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自信来自中华优秀文化的历久弥新
也许我们错过了工业文明,赶上了信息时代的末班车,但在智能文明时代,我们在技术上跟欧美基本是同步的。中国企业将不再输在起跑线上,而是借助契合后工业文明时期所需要的中国先秦优秀文化之思想和智慧,中国企业在数字化与智能文明时代有可能超越欧美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是变道超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在先秦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和智者,如代表儒家思想的孔子、孟子,代表道家思想的老子、庄子,代表法家思想的管子与墨子,还有集汉民族优秀文化之大成者的六祖慧能,都提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思想。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先贤们所提出的许多思想是缺乏严密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的,是经验式、先知先觉的感知式的,是顿悟式的,是比较跳跃的,更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而忽略细节和局部,跟工业文明所需要的严谨、科学、细分的思想基础是不太契合的。我认为,这也是工业文明没有产生于中国的原因之一。
从思维和认知模式来看,中国文化一直是多神论、多中心论,而西方国家是一神论、单一中心论;中国是一体化的整体思维,是善恶一体、黑白融合的灰度思维,典型的如《易经》的阴阳一体,而西方国家更多是牛顿式的二元对立思维,是黑白分明的细分思维。
我认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与认知模式,虽然不具备产生工业文明的文化思想基础,却正好契合了后工业文明时期、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所需要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连接交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跨界融合的整体,整个人类将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与生态体。它所需要的不是二元对立思维,不是与自然界斗争的思维,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这种思维和智慧在中国先秦文化中就是主流思想,比如孔子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论,这些都超越了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与智能文明时代所需要的整体思维、生态思维、共同体思维,以及万物互联互通、跨界融合的思维非常契合。
②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是多中心与分布式的,而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中心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多神论或者无神论,儒、释、道思想相互兼容,多元文化并存,这种文化传统与数字化时代的多中心与分布式思维高度契合。
③后工业文明的生态思维与量子思维,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禅宗思想不谋而合。我们现在强调生态思维,而道家最早提出了“利他取势”的生态思维、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我们现在强调“平台化+分布式”思维,强调突变、不连续、断点。
禅宗提出的“顿悟”,其实就是突变、不连续;现在我们经常讲“颠覆式创新”,而禅宗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就是强调创新、打破常规、超越经验曲线;我们现在强调工匠精神,而禅宗的“我心即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尊重个体力量、人人平等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顿悟”与跳跃性思维,自我超越、自我驱动,修炼内心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脱目的的思维,以及驾驭各种矛盾的思维,与后工业时代量子力学里的态叠加思维、灰度思维其实是高度契合的。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之所以始终保持着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开放、包容。中国文化从来不僵化,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并且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工业文明产生在西方有它的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但是在智能文明时代,中国能够实现变道超车,同样是因为我们具备了这样的文化思想基础。我们要重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重塑中国文化自信,实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