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东亚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亚洲及其自然、社会、历史、文化
亚洲,全称为亚细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地中海和黑海。亚洲大陆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习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
亚洲地形的总特点是地势高、地表起伏大,中间高、周围低,隆起与凹陷相间,东部有一列纵长的花彩状岛弧。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3/4,平原占1/4。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除北非尼罗河文明外,其余三大文明都发祥于亚洲,它们是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亚洲人对人类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亚洲是世界上最先驯化动物、培育植物的地区。农业上的人工灌溉也起源于亚洲,还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6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相继侵入,使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严重摧残,民族经济发展缓慢,形成了“单一经济”制度,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目前,亚洲各国中,除日本为发达国家外,其余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都有一定发展,经济体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亚洲的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在世界经济中已占重要地位。
亚洲是人种类型(种族)最多的洲。世界三大人种在这里都有。从地区划分来看,西亚各族都属于欧罗巴人种(即白种人),南亚民族中绝大多数也属欧罗巴人种,而达罗毗荼各族,包括印度、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泰卢固人、马拉雅兰人、图卢人等,则属于欧罗巴人种和赤道人种之间的过渡类型;斯里兰卡的土著维达人、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人属于赤道人种(即黑色人种)。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东部、东南亚、东亚的绝大多数民族属蒙古人种(即黄种人),如中国除俄罗斯族、塔吉克族外的各民族,朝鲜人、日本人、蒙古人、缅甸人、泰国人、越南人等;中亚各民族,除塔吉克人外,各突厥语民族的东部属蒙古人种;中部属过渡类型,再往西,中亚境外的突厥人则属欧罗巴人种,如阿塞拜疆人、土耳其人等。
据1990年统计,亚洲共约31.16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其中,汉藏语系的各民族主要分布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南亚的部分地区,约占全洲总人口的39%;印欧语系的各民族主要分布在南亚及西亚东部地区,占29.7%;南岛语系各民族分布在东南亚的海岛地区,占8%;达罗毗荼语系各族主要分布在南亚南部地区,占6.7%;日本语究竟属哪一语系,学术界意见不一,日本人占亚洲总人口约4.3%;南亚语系各民族分布在东南亚部分地区,占2.7%;阿尔泰语系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亚、西亚和东亚北部地区,占2.6%;朝鲜语究竟属于何种语系,尚无定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北部的朝鲜半岛等地,占2.3%;闪含语系中的闪语族各民族分布在西亚的西部地区,占2.1%。此外,巴布亚语言在亚洲总共不到200万人,分布在东南亚海岛地区的东部;安达曼语系是唯一在亚洲才有的语言,使用者不足千人,分布在南亚的安达曼群岛。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佛教于公元前6~5世纪起源于古印度,据1984年统计(下同),亚洲佛教徒约有2.44亿。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在西亚形成,亚洲约有8600万教徒。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形成于西亚阿拉伯半岛,亚洲约有教徒4.3亿人。此外,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道教、神道教、祆教等宗教的信徒98%生活在亚洲。在东南亚、南亚许多狩猎采集部落和部分刀耕火种民族中,还保留着自然力崇拜、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古老信仰。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地区的一些通古斯满语族的民族中还保留着对萨满教的信仰。
以上这些亚洲的自然环境、民族、种族、语言、宗教,为该地区音乐文化区划及其特征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基础。
二、东亚文化及音乐概况
根据亚洲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体裁、形态特征,结合形成这些特征的生活环境、语言、宗教、社会组织等背景,亚洲音乐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音乐文化区,即:东亚音乐文化区、东南亚音乐文化区、南亚音乐文化区、西亚音乐文化区。
东亚指亚洲东部地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5国,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4亿。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这些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接受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的影响。
东亚的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地形多平原、丘陵;西部远离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这种东西地形的差异导致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夏季陆地增温快,比海洋热,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陆地冷却快,比海洋冷,气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由于海陆差异非常显著,在这儿形成了世界独有的季风气候区,这也是东亚国家具有的共同特征。在东亚季风区内,从北到南由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到亚热带和热带的变化十分明显。
