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弗里德里希·尼采,德国哲学家、诗人,1844年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一个牧师家庭,1889年精神崩溃,此后一直由妹妹和母亲照料,1900年在德国魏玛去世。《瞧,这个人》是尼采的自传,也是他在精神正常时完成的最后一本书(实际上尼采精神崩溃后,此书还没有完全完成,他的妹妹帮助整理了最后的部分。这本书于尼采去世后才出版)。此书总结了他的思想主张,是了解尼采不得不读的一本著作。
尼采的文章思想深邃、文笔犀利,却饱受争议。他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但直到二十世纪才被学术界承认。希特勒曾对尼采极尽推崇,但这只为他增添了污名——人们认为这是两个疯子之间的惺惺相惜。尼采的狂人尽皆知,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那句:“我是太阳!”人们称尼采为疯子并不为过,因为他四十五岁之后真的精神失常了。据说他在街头看到一匹马被主人鞭打虐待,上去抱着马痛哭,就这么精神崩溃了。这件事可能只是一个导火索,他的精神失常实际上是长期否定和自我否定的结果,他一生都在否定,反道德,反哲学,反宗教,反德国教育,反现代文化;他在著作中将自己的母亲和妹妹批判得一无是处,到了后期甚至把自己曾经的偶像和一生的挚友理查德·瓦格纳也批判了;他一生都在自我吹嘘,但难掩“世与我而相违”的孤独寂寞;他对生命力充满渴望,却难以抹去悲观的底色。米兰·昆德拉对尼采精神失常的评价颇耐人寻味:“尼采在替笛卡尔向这匹马道歉。”
《瞧!这个人》成书于尼采精神崩溃之际,因此它带上了浓厚的尼采式疯癫色彩一点也不奇怪。本书主要的四章,题目分别为“我为何如此睿智”“我为何如此聪明”“我为何能够写出如此优秀的书”以及“为何我是宿命”,单从这些题目来看,尼采自我吹嘘的本色就表露无遗。尼采一直以波兰贵族自矜——他甚至因母亲、妹妹血统不纯而鄙视她们,野蛮的德意志人在他眼中更加不值一哂——这也是造成他孤傲性格的原因之一(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其实是尼采祖母在他小时候给他编的故事,他却深信不疑了)。初读尼采的著作的读者会有一种眩晕感,如闻奇香与恶臭之混合气体,读不懂尼采、诋毁尼采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认为尼采的哲学全是疯言疯语,或者认为正是因为尼采精神失常了才能塑造出这样奇特的哲学体系,那就大错特错了。凡是能称为哲学的,必然是逻辑本身站得住脚,然后才能登堂入室,尼采哲学亦是如此。比如他有一句著名的口号:“上帝死了!”很多人据此认为尼采就是个“反神棍的神棍”,殊不知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经过严密推断的结果。尼采的很多言论都是如此,比如“我如此睿智”“我如此聪明”“我就是宿命”,看起来像是亡天灭地的狂言,但是其背后都是有严谨的逻辑推论在支撑着的——不信,你可以读读这本书。
《瞧!这个人》是一本不同寻常的自传,它不同于一般传记文学的叙事风格,甚至出生年月都没有交代,很多内容都有夸大捏造的嫌疑,但是尼采对自己代表著作的回顾总结,让我们对他的思想主张有了清晰的了解。可能他觉得,生平往事都不值一提,唯有他的思想才有分量——他竟狂傲到如此地步!可是如果不狂,他又怎么是尼采呢?如果中规中矩,这部自传又怎么配得上尼采呢?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圣哲勘定的君子之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要“重估一切价值”的尼采也是有这样的胸怀与抱负的,只不过中国的君子是谦逊内敛、文质彬彬的,而尼采其人张扬自我,孔武有力。很多人因为尼采太过狂傲、太过反叛而远离尼采,甚至对他冷嘲热讽,这也是他难言的苦楚吧。站在世纪之交的尼采,在世人的冷眼讥诮中,满怀愤懑,抽刀断流,刹那间江河阻断,从此生出一派新流……
缪文荣
2017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