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等待的鼓声
没有哪个节日需要等待这么久,一等就是七年,一等就是十三年。
——这是广西融水、三江苗族的拉鼓节。
拉鼓节的主题就是祭祀。祭祀的仪式就是打鼓、拉鼓。鼓分有大鼓和小鼓。大鼓长约一丈三,每十三年举行一次;小鼓长约七尺,每七年举行一次。一个节日在时间上间距这么长,少有。但正因为如此,这个节日就显得特别隆重。
这两个节日都是在农历十月举行的。那时候刚刚收割完毕,禾根还整整齐齐地留在田里,但田边、道路上到处都遗落着零散的稻草,稻谷的芳香就因此飘散得到处都是。劳作了一个季节的牛,此刻终于得以闲了下来,在主人为它们堆放稻禾的木架下面,伸着头,慢条斯理地吃稻草。鸡们则在它们的脚下扒找着谷子吃。
另一边,主人则忙着杀牛、杀鸡、杀鸭。这个节日,亲戚要来,朋友要来,所以,村头、村尾时不时都会见到一些陌生人一副走亲戚的样子急匆匆地走进来,肩上挑的手里提的,有酒有鸡,还有一些看不清的礼物。一进入主人的屋,就是一阵大惊小呼的,接着,客人粗粝的双手接过主人递过来的茶杯,老老实实坐到了一边;跟来的小孩站在一旁,脑袋微微侧着,嘴里咬着手指,怯怯的目光到处转。
苗家人之所以这么看重拉鼓节,就是因为这个节是祭祖的。传说苗族的始祖蝴蝶妈妈(蝶母)是从枫树心生出来的,死后,它的灵魂又回到树心安息。所以,苗民原先是祭树,但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以鼓代树了。将树心挖空,两头蒙上皮,鼓心就是始祖灵魂的安身之所了。所以就得祭鼓。
拉鼓节十分热闹。一般分为箍鼓、唱鼓、拉鼓、葬鼓。
鼓大多是用泡桐树做的,所以,活动开始之前,寨子里的年轻男子就得结伴到山上去砍泡桐树。山上树多,但够大够直的泡桐树并不好找,荆棘丛生,坡高路陡,找树的时间就费了不少。但这是一件神圣的工作,谁都没有怨言。最终还是找到了树,砍了回来。头一道工序是把树破开,挖空木心,然后再用藤箍紧,两头蒙上牛皮,鼓就成了。箍鼓的时间很讲究,必须是在深夜第一声鸡叫时进行,并且要把全村的人叫醒,点清人数。传说古时有一个小孩钻进鼓里睡觉,箍鼓时就把他箍死了。所以,现在苗人箍鼓,都要按风俗把人叫醒。
箍完了鼓,第二天就是唱鼓了。唱鼓的时间最长,小鼓五天,大鼓九至十一天,是拉鼓节重要的阶段。先是祭祀祖先,然后哼唱祖先的历史和迁徙的历程。最后还有长者根据古理古规对在场的村民进行道德和法则的教育。完毕,他们就绕着鼓边唱边和着鼓点跳起了鼓舞。鼓声一阵一阵地响,这是等了七年或等了十三年才响的鼓声。听着已觉得有些陌生、有些新鲜,但一定是寨子里此刻最动听的声音、最兴奋的声音、最撩人的声音。所有的耳朵都被扯了过去,所有的心都被牵了过去。
接着是拉鼓。这是节日活动的高潮。拉鼓就像拔河一样,用一根又长又粗的大龙藤捆牢鼓腰,把本寨的男女和外来的宾客各分做一帮,对拉。你拉我扯,双方都使尽了力,憋得个个脖粗脸红。围观的人站在一旁助威,喊声震得周围的山鸟嗖嗖地飞。最后,总有一方要输的,输的那一排人全都被拉倒了,围观的人笑歪了身,笑出了泪。
拉鼓结束了,就要葬鼓了。葬鼓就是把鼓抬到收藏鼓的洞穴或鼓棚里存放。有的是把鼓抬到悬崖绝壁之处,将鼓推下山崖。有的地方在葬鼓之前还要把上次拉鼓节以来的十三年里死去的人的名单抄写在纸上,放在鼓里,然后才把鼓收起来。
这些天,来访的亲戚朋友,一律被主人留在家里住。除了玩,就是喝酒吃肉。就算是路过的、不认识的人,也被主人留下来,一同享乐。辛苦了一年,就靠这节日轻松一下、享受一下了,所以,这个时候,苗家人的心情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