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从此君王不早朝
盛世危机
这一年,李隆基已经当了整整三十年的皇帝了。
自继位以来,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多位贤相,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积极措施,经过这些年的励精图治,唐朝内部欣欣向荣,外战捷报频传,经济空前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口大幅度增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由于当时的年号是开元(713—741),故史称开元之治。
对于开元年间的盛况,诗圣杜甫在他的诗中做了详细的描述: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有人认为,开元盛世不仅是整个唐代的巅峰,更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巅峰!
这样的成就,让李隆基无比骄傲,无比自满。
多年来在治国上孜孜以求的目标已经圆满实现了,接下来自己该追求点什么呢?
他不知道。
在他看来,辛苦了一辈子,也该好好歇歇了,也该好好享受享受自己创造的成果了。
这一点,从他的新年号中就可以看出来。
公元742年,有人宣称在函谷关旁发现了玄元皇帝(即老子,唐朝皇帝奉其为始祖,追封为玄元皇帝)留下的宝符,李隆基极为高兴,特意将年号改为了“天宝”。
当初是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开元”——开拓新纪元,而现在则是充斥着“坐享其成”味道的“天宝”——是比“天上掉馅儿饼”程度更高也更不靠谱的“天上掉宝物”!
由此可见,晚年李隆基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然而,李隆基错了。
其实此时并不是他可以坐享其成的时候。
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开元盛世,内部也有着不少的隐患。
唐朝立国已有一百多年之久,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初曾经行之有效的一些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候。
比如均田制。
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由于中国北方经历了长期战乱,田地大量荒芜,人口大量流失,北魏政府将其所掌握的无主土地收归国有,随后按人口数分配给百姓耕作,百姓则向政府缴纳赋税(详情可参见笔者的另一本书《彪悍南北朝之枭雄的世纪》)。
均田制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因此后来的隋唐两朝也一直沿用此政策。
但到了近三百年后的李隆基在位时期,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
由于天下承平已久,人口不断增多,百姓能分到的田地越来越少,而由于田地越来越少,农民抗风险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差,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比如天降暴雨、一家之主暴死等情况,往往被迫出卖土地,导致土地被私人兼并,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土地国有化破坏严重,在很多地方均田制已经名存实亡。
而随着均田制的土崩瓦解,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也变得难以为继了。
府兵制由西魏权臣宇文泰所创立(详情可参见笔者的另一本书《彪悍南北朝之铁血双雄会》),经北周、隋、唐而日趋完备,其最大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耕种,农闲练武,战时打仗,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军费,保证了兵源,而且战斗力也相当不错,唐初取得的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就是明证。
然而唐高宗以后,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很多府兵失去了土地,开始逃避兵役,有些兵府甚至出现了无兵可调的情况。
公元722年,时任朔方节度使的张说向李隆基建议招募壮士担任禁军。
自此,募兵逐渐成为军队的主流,府兵则日渐式微并逐步废止。
兵制的改变,也给李隆基和他的朝廷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招募来的兵士需要国家提供军饷和装备,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之前府兵作战任务完成后就回到原先的军府,不归战时的将帅统辖,有利于避免将帅专权,而募兵作为职业军人长期在外驻扎,无论训练还是作战往往都由同一将帅长期指挥,往往容易演变成将帅的私人势力,不利于朝廷对他们的控制……
事实上,除了均田制的崩溃和府兵制的瓦解,李隆基那时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贫富差距悬殊、腐败现象严重、奢靡风气蔓延……
总而言之,此时的大唐王朝正处于关键的社会转型时期,很多制度迫切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迫切需要用新的办法去解决。
