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科之狼——黄喉貂
黄喉貂的探蜜本领
在长白山森林中,分布最广的食肉兽大概要数黄喉貂了。黄喉貂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还因其喜食野蜂蜜,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别称“蜜狗子”。黄喉貂体形较其他鼬科动物大,最大有家猫大小。黄喉貂喜欢或者说适应了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放弃了隐蔽的习性,已经能栖身于开阔的原野上。
我对黄喉貂的了解,一部分是从当地猎人和采蜜人那里听来的。据当地采野蜂蜜的人讲述,蜜狗子非常喜爱蜂蜜,它们能够通过灵敏的嗅觉找到蜂巢,并在蜂巢处转来转去,寻找下手的地方。它们一般从树干底部腐烂的木质部着手,用尖嘴巴和长长的前爪挖掘出小洞口,进入蜂窝里食蜂蜜;也攀爬到树枝上,取食细枝上或小乔木上挂着的蜂巢内的蜜。如果找到蜂蜜多的巢,便足够它们享受数日。它们也经常换口味,捕食其他小动物,隔几天再光顾蜂巢解馋,这样便在蜂巢附近留下了密集的足迹。人们在森林里谋取利益的过程中了解了这个秘密,便按图索骥,去寻找野蜂窝。
图1 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属于食肉目鼬科动物,体长60cm左右,尾长45cm左右,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图2 黄喉貂常活动在岩石堆中。姜权摄
图3 这是黄喉貂从树洞中寻找到的野蜂巢,野蜂巢掉落在了地面上
冬天下雪后是跟踪动物的最佳时间,人们利用蜜狗子对蜜味的敏感性,追寻它的足迹,总会找到野蜂窝。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顺利地发现蜂窝。只有那些有经验的人,可通过足迹来识别和领会蜜狗子行为痕迹传递的信息。野蜂巢的类型有地洞巢、树洞巢和裸露巢等。通常地洞巢和岩壁上或树枝上的蜂巢里的蜜几乎都被熊类和其他动物所食掉,而树洞内的蜂巢里的蜜一般不易被动物食掉。所以,跟踪黄喉貂找到的蜂巢几乎都是树洞里的蜂巢。
大多数树洞内的蜂巢里的蜜,动物是无法获得的。身体纤细的黄喉貂依靠体形小的优势,可钻进洞穴中觅食鸟蛋、松鼠、小飞鼠、紫貂幼体等,但对大多数树洞蜂巢也是没有办法的,只有人可以借助工具采集到蜂蜜。一般找到蜂窝的确切位置后,采蜜人用锯锯开大口,或伐倒树木,取出整个蜂巢。
长白山森林里野生蜂资源很丰富,约有30余种。其中有些种类的蜂很少采蜜存储,有些借助其他蜂的劳动获得蜂蜜。长白山产蜜较多的野蜂是较家蜂稍大些的野生中华蜜蜂,这些野蜂多在地下土洞里、树洞里、树干上营巢产蜜。在地下营巢和在树枝上营巢的蜂仅存储足够它们用一个冬天的量,而在树洞中营巢的蜂蜜产量高,多数在红松树干空心处。
大径级的红松树干下部容易空腐,死亡后成为枯立的“站干”。许多昆虫在枯立木上蛀眼,钻进树干内繁殖或越冬。野蜂是利用这些树干上被昆虫蛀出的洞眼进入树空心处的。大家族蜂群的蜂巢中能产10多千克蜜,这一家族靠这些储存的蜜度过漫长的无花期。然而这些甜蜜的液体也是许多森林动物感兴趣的。
黄喉貂捕猎的智慧
除了具有寻找蜜的本领外,黄喉貂还能够用集体的智慧捕杀体形比它们大得多的动物。它们这种出色的本领,从猎人口中或文献中都可了解到。成对的或3~4只黄喉貂合伙伏击成年狍子,或野猪幼体、马鹿幼体,它们还能够借助长长的尾巴在树冠层中从一棵树上跳跃到另一棵树上,非常迅速而灵巧。
图4 黄喉貂3~4只成小群活动,它们喜欢在树上过夜,常出没在河边或林间小道上
黄喉貂多半是雄性领导外出猎食,出行时前后跟随,或分散移动,相互保持一定距离。猎捕有蹄类动物时,它们先在树上或地上埋伏,等待猎物靠近。当猎物移动到有效距离以内时,黄喉貂猛地跳到猎物身上,死死咬住对方颈部。被咬的猎物拼命奔跑,有时可以甩掉身上的捕食者,但一般是不容易的,伤口不断地流血,直至筋疲力尽而倒下。
这么小的动物能有这么大的本事吗?我一直希望能目睹黄喉貂捕杀动物的场景。在森林里观察动物的时候,我经常跟踪它们的足迹,走上一段距离,看看它们做了什么,期待能见到希望见到的场景。
在雪地上跟踪足迹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如果地面上覆盖的雪很深的话,更是体力活儿了。然而跟踪动物足迹是了解动物的很好的办法,一路上可以判读出许多信息,如它们移动的速度、步距变化及其是在觅食还是在休息等。几年来,我遇见了很难遇见的事情,也验证了民间关于黄喉貂能捕杀很大的动物的传说。
有一次,是雪后的第二天,森林里覆盖了一层新雪,足迹非常清楚,很容易分辨。我跟随两只黄喉貂的足迹走了很久,来到开阔的水滩边上,一只的足迹就不见了。接着另一只的足迹也消失了。这里只有一只狍子的足迹,是刚留下的,水滩冰面上留下了打滑的痕迹,能看出当时狍子前腿劈开,分明是半蹲状态。我猜想也许正好在这个瞬间,黄喉貂跳到狍子身上了。
