时准备卷土重来。

况且,当时距离殷商比较远的那些成员国本来也是口是心非的多,死心塌地的少,如今联盟总指挥被干掉了,他们一个个都开始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图谋不轨。

怎么办?

大家都等老大周武王拿个好主意。

可惜的是,周武王病重了!

可能是太多的忧患耗尽了他的精神,太多场战争用完了他的体力,再强大的灵魂没有了血肉之躯的支撑,也只能跟这个刚刚得来的崭新的天下、也是烂摊子一大堆的现实,说再见了。

接下来谁做老大?这是周朝的大事,也是华夏历史的大事。可喜可贺的是,来的这个人正是周公旦。

二 生逢其时的周公旦

话说,武王死前就听取了他的弟弟周公旦的提议,让商朝的旧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并尽力争取他们当中有影响的人成为伙伴来领导殷商旧人。这种怀柔的政策在当时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消解了很大一部分敌对情绪。

接着,病重的周武王在临终前就决定要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弟弟姬旦——也就是周公旦,并且很坚定地说这事不需占卜,可以直接做决定。

谦虚低调的周公泣涕不止,一直不肯接受。于是后来大家决定,由周武王十几岁的儿子继位,但在其成年以前,由周公旦摄政,全权处理国家事务。

周公为什么要哭呢?我猜一是舍不得自己的哥哥死;二是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一大堆,其实他也有点头疼啊!

哭也没有用,哥哥周武王还是死了;头疼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从那一刻开始,整个周朝的命运就交到了他手里。也可以说,整个华夏民族的命运,都交到了他手里。

在周这张白纸上,他能画出怎样的图画?是依着商朝体制照猫画虎还是另起炉灶全盘格式化?他那时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将影响此后数千年的体制走向,虽然很难,但可喜的是,他选择了后者。

当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可以说,在那一刻,是周公旦拨动了中华文明的时针,滴答滴答,从此再也没有停过。

我们来看看他都做了哪些关乎千年的改变。

其一,人本思想和伦理文化。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掌握政权的周人怎么才能说服天下人自己做老大是合理合法合情的呢?换句话说,你革商朝的命,合理性在哪儿?你掌握政权,合法性在哪儿?你又不是殷商人的血脉后代,如今继承大位,哪里合乎情理?

这是周公执政后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周朝的根本,不可回避,必须回答。

周公旦思来想去,翻来覆去,只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答案:天命!

是的,天命当年曾经将天子之位赋予了商人,但现在,它偏爱周人。

周公在官方回复以后,暗暗地想,哦,按照这个逻辑,原来天命也是靠不住的啊!那是不是有一天,上天又突然偏爱别的部落而剥夺了周人做天子的权力呢?

思来想去的周公旦吃了一惊,既然天命靠不住的,那就还是得靠人——这就是人本思想的起源!不过这个“人”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执政者本身。虽然如此,从商朝依靠神权到周公旦以人为本,确实是一次很大的进步。

第二个问题来了,如果治理天下要靠人,那这个人应该怎么做呢?

周公旦给出的答案是“德”字!德的古字是“惪”,意思是执政的人自己先要把心放直了,不能有偏私。然后以一颗不偏私的心去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后人在商朝的文字里并没有发现这个“惪”字,可见商以前确实没有德治。那时候都是天负责任,从周公开始才是人自己负起责任,自己治理得好,天就降福给你,自己治理得不好,天就降祸给你。——德治自此成为华夏历史几千年各朝各代优秀统治者追求的目标。

小结来说,殷商靠神权,周公旦就以人为本;殷商靠刑罚,周公旦就以德治国。从神治到人治、德治,人治成了正统,于是神权就落到旁门,宗教文化开始变成了伦理文化。而这,正是中国为什么一直没有宗教的原因。

很多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就觉得很奇怪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可以过一种完全没有宗教的生活?因为中国人早在周公旦时候就开始靠自己,靠人治理国家,不能满足的超额欲望就说服自己放弃,意欲向内追求内心的平静,这一直是华夏文明的内核。