比如,用什么新的土地制度来代替均田制?怎样防止土地兼并?怎样缩小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改为府兵制后,财政上的困难如何解决?在边境上设立集军政权力于一身的节度使,如何避免节度使拥兵自重的现象?……
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李隆基的应对策略不是去找问题的根源,然后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从制度上去解决问题,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原本的制度框架以外增设各种临时职务——使职来处理这些具体的麻烦,如转运使、营田使、劝农使……
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因肺部出了问题导致发烧,你却不针对肺部疾病用药而只是一味退烧,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
然而当时的李隆基似乎并没有想到这么多,也没有想到这么远。
他只是一味沉醉在自己的成就中、一心只想安度余生。
也许在那时的他看来,国家的形势一片大好,而且只会一年更比一年好;自己的时间却是越来越少,而且只会一年更比一年少……
于是,晚年的他,变得越来越追求个人享受,越来越沉迷于声色之中不能自拔。
画外音: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
我想,如果李隆基听过这首歌的话,他一定会觉得这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对他来说,杨玉环就是他迟到的爱,就是他未了的情。
杨家有女初长成
史载杨玉环的祖上出自关中名门弘农杨氏,其高祖父杨汪曾担任过隋朝的吏部尚书,不过到杨玉环的父亲杨玄琰这一代,杨家的家道已经中落,杨玄琰的职务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蜀州(今四川崇州)司户(掌管户籍、赋税等的小官)。
杨玉环就出生在蜀州。
由于父亲早逝,她幼年时就被在河南府任职的叔父杨玄璬接到了东都洛阳,由叔父抚养。
长大后,杨玉环不仅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是远近闻名的美女,而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是远近闻名的才女。
十七岁的时候,她被寿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看中,嫁入寿王府,被册封为寿王妃。
《全唐文》中记录了以李隆基名义颁布的册封诏书《册寿王杨妃文》:
尔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长女(大概是考虑到皇室的面子,此处隐去了杨玉环的养女身份),公辅之门,清白流庆,诞锺粹美,含章秀出。固能徽范夙成,柔明自远,修明内湛,淑问外昭。是以选极名家,俪兹藩国,式光典册,俾叶龟谋……
就这样,杨玉环就像童话里的女主角一样,一步登天,嫁给了王子,成了王妃!
可惜生活不是童话。
童话的结尾,总是女主角和王子卿卿我我,恩恩爱爱,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而对杨玉环来说,嫁给王子却只是个开始。
因为就在她婚后仅仅过了两年,就有第三者插足了。
这个第三者,不是别人,竟然是杨玉环的公公李隆基!
公元737年,李隆基最宠爱的后妃武惠妃(李瑁的生母)去世了。
这让他感到无比悲痛。
更令他悲痛的是,他始终找不到武惠妃的替代者。
后宫中的各种美女在他的眼里,就像各种美酒在不喝酒的我眼里一样——尽管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却没一个感兴趣的!
李隆基非常苦恼。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伊人已去,谁才能让我重燃爱火?
他的心思,当然瞒不过他身边的大臣和宦官们。
在这些人看来,皇帝遇到的难题就是他们遇到的机会。
没过多长时间,就有人向李隆基推荐了一个理想的人选——他的儿媳杨玉环!
这就很尴尬了。
当然,这是对一般人来说。
但李隆基可不是一般人。
他是皇帝,而且是唐朝的皇帝。
大概是因为祖上有部分鲜卑血统的缘故,唐朝皇室中胡风很盛,礼教约束、人伦禁忌比其他朝代似乎要松很多——在李隆基之前就有太宗李世民纳弟媳为妃、高宗李治立庶母为后等多起不伦事件,现在李隆基想纳儿媳,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继承了祖先的传统。
因此,李隆基丝毫没有顾忌杨玉环的身份,马上就开始了行动。
公元741年正月,他亲自颁下诏书,宣称寿王妃杨氏想为窦太后(李隆基的生母)祈福,主动请求放弃寿王妃的身份,申请出家成为女道士。
杨玉环就这样离开了寿王府,披上了道袍,进入一座李隆基为她特置的道观内,成为一名道士,法号太真。
在之后的数年中,杨玉环一直以道士太真的身份和李隆基在一起。
李隆基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很快就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
因为他发现,杨玉环不仅天生丽质,更重要的是,她还善歌舞,通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而李隆基本人也是个音乐发烧友,擅长各种乐器,并精通作曲——著名的《霓裳羽衣曲》相传就是他的作品,除此以外,他还酷爱戏曲,被后人称为梨园祖师。
两人虽然年龄相差悬殊——整整差了三十四岁,但却处处情投意合,琴瑟和鸣,感觉比同一规格的螺母和螺帽还要般配!