图5 成对或多只活动时,后面的个体一般踩着前面领头的个体的足印移动。这是两只黄喉貂留下的足迹。黄喉貂足印大小为4cm×7cm左右,步距为50~90cm,通常可见爪印和掌垫印
图6 黄喉貂足迹
图7 黄喉貂追捕猎物的时候常以跳跃姿态扑向猎物,一步能够跳跃两米左右
奇怪的是从黄喉貂足迹消失的地方开始,狍子是奔跑的状态。我跟着狍子足迹走了一段路程,发现雪被上开始有了滴落的血点,血量很少。这分明是黄喉貂骑到狍子背上,咬住了狍子的颈部或什么位置。狍子一直在奔跑,血一直在流,血点也越来越密了。
狍子在奔跑过程中趟过了一条没有完全封冻的河,进入了沼泽地。那里干枯的草被繁多,覆盖了地面,雪也不多,看不清动物的足迹了。我只好放弃了跟踪,虽然没有看到最后的结果,但这只狍子一定死在了黄喉貂的手里。
这次黄喉貂捕猎狍子的地方附近没有大树,它们不是从树上跳到猎物身上的,而是从地面上跳上去的。我在森林里也见到过几次黄喉貂躲在树上,当狍子靠近时,从树上跳到狍子身上的情景。我们观察狍子足迹时,发现有时狍子突然惊跑,能跳出两三米远。有时在奔跑过程中,狍子会把身上的黄喉貂摔下来,但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
有一次在做冬季动物数量调查时,我们来到大羊岔东侧的头岔河附近,远处杂木林大树上有两个大嘴乌鸦在叫。每当听到乌鸦的叫声,我的第一反应是这里附近可能有什么动物的尸体。我们朝乌鸦叫的方向走过去,见到了一只死去的狍子,已经冻僵了。经检查发现,脖子上有动物咬痕,伤口不大。附近全是黄喉貂踩踏的足迹,还有黄鼬的足迹。它们从狍子的肛门开口,吃了大部分的内脏,还吃了一些大腿和肚皮上的肉。这只狍子个头很大,是雌性。从现场痕迹推测,这只狍子是被咬死的,这么大的狍子可能是几只黄喉貂协同捕获的。也许这头狍子是由于有病,体弱无力,反抗能力下降而被捕杀的。
在自然界,如果你留意的话,在黄喉貂走过的地方,到处都会发现它们捕杀猎物的故事。有时黄喉貂会集体追赶一只很小的松鼠。而跟踪黄喉貂足迹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黄喉貂追赶松鼠,松鼠有时没有机会爬上树,只好钻进倒木堆积的地方,然后沿斜着的树爬上去,从这棵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这时,会有一个黄喉貂跟着松鼠爬上树,其他的则在下边包围,最后把松鼠逼到绝路上。
图8 黄喉貂在梳理体毛
图9 这是通过手持GPS定位仪跟踪形成的黄喉貂日活动轨迹
图10 在倒木上寻找食物的黄喉貂
图11 黄喉貂捕杀了在树洞中休息的长尾林鸮,在地面上吃掉了猎物。黄喉貂捕食现场很少留下猎物的骨头
黄喉貂的活动轨迹
近年来,我手拿GPS定位仪,全程跟踪黄喉貂足迹链,发现它们的活动轨迹并不复杂,很少拐弯抹角,一般沿着林间小道或河上下活动,活动距离较长。一般在长距离的移动中,很少见到黄喉貂捕食的痕迹,它们经常走一走就在倒木上留下尿迹或粪便,时而爬到树上休息。
经过几次跟踪发现,它们总是在不断移动,碰到可捕猎的猎物时,才开始行动。这时,足迹链就很乱了。在林中经常能看到它们捕食的猎物是松鼠、松鸦、花尾榛鸡,还有长尾林鸮和雕鸮等。吃剩留下的是松鼠的尾巴、鸟的羽毛,很少留下骨头。有的在树上吃掉,有些在地上吃掉。
图12 黄喉貂粪便
图13 秋季浆果类成熟的时候,黄喉貂喜欢吃含糖分的果实。这是黄喉貂吃了软枣猕猴桃后排出的含有种子的粪便
黄喉貂基本有它们习惯走的路线,活动范围很大。在熟悉的地方,每隔几天走一次。它们不只是在森林里穿梭,也喜欢到人类活动的地方,常出现在垃圾场,也经常到墓地吃一些水果等祭品。
黄喉貂通常以家族形式聚居,每个家族包括雌雄成年个体及幼小个体。每个家族猎食范围的大小不相同,有的方圆10千米,也有的达20千米。它们主要是在夜间或清晨活动,有时候独自狩猎,但更多的时候是成对或3~4只成群出动。它们具有多样化的食性,食物主要包括各种小型动物,如鼠类、松鼠、野兔、鸟类、昆虫、蛇类以及大中型动物,也食植物浆果和蜂蜜等。黄喉貂的确喜欢甜食,在秋季各种植物果实丰收的时候,它们大量进食各种果实。在倒木上可以见到黄喉貂排泄的粪便里含有各种植物种子,如软枣猕猴桃、山梨等的种子。
我们经常在野外见到的那些猕猴桃等藤本植物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也许是黄喉貂从很远的地方带到这里的,这些植物的种子经过黄喉貂消化肠道处理后排泄出来,落在适于它们生长的土壤里发芽生根。黄喉貂也是其他一些植物种子的传播者,可以将这些种子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随着生境的变化,大中型捕食者陆续退出了长白山温带森林顶级捕食者行列,取而代之的是体形较小的鼬科动物。我们对于以长白山温带森林为栖息地的鼬科动物的行为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但可以从它们的捕食行为入手去了解它们的生存技能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