其二,建立起华夏文明的中心。

西周的都城开始是在镐京,也就是西安附近。可是周公东征之后,国家的地盘扩大了,周公觉得都城距离那些新近占据的领土太遥远了,于是建议周成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为什么是洛邑呢?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圆圆的天盖在方方的地上,诶,还留出了四个半圆形,这就是四海。——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四海。而这个方的地上应该有个中心,这个中心是与天的正中心相对的,天的儿子就该居住在这个中心点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天的儿子有什么事情要跟天商量、祷告,这下就方便多了!以那时候的国土范围而言,这个中心点就是洛邑。

从陕西西安到河南洛阳,可以说正是从那个时候起,这一带开始成为华夏民族的政治中心。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隋朝和唐朝一样都是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宋朝的都城是汴京,也仍然在这条东西线上;直到明朝,朱棣才把京城搬到了北方的北京。

可以说,正是从这时候起,陕西、河南沿线,包括毗邻的山东、山西、河北,成为华夏民族的家。凡是在这个家居住的,都是中国人。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政治和文化概念。其他的,不管你是居住在西边东边的、北边南边的,都是外族。外族想入主中原,要么你有本事天下一统,要么就要“变夷为夏”,也就是被华夏民族同化。

这个华夏民族的大家,这个华夏文明的根,是从周朝开始奠定的。

有人说,从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摸索阶段,好比孩子三岁以前,还不能自己走,只能摸爬滚打;殷商呢,好比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少年时代,还是一副懵懵懂懂的样子,叛逆得厉害,总是捅娄子;到了周,我们这个民族开始变得成熟沉稳,有了干事的样子。但他也确实干出了一番大事,并就此拨动了华夏文明的时针。

其三,礼乐制度。

其实礼乐并不是周公的发明,周朝之前的夏和商也有,但不同的是,礼乐在之前是形式,是哀伤或幸福的表达形式。而从周公开始,礼乐变成了制度。

礼的实质就是秩序,比如说,天子坐的车是什么样的,大臣的车是什么样的;参加祭祀的时候,谁站在哪儿;上朝议事的时候,谁位列最前排等等这些都是由礼来规定的。在夏商用来处理人神关系的礼到周朝变成了用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制度,人际关系,包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在这个社会的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尽好自己的本分,好比是一部大机器中若干的小零件,只有每一个零件都运转正常了,国家这部机器才能良性运转。

这就是礼制,也就是我们说的礼仪之邦的礼。礼制用于治理国家,就是礼治。用这样的礼制来教化人,就是礼教。

那“乐”是什么呢?

乐是用来为这样的礼润色的,或者说,增加理解、安抚心灵的。在音乐中,每一个音都是不同的,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可正是它们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才奏出了好听的曲子。本来尊尊卑卑、看起来高低不同的秩序就像这些音符一样,合在一起才能奏出和谐的乐曲。

这就是周公的礼乐,也是中华礼乐文明的开端。

其四,大封建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

前面说过,周武王打殷商的时候,东夷莫名其妙地冲在前面当了炮灰,在周朝最终得到胜利果实的时候,东夷肯定很不开心了,凭什么先上的是我们,享受胜利喜悦的却是你们?东夷不满!

原有的殷商旧人有一部分得到了安抚,但很大一部分、尤其是本来距离远、三心二意的部落没有得到好处,也很不满!

周武王死后,作为老四的周公旦当了执政王,凭什么?老三管叔也很不满!不仅不满,他还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以及东夷部族反叛周朝。这个管叔是不是真傻啊?不管怎么说,周朝也是你们姬姓的天下啊!肉反正是烂在一个锅里嘛!

没办法,周公只好发出诏命,率兵东征。如果说当年牧野之战端掉了殷商的总指挥部,那这次周公东征才真正扫清了所有的外围势力。三年东征,灭国达五十多个。自此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它已经成为东至大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

这么大的地盘,怎么管理呢?分封建国!