晚点的火车,因为总希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所以总是跑得特别快;
迟来的爱情,因为总想着把错过的日子补上去,所以总是来得特别猛!
如果爱情像台风一样有级别,那么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至少应该是千载难逢的十二级以上超强台风!
公元745年七月,李隆基为寿王李瑁新娶了一个姓韦的王妃。
仅仅一个月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册封杨玉环为贵妃。
至此,在等待了近五年后,杨玉环终于有了正式的名分。
那一年,李隆基六十一岁,杨玉环二十七岁。
随着杨贵妃地位的确立,她的家人也都跟着鸡犬升天。
杨玉环的三个姐姐也都是风华绝代的美女,也都得到了李隆基的宠幸,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guó)国夫人和秦国夫人。
姐妹四个经常一起出入宫廷,和李隆基一起玩耍嬉戏,一起通宵夜谈……
四人中,虢国夫人的性格最为豪放,有时甚至敢不化妆就去见皇帝。
这一点,有唐代诗人张祜的诗为证: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此外,杨贵妃的父亲杨玄琰也被追封为太尉、齐国公,其母则被追封为齐国夫人,叔父杨玄珪为光禄卿,堂兄杨铦(xiān)为鸿胪卿,堂兄杨锜为侍御史,杨锜还迎娶了皇帝的女儿太华公主……
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这个名单中似乎少了一个人——当初抚养她的那个叔父杨玄璬!
不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健忘,而是杨玄璬必须被遗忘。
因为当初杨玉环嫁给寿王李瑁的时候,是以“杨玄璬长女”的身份被册封的,而如今作为李隆基的贵妃,之前她这段曾当过儿媳的历史就必须被淡化,必须让别人认识到,之前那个“杨玄璬长女”寿王妃和现在的“杨玄琰之女”杨贵妃并不是同一个人!
尽管这听上去有些自欺欺人,但就和皇帝的新装一样,只要大家都心照不宣不点穿就够了。
其实这件事大家都知道,李隆基也知道大家都知道,大家也都知道李隆基知道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却都装着不知道,李隆基也装着不知道大家都知道,大家也都装着不知道李隆基知道大家都知道……
时间长了,李隆基也就有了这样一种错觉:杨玉环似乎从来就没有当过他的儿媳,而是上天赐给他的真爱。
杨贵妃对他来说,就是不开心时候的酒一样的人,是渴了很久之后的水一样的人……
他和杨贵妃最喜欢的地方是华清宫。
华清宫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是修建在骊山上的一座行宫,以温泉而闻名。
李隆基对华清宫情有独钟,自从即位以来几乎每年都要到这里居住一段时间。
有了杨贵妃后,他更是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和贵妃的度假别墅,两人在这里度过了大把大把的快乐时光。
有时,他们聊聊天;有时,他们扯扯淡;有时,他们喝喝酒;有时,他们弹弹琴;有时,他们打打牌;有时,他们跳跳舞;而更多的时候,他们会一起泡泡澡。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这是何等的惬意!
冬天,两人最爱的是在华清宫泡温泉;而到了春天,两人最爱的是赏花,尤其是看牡丹。
这天,李隆基与杨贵妃带着一帮随从前往兴庆宫内的沉香亭欣赏牡丹。
眼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怀里是倾国倾城的贵妃,李隆基几乎都要醉了。
花美,人美,他的心情更美。
见皇帝如此开心,他最喜欢的乐师李龟年主动提议,让他来唱歌助兴。
可他刚一开口,李隆基就忍不住提意见了:赏名花,对贵妃,怎么可以用旧的歌词?还不快让人找李白来填新词!
“诗仙”李白
如今李白这个名字对只要上过小学的人来说绝对是如雷贯耳的。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古代所有的诗人中,要论成就和知名度,李白如果称第二,那就没人敢称第一!