东亚是目前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二次大战后,东亚各国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发展的道路。日本、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经济增长迅速,先后成为工业化国家。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的沿海地区分布着许多世界著名的工业地带、工业区和经济特区,其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并销往世界各地。从产业结构来看,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东部沿海、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都高于农业(包括畜牧业)。
中国 文化同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并列的世界三大古代文化之一,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综汇百家优长、兼集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该特点不仅体现在其形成之初,也保留在它的发展之中。所以,不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都能够及时地汲取时代精神要义,不断地实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体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辽阔的幅员,复杂的地形,落差显著的三大阶梯,都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远古时在中国境内的几十个部落群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群居住在黄河中游,以龙为图腾;以炎帝为首的部落群居住在黄河下游,以凤为图腾。经过长期的战争,这两个部落群融为一体,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祖先。传说中的尧、舜、禹三代实行禅让,直至禹传位给他的儿子,中国进入世袭制的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在夏朝时,人们相信天命——天是至高无上的统治力量,它决定人间的吉凶祸福,帝王是天子,代表天进行治理,所以具有神圣和绝对的权力。
殷周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孕育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以德配天命”、“敬德保民”的思想出现。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进程的加快,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最主要的有儒家、道家和法家。各家既相互批判,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到秦朝(公元前221~前209年)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武帝重用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官方哲学。
此后,中国再次陷入分裂、混战阶段。这便是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有魏、蜀、吴三国鼎立,北方十六国割据,北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的嬗递,南方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起伏更替。逐步传入的印度佛教传播于各地,强烈地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雕塑、建筑和音乐。道家变得越来越活跃,逐渐取得了宗教的地位。儒家哲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动摇。
隋朝是一个短暂的朝代。以后是唐朝(公元618~907年),这时中国南方的文化和北方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印度的佛教文化被同化,中国的文化达到了当时文化的最高水平。唐代以其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表现为一种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在唐朝以后,中国有一个短暂的时期分裂成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然后又统一成宋朝(公元907~1127年)。在宋朝,随着新儒学的出现,中国文化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朱熹借鉴和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形而上学,产生新儒学。宋代文化表现为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习,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代文化的特有风貌。
自宋朝末年起,朱熹注释的新儒学成为官学。新儒学的哲学通过各种方式被灌输到大多数中国人的头脑中,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牢固地成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宋朝之后,又经历了一段混乱,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公元1279~1368年)。元朝是一个版图空前广大的帝国,中国文化和外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宏大的气势展开。
100年后,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建立了明朝(公元1368~1644年)。至1636年开始了清朝(公元1636~1911年)。明清是中国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的时代,文化专制空前严酷地钳制着思想文化。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日本 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同中国、朝鲜、俄罗斯隔海相望,东临太平洋。全境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四大岛和数百个小岛组成。
