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背后逻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案例2:褶皱城市

城市设计
李翌

Example 2: Folding Space In The City

Urban Design
Li Yi

本案例基于北京草场地的生活活动空间进行分析,揭示了区域对立与并行的联系和规则。本案例将讨论一个可以从视觉、听觉功能被感知的系统,重新定义并模糊层级关系,使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界线被模糊。

原有连续性的缺失、空间流动性的加强、多样的区域空间体验,空间可变性展示的是区域潜力的可能性。设计者通过流态的肌理转换过程,来强调空间系统的适应能力。

这是一个迭代实验的过程,探索动态外力影响下的环境反应和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当空间混合被激活时,系统将重新评估空间的流动性,并产生新的空间。本案例通过褶皱对公共空间产生的挤压、变形等状态进行尝试,从而优化公共空间的流动性。

设计逻辑 Design Logic

Fig. 1

Fig. 1 Process 1 Analysis

|分析|

本案例通过对场地的城市形态、交通网络、人群流量和业态进行分析,发现村落布局的主要发展方向为“穿过式”——沿着交通路线贯穿整个场地,并呈混合鱼骨状向两边扩展。场地中开放能力较强的空间,没有均质地域分布,而是维持在道路两端,并且有向中心场地蔓延的趋势。同时设计者获取了该场地三大产业的关联性,以及空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性,为之后重点功能节点的选取提供依据。

Fig. 2-1

Fig. 2-2

Fig. 2-3

Fig. 2-1 场地北侧主要为教育和艺术区域,临近城市主干线,可以满足场地内外人们的需要。

Fig. 2-2 场地中心承载了大部分居住功能,商业建筑主要依附居住社区而建,大部分用于餐饮和娱乐。

Fig. 2-3 基地南部主要为艺术和办公区域,空间内部和外部区域有高度的连接性。

Fig. 2 Process 2 Node Research

|节点研究|

设计者通过对场地前期基本信息的分析,发现场地周边有4类主要功能,分别针对艺术家工作室、商业、教育和餐厅等重要节点区域。这4类功能空间满足了当地人群的教育、娱乐等精神文化需求。

Fig. 3-1

Fig. 3-2

Fig. 3-3

Fig. 3-4

Fig. 3-1 所选地块邻近区域交通堵塞,和工业区域相比,竞争力相对较弱。同时,远离居住区域,餐厅区域密度较小,辐射范围较小。

Fig. 3-2 艺术区域相对集中,整个区域有较高的活跃度,方便人们参观和交流。艺术区域和居民区域的联系相对较弱,保证了居民生活的私密性。

Fig. 3-3 半室外空间相对集中,与人们的活动联系紧密。但它邻近主道路,所以半室外空间的分布不广,街道活力欠缺。

Fig. 3-4 形态生成“折纸实验”。

Fig. 4-1

Fig. 4-2

Fig. 4-3

Fig. 4-4

Fig. 3 Process 3 Diagram

|图解|

本案例研究在不同功能的相互作用下,人流的分布关系,以图解的方式表达重要节点功能和工业区域之间的空间连续性和人流运动性的强弱关系,从而发现空间的问题和活跃度较高的区域。

Fig. 4-1 公共空间

Fig. 4-2 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

Fig. 4-3 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

Fig. 4-4 规则

Fig. 4 Process 4 Type

|类型|

设计者利用褶皱的形态来解决问题空间,打破原有区域的传统和理性空间的城市规划形式,加强空间的连续性和人流在城市中的运动能力。例如,在对商业功能的分析上,将商业功能和工业城市的相互作用提取出来进行褶皱实验。设计者通过观察褶皱生成的过程来研究场地空间的变化,并结合其中的频次分析,研究在不同时段商业对区域流动性和连续性的影响。最终总结出5种路径的生成规则,分别为吸引、排斥、旋转、平行、挤压。

Fig. 5-1

Fig. 5-2

Fig. 5 Process 5 Agent

|智能体|

设计者在参数化软件中,分别将上一步总结出来的5种规则进行模拟和迭代实验。例如,第一步是将“吸引”规则引入场地,观察其中的变化。尽管这一步建筑的形变不是很明显,但是已经有部分建筑由于吸引力地关系而发生形变,从而使原始空间扩大。设计者在模拟完5种规则后,在测试结果中选取最适合的单元形式,使其在满足人们行为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达到空间连续性和人流运动性的最佳状态。

褶皱使建筑的表皮具备了结构和材料的双重属性,它可以替代空间结构成为建筑本身,从而创造更多有趣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