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叛逆期的孩子较劲(套装共2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 莫将“关心”变“唠叨”

Q:

我的孩子刚满 14 岁,上的是寄宿学校,每个星期周末才能回家,因此我们和孩子的相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少。您也知道,现在这个社会的诱惑太多了,我和他爸爸又没在孩子身边,很担心孩子会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我常常会叮嘱和教育他,比如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不要早恋,学习上有不懂的一定要多问老师……但是我一说这些,孩子就会露出很不耐烦的表情,嫌我啰嗦,有几次还直接打断了我的话头。请问专家,孩子出现这种不满情绪后,我该如何对他进行教育呢?

A:

对孩子不停唠叨的父母,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安抚自己紧张和不放心的情绪,能否真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父母并没认真考虑,往往只是图个一时痛快,或养成了一种不良的惯性。

成都一所中学曾做过一次调查:你的父母啰嗦吗?父母唠叨的时候,你的反应如何?在回收的 2000 多份问卷调查中,认为父母不啰嗦的学生只有不到 5%,高达 95%的孩子都觉得父母啰嗦,有的学生还在一旁补加了“超级啰嗦”、“一件事情要说好几次”等。由此可见,唠叨啰嗦是多么让孩子头疼啊!

在一个家庭里,谁是最爱啰嗦的人?“妈妈”、“爷爷奶奶”分别高居第一、第二位。生活中,家长啰嗦的话题多是学习、考试、生活习惯、早恋、交友等,并且大多数父母对自己的啰嗦毫无知觉。

孩子嫌父母太唠叨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仅发生在你的家庭里。也许你会觉得很无辜:我这是在关心孩子啊!孩子自控能力弱,保护自己的能力也弱,如果不叮嘱和管教,出了问题可怎么办?自己为孩子操碎了心,可孩子还不领情。

从心理学来说,父母的唠叨是出自于一种紧张、不放心,很多时候是说出来让自己安心,不是说给孩子听的。父母通过唠叨,向自己也向孩子证明:我能够对孩子做的都已经做了。

“唠叨”一般分为四种情况:关心式、命令式、习惯式、发泄式。

关心式:家长的出发点是对孩子的关心,但这实质上是不相信孩子,觉得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总是不放心。

命令式:家长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通过命令式的语气和孩子沟通。这样的管教方式太过简单粗暴,难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反感。

习惯式:一天嘴上不唠叨就不习惯,和孩子相处未想过采用其他好的沟通方式和有趣的话题,也没有意识到唠叨是无效的。唠叨成了关爱孩子的习惯方式。

发泄式:自己心里烦或者孩子让自己不满意,就会通过唠叨宣泄自己的情绪。

无论哪种方式,父母对孩子不停地唠叨指责是无益的!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当一个人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便是超限效应。你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不耐烦的神情,就是因为超限效应的缘故。

父母唠叨越多,孩子防御能力越强。当孩子在心理上构筑起唠叨“防火墙”,就算再苦口婆心的“金玉良言”也很难穿透孩子的心灵。唠叨是重复单调的语言刺激,是对孩子精神上的疲劳轰炸,没完没了的重复批评只会使孩子厌烦,挑起孩子的敌意,使气氛紧张,矛盾更加激化。

看了我上面的分析,也许你也意识到了自己太过唠叨的坏处,那么有什么解决办法呢?我有六点意见,相信你按照我这六点意见去思考,一定会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一要相信孩子。任何孩子都想变好,都有上进之心。孩子一时表现不好并不可怕,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共同寻找改进的有效方法。

第二要尊重孩子。有的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人生风景,有权利决定怎么做,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顺着家长的意愿去做。

第三切记就事论事。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就告诉他错在哪里,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我们就不用再多费口舌;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我们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我们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千万不要新账旧账一起算,全翻出来从头开始数落一遍,那样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

第四是要抓大放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大人操心,但有些事情是无关紧要的,随着年龄增长,会自然改变。因此,家长要把精力放在孩子成长中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习惯、品格修养等。科学的方式是: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事了结后再说;复杂的事情要分步骤说,先从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步骤说,完成这一步再说下一步。

第五学会适时放手。该孩子承担责任的情况,家长要学会放手,不要越俎代庖,孩子做不好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喜欢睡懒觉迟到了被老师批评),孩子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人生最终需要独行,每个人都需要自己成长,都需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学会“吃一堑长一智”,这是对他最好的保护。

第六是学会等待。一些家长有这样一种心理:希望自己的说教能立竿见影,孩子能立刻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其实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心智和能力没有发展到那么成熟,一些事情他可能还没有理解,暂时无法做好,做家长的必须要学会等待,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有反复。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时间不会因家长着急、唠叨而缩短。

尚阳讲故事

美国著名的讽刺小说家马克•吐温有这样一个轶事:他有一次去教堂做礼拜,开始听牧师演讲时,觉得牧师讲得非常好,打算捐款;10 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开始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 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滔滔不绝的发言的时候,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募捐的盘子里偷了 2 元钱。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也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天,墨子的弟子问他:“老师,人是说话多好还是说话少好呢?”墨子沉吟片刻后说:“话不在多少,而在于恰当。田间的青蛙每天都叫个不停,但是人们都不予理睬,而雄鸡每天只是啼鸣两三声,人们就应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