然而李白的来历却有些不明不白。
无论是他的出生地还是家世,一直以来都是个谜。
《旧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泛指崤山以东地区)人。
但《新唐书》的说法却完全不一样: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即十六国时期西凉创建者李暠,由于李唐皇室自称是李暠的后代,追尊其为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武则天的最后一个年号,也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一个年号,即公元705—707年)初,遁还,客巴西(今四川绵阳一带)。
而最详细的记录则出自唐人范传正所著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凉武昭王(即李暠)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
如果后两种记载可信的话,那么李白的祖上应该和唐朝皇室同宗,在隋朝末年因某种罪名而被迁到了西域的碎叶城,其父在武则天统治末期偷偷潜逃回了内地,居住在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
有人因此认为李白很可能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建成或李元吉的后人,玄武门之变后为避朝廷追杀而逃到西域。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猜测而已。
事实的真相,就和你我的青春一样——曾经是有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至于李白的出生地,至今也没有定论——有人说是碎叶城,也有人说是江油。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他应该是在江油长大的。
据说李白出生时其母曾梦见太白金星,故为他取名“白”,字太白。
李白自幼聪颖过人,十岁就精通诗文。
然而他并不是个文弱书生,而是性情豪爽,善于击剑,轻财好施,颇有侠士之风。
公元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带着一大笔钱,离开家乡踏上了远游之路。
他先去了峨眉山,之后又顺江东下,出三峡,经江陵(今湖北江陵),游洞庭,登庐山,抵广陵(今江苏扬州),随后又南下苏州、杭州等地。
公元727年,李白来到了安陆(今湖北安陆),估计信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他那时钱也花得差不多了——他自称在扬州不到一年就花掉了三十多万。
可他似乎并不担心,因为他还有另一句人生格言“天生我材必有用”!
果然,在那里他凭借自己天生的才气和风度赢得了前宰相许圉(yǔ)师孙女的爱慕,两人结为了夫妻。
自此,李白寓居安陆三年。
然而,对于一心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志向大得当伞可挡住泰山当桶可舀光长江的李白来说,让他憋在家里,简直比憋尿还难受。
公元730年,他终于再也憋不住了,离家前往长安,拜谒了京城的许多名流政要,想寻求发达的机会,但却始终没能如愿。
两年后,他只好黯然离去。
接着他又花几年的时间先后游历了洛阳、太原等地,最后才兴尽而归,回到安陆。
再过了数年,许夫人病死,李白又移居东鲁(今山东一带),投靠自己在当地任官的亲戚,期间他曾与孔巢父等五人隐居于徂(cú)徕山(今山东泰安、新泰之间),日日酣歌纵酒,吟诗作赋,号称“竹溪六逸”。
公元742年,李白南游会稽(今浙江绍兴)。
在那里,他结识了著名的道士吴筠,二人相见恨晚,一起隐居在剡中(今浙江嵊州)。
正是因为吴筠,李白才有了入京做官的机会!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李唐皇室把道教始祖李耳作为自己的祖先,皇室的子孙们大多笃信道教,晚年的李隆基对道教更是无比沉迷——他一心想修炼长生之术,为此还专门在华清宫修建了长生殿。
听说吴筠在道教界的名气后,他特意命人请其入京面谈。
一番交流下来,李隆基对吴筠极为欣赏,遂留他在京,盛情款待。
吴筠也抓住机会,在皇帝面前大力推荐自己的好友李白,说得李隆基龙心大悦,当即派使者前去宣召李白。
使者到来的时候,李白正在家中闲居。
得知皇帝召他,他顿时欣喜若狂。
这从他当时写下的这两句诗就可以看出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就这样,时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第二次来到了长安。
这一回,他受到了皇帝和朝臣们的热情接待。
时任秘书监的贺知章在看了他的诗作后更是惊为天人:子,谪仙人也!——你简直是天上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啊!
之后,李白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来入仕的夙愿——被任命为翰林待诏。
但很快,李白就失望了。
因为当时的所谓翰林待诏,只不过是随时听候皇帝召唤的御用文人,虽然待遇不错,钱多事少离皇帝近,但实际上并无任何实权。
这对于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李白来说,显然是无法让他满意的。
我想要的是房子,而你给我的却是橘子,就算给得再多,又有个屁用!
无奈,他只好借酒浇愁,每天不是喝得烂醉,就是在喝醉的路上。
这次李龟年派人来找他的时候,他又醉了。
来人只好把摇摇晃晃的他硬是架到了沉香亭。
李白此时依然酣睡不已,脸上被泼了八十八盆冷水后才勉强睡眼惺忪地醒来。
不过,对李白这样的天才来说,写诗似乎比呼吸还要本能还要自然,根本不需要动脑子,只要一提起笔,那些美妙的诗句就会像打开了自来水龙头一样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
于是,就有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既写花又写人、既辞藻艳丽而又浑然天成、既独立成篇又无缝衔接的诗,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叹为观止。
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精准,那么贴切!