公元4世纪中叶建立了大和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5世纪为鼎盛时期。公元3世纪,中国的汉字、儒家经典以及农耕和冶铁技术经过朝鲜被带到日本。6世纪,佛教和道教也通过同样的途径传到日本。6世纪末,圣德太子厉行改革,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统治,并遣送到中国隋唐学习汉文化。公元7世纪迁都奈良,进入“奈良时代”,其间与中国唐朝交往密切,多次派遣遣唐使,9世纪末废除遣唐使制度。10世纪创制本国“假名表”文字,发展起真正的日本文化。随着土地私有制和庄园制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武士阶层。12世纪,创立了幕府政权,向军事封建国家过渡。1543年,葡萄牙船队首次到达日本,此后,传教士和商人陆续登陆,带来了西方文化。16世纪中叶,丰臣秀吉完成统一大业,并实行一系列瓦解庄园制的制度。此后,幕府禁止基督教的传播,颁布锁国令,实行严格的禁关锁国政策。18世纪起,幕藩体制内部矛盾加剧,1837年爆发了大盐平八郎领导的大起义。同时,西方列强也频频威胁日本,令其开放门户。1854年,美国舰队率先叩开日本门户,幕府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通商条约。1868年在京都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次年迁都江户,改称东京。明治政府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推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维新运动,使日本历史进入了现代阶段。
长期以来,中国的儒家伦理学说被日本汲收,当作一种实用的道德准则,成为日本文化的核心,而日本化的佛教则和神道教结合在一起,开始统治整个国家。16世纪,新儒学(以朱熹学派为代表)取得了正统地位。后来更适合日本精神的王阳明的心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宗法家族制的破坏要比中国早得多,并被代之以婚姻家庭为核心的制度。因此日本逐渐走向超血缘关系的区域性或职业性的社会,发展出很强的集团意识。在日本文化中,中国文化核心的伦理范畴得到了改造。例如,中国人认为儒家伦理系统的最高范畴是“仁”,意思是“善”和“公正”,但是,在日本的伦理系统中,另一个儒家伦理范畴“忠”被认为更重要。儒家伦理系统的另一个重要范畴是“礼”,在日本被“耻”所取代。日本文化虽然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进化的,但它发展了自身的个性,形成了一种多元复合文化,同时保持着它的完整性。日本现代文化的各个领域,从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到饮食、服饰、室内布置、节假日等,都表现出这种多元复合的状况。
朝鲜 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与中国的东北接壤。朝鲜半岛多山,山地与高原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丘陵和平原则在西部和南部,人口较为密集。全境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海洋性气候特点显著,北部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朝鲜文化一直与中国文化同步进化。公元前2世纪,朝鲜开始汲收中国的文化:汉字、儒家经典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儒教在朝鲜始终占据正统的地位。公元936年建立了独立的高丽王朝,采取了中央集权和科举考试制。1392年高丽王朝灭亡,建立李氏王朝,定都汉城(即现在的首尔),历26代君主。此期间尊崇儒学,文化科学有了长足发展。出现活版印刷,创造出完整的朝鲜语言标音文字。
17世纪中期开始,朝鲜发生重大改革。强调研究现状和实用技术的“实学派”兴起,提倡科学、批判儒学。1864年高宗少年登基,其父大院君摄政,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873年日本派遣军舰迫使朝鲜对其开放港口,西式学校和报刊出现。1910年朝鲜被日本吞并,此后,朝鲜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殖民的斗争,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
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起,东亚地区的宗教信仰多元化。儒家虽然已经丧失统治地位,但却没有被摒弃。社会价值观也逐渐多元化:西方的物质主义和个人自我实现等价值观念已在许多人心里扎根,但是儒家重视家庭和教育,积极入世、勤劳节约等价值观仍在发挥作用。
中国儒家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影响,以及东亚各国在接受的同时进行改造的情况,同样也存在于传统音乐领域。中国传统音乐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和之美”和“写意”为特点的音乐美学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文人音乐(琴乐、词调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造就了各民族各地域丰富多彩的音乐体裁形式和音乐种类,乐器、乐曲、乐调、乐谱、音组织、旋法等,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态特征。在与周边国家的长期交往中,这些音乐形态特征,也被他国所汲收,并施重要影响于东亚各国(如日本、朝鲜、韩国),因此,形成了东亚各国所共同具有的音乐艺术特征。但与此同时,东亚各国又根据自己的社会生活、文化观点对它们进行了改造、变化,因此造就了各国所特有的音乐种类、体裁形式和音乐美学观、音乐形态特征。
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在内的东亚温带地区,以五声音阶为主。虽然在中国古代,出现了可以和古希腊、古印度高度发达的音乐理论相匹敌的以音律论为代表的音乐理论,在理论上对七声音阶作了许多研究,并且在古典的艺术音乐中得到了运用,但是,这种七声音阶的旋法特征仍是强调五声性的。另外,在与人民群众生活和感情有密切关联的民俗音乐中,十分明显地以五声音阶和五声性旋法为主。在中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中传承的音乐也大多数是五声音阶。朝鲜、韩国、蒙古的情况也基本相同。日本虽有含半音的都节音阶和不含半音的律音阶、民谣音阶的区别,但也都是五声音阶。因此,东亚可以称之为“五声音阶音乐文化区”。
另外,在以琵琶、胡琴、三弦为代表的乐器运用、音乐曲式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的因素。
当然,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之间,在音乐风格方面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即使在中国境内,汉族音乐亦有各种地方性的变化,各少数民族音乐又形成各自不同的音乐特征。
有些学者主张将西藏、蒙古从这一区域中划分出来,另立西藏、蒙古音乐文化区。我们认为,西藏、蒙古在发声法和对于音乐的各种要素看,与东亚音乐文化区具有更多的共同性。因此,应当仍然归入东亚音乐文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