具体是这样的:周公按照各种关系排出有军功、有血缘、有大小先后的顺序,然后把周得到的天下大分N块,分别建立宋国、鲁国、卫国、燕国、晋国、齐国。其中建立宋国和卫国,都是为了对付殷商旧部,分而治之;而其他三个国家分封给自家兄弟,主要是考虑边防前沿;齐国是分给周人部落的大姓姜氏的。一句话,不太放心的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比较放心的为国家驻守边关,为周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也备以大礼。加上后来分封的,周公先后建置了七十一个封国,其中受封的包括武王的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

就这样,周公通过分封建国,瓦解了殷商旧部,安抚了自家兄弟,酬劳了功臣盟友——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邦国制度,相当于现在英美的联邦制度。

看着大家都高高兴兴到自己的封地上当王去了,身在洛阳的周公还是很不放心啊,他拉着鲁国国君,也就是自己儿子的手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地位已经很高了。可我还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希望你到了鲁地,不要因位高而盛气凌人啊。

不同的人不同的叮咛,交代了又交代,他目送着大家一个个离开了京城。诶,又想起来了,这些世袭的国君有那么多儿子,到时候可别为了继承尊位的事儿给打起来,于是周公旦赶紧又规定了一个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由正妻的大儿子继承尊位。

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虽然帝位的争夺从来都是血雨腥风,但嫡长子继承制确实也免去了多少骨肉相残!

其五,井田制。

农业文明时期,这么多的邦国,这么大的天下,怎么耕作呢?周公推出了井田制。就是每一个邦国,先把所有的土地划成九等份,中间的一块叫作公田,其他八份都是私田,私田分给不同组别的民众由其负责耕种。但是,人们在耕作私田之前,必须先把公田耕作好,公田的所有收入用来进行公共开支!

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很棒?

虽然井田制在后来的秦国被商鞅变法所破坏 ,但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聪明的做法,这个根本的土地制度保证了农业的有序进行,也保障了周朝800年的基业!

从礼乐治国到大封建、从以德治国到井田制,他一个人面对一个天下,下了一盘好大的棋!

他勤恳努力、智慧超群、运筹帷幄,执政七年,不仅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还给后世的中国留下了很多可供借鉴的制度模型。华夏文明的时钟由此开始旋转,再也没有停止过。

三 那棵成长繁茂的华夏文明之树

七年后,周成王长大了,周公就把权力交了出去,“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退位后的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悉心教导成王如何成为一名仁德的天子!

又过了三年,周公看着周成王成熟稳重了,便离开京城去田野间养老,不久得了重病。临终前,他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示我至死也不会离开成王。”

周公死后,成王欲葬周公于成周,没想到天降暴雨,狂风不停,禾苗都被淹了,很大的树根都被拔出来,国人都万分惊恐。周成王收到上天的信号,急忙将周公葬到周文王的墓地旁边。后来成王总结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啊!”

在周公以及他悉心培养的周成王的治理下,当时的人们都生活得特别幸福,历史记载说四十多年之间没有一个人犯罪!

后来西汉初年的大学者、政治家贾谊曾经这样评价周公: “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与中国有大关系”,这七个字真的字字千钧。

什么样的大关系呢?

一颗种子和一棵大树的关系。

周公旦就是那颗种子,而华夏文明,就是那棵葱茏的大树。

这颗种子里面,藏着多少基因密码呢?我们来细细看看。

基因组别之忧患感。

周公旦在周朝夺取天下之后,勤奋思考,研究出了一套一套的制度。他所有努力的原动力是什么呢?

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这是当年压在周公心里的,也是伴随华夏民族成长的一个根!

《诗经》里面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操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贩夫走卒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勇军进行曲》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正因为有了忧患意识,周公旦才能废寝忘食,勤勉思考广作布局;正因为有了忧患意识,之后的国人才能在胜利的时候保持清醒,在和平的时候加强练兵,在丰收的时候广积粮。

当然,国人的心里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装满忧患,就像周公旦当年允许大家三月三日过情人节疯狂嗨皮一样,他们还知道两个字:乐观——对啊,事情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天塌下来有个子高的顶着。

一忧一乐,是华夏文明一对和谐有力的翅膀,这对翅膀在西周初期开始扇动,带着华夏民族开始飞翔。

忧患与安乐这对和谐的存在,好比国人痴迷的太极图。黑与白可以旋转,可以此消彼长,甚至可以互换,但永远相依相存。

基因组别之道德感。

周公强调礼制。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各司其职。

怎么样实现这种秩序呢?靠法律吗?不是。华夏民族靠的是人的理性,也就是靠长期礼制所形成的一种道德感来共同维护社会的整体运转;这与西方社会依靠宗教戒律、法律外力来建立秩序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前者是自信,后者是他信,前者靠自律,后者靠他律。

在中国,周孔之礼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个人都被这张无形的网罩住,是保护也是制约,最好的修炼目标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因为靠自律自信,国人崇尚精神追求,安置自我心灵,向内逐求发展;西方靠他信他律,一旦解套,无限地向外逐求欲望满足,以先进的科技取世界之物为我所用。所以,中国之所尚,在圣贤;西洋之所尚,在伟人;印度之所尚,在仙佛。

基因组别之家庭伦理。

在分封建国的过程中,周公旦分的是殷商原本的土地,封的却很多都是自家兄弟。那时候,鲁国的大王可能是晋国太子的伯父,卫国公子娶的可能是齐国的表妹,诸如此类,走来走去都是姬姓的支脉,什么是天下?天下就是家,家就是天下,真是好大一个家!

虽然周公旦分封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稳定,但从那时候开始,家文化却成为华夏文明这棵大树上重要的一枝了!

西方人的组织架构是国家——个体;中国人的组织架构是:国家——家庭——个体。

中世纪前后的西方,强调的是集团主义,是强硬的宗教戒律;后来的西方,是自由的个人主义。就在西方在集团与个人之间来回选择的时候,中国却早在西周时候就选择了一种契合于当时政治制度的、居于集团与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那就是家庭。

“家和万事兴”,“一人之罪,诛灭九族”。中国的社会组织,轻个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国家,家族本位是中国特色之一,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的第一重社会生活;亲戚乡里朋友的关系,是中国人的第二重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规范了中国人的活动。

梁漱溟有句话说得极好:“盖人生意味,最忌浅薄,浅薄了,便拢不住这样漫长的生命。”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超越个人而拓远一步,使人能从较深较大处寻求人生全部的意义。

一般人很难有可能上升到国家层面去考虑事情,但如果只考虑个人的事情又不免有些单调浅薄,所以中国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伦理文化,以家族为单位,需要操心的事那可就多了去了。今天二姨家女儿结婚,得去;明天二舅家儿子娶媳妇,得去;后天三婶家孙子过满月,也得去。这种基于血脉、可以实现的较大范围的关注契合了人生绵长、忙碌、复杂的需求,充实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人生。

如果说,佛教解决的是前世的债——现实的还——来世的福;那么国人的家庭伦理学解决的就是:前面的祖先父母——现在的兄弟姐妹家庭和睦——未来的子孙成才。

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密码,植根者,便是周公旦!

基因组别之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经过各代皇帝两千多年的教化,已经成为华夏文明坚实的底色,而周公一直被尊为儒学奠基人——这个身份界定不是别人说的,是儒家自己坚定认同的。

周公是儒家代表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孔子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战国时期继承了孔子思想的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发扬者荀子仍以周公为大儒,多次赞颂周公的德才。

那么周公的思想体系与后来儒家的主张,其重要契合点有哪些呢?

比如德治。周公以殷商为鉴,第一个提出了德治思想,而德治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说,周公不仅为儒家的“德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成功地进行了实践。

比如为民。周公最早提出了敬天保民的观点,要求统治者要敬畏天地,时刻保持警惕,勤政为民,以身作则。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与其一脉相承。

比如礼制。周公成功的礼制实践、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的现实状况,为孔子提供了一个礼治天下的绝好范本,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实践以及他一直强调的“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感,都是希望能够再现当年周公治理的天下。可惜当时已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

正是因为有周公成功实践在先,孔子终其一生都对自己的坚持深信不疑。

当然,周公当年在埋下这些基因密码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些因素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说国人因为缺乏国家概念,习惯性地不讲公德;因为好徇人情,所以缺乏法治精神等等。

然而,这一切终归是瑕不掩瑜,有学者说:“今天的中国文化,其基因和许多特点都是在西周开始形成的,西周文化和周公思想形塑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周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先祖。”

诚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