如果说这些字是子弹的话,那么它们肯定个个都是十环!
因此,李白的诗刚一写完,李隆基就迫不及待地命李龟年按李白所填的新词引吭高歌,还拿起玉笛亲自伴奏,而杨贵妃的笑容更是比身边的牡丹还要灿烂!
从此,李隆基对李白的文才更加佩服,对他也更加礼遇。
当然,李白就是再被礼遇,也不过是皇帝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而已——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不需要的时候就丢在角落里落灰!
三千宠爱在一身
只有杨贵妃,才是李隆基晚年最不可或缺的那个人。
为让她开心,他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杨贵妃生于南方的蜀地,特别爱吃当地产的荔枝——那时蜀地似乎是盛产荔枝的。
可四川到长安有数千里之遥,那时又没有飞机和高铁,且荔枝又特别容易变质,怎么办呢?
这难不倒李隆基。
他下令让沿途各驿站配备专用的快马和骑手,一站一站接力,马停荔枝不停,人歇荔枝不歇,昼夜兼程地从岭南把荔枝运到长安。
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描述的就是此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然而正如再好的美玉也总会有瑕疵一样,再深的感情也难免会有波折。
李隆基毕竟是皇帝,后宫中美女太多,诱惑太多,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常在美女旁,难免不动心,他也会有受不住诱惑的时候。
也许对某些男人来说,爱情往往只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而对有些女人来说,爱情却往往是她们生命的全部。
杨贵妃就是这样的女人。
她想要的是唯一,而不是之一!
她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自己唯一挚爱的男人和别的女人卿卿我我!
因此她也难免要吃醋,有时醋劲还挺大,搞得李隆基很生气,甚至还曾两次把贵妃撵出了宫。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746年七月。
那次,杨贵妃“妒悍不逊”——因妒忌而态度凶悍,出言不逊,李隆基一怒之下命人将她送到了她堂兄杨铦的家中。
你走吧,朕再也不想见你了!
可杨贵妃早上走,当天中午,李隆基就反悔了。
但碍于帝王的面子,他又不好明说,只好对身边的人吹毛求疵,大发脾气,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就是鱼香肉丝里挑鱼。
关键时刻,幸亏他最宠幸的太监高力士给他解了围。
高力士本姓冯,出身于岭南望族,是被后世尊为岭南圣母的冼夫人(冼夫人的事迹可见笔者的另一本书《彪悍南北朝之铁血后三国》)的六世孙,曾祖冯盎(àng)在唐初时被封为越国公,其父冯君衡曾任潘州(今广东高州)刺史,因遭人诬陷惨遭诛杀,年幼的高力士则被阉割入宫,成了一名小太监,后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故而改姓高氏。
高力士性情谨慎,办事细致,很受武则天的宠爱,还被任命为宫闱丞,负责传达诏令。
武则天死后,高力士又慧眼识珠,把宝押在了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身上,成为李隆基在宫中的耳目,为李隆基的上位出了不少力。
李隆基登基后,高力士很自然地成了他最亲近的贴身太监,还被封为从三品的右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
这样的任命在唐朝是前所未有的——要知道,当初唐太宗为了防止阉人干政,曾经规定宦官的官阶最高不能超过四品,而李隆基却为高力士打破了这个界限!
这是李隆基的一小步,却是唐代宦官参政的一大步!
后来某些史学家甚至认为,正是李隆基的这个任命为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政开了个坏头!
好在高力士本人的人品还是不错的。
终其一生,他对国家和皇帝一直忠心耿耿,从不利用自己的职权胡作非为。
李隆基对他也特别信任,常对人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只有高力士在旁边,我才能睡得安稳。
此次贵妃被逐,善解人意的高力士看出了李隆基的心思,伏地奏请迎回杨贵妃。
这正合李隆基的心意。
当天夜里,杨贵妃就被接回了宫中。
两人就此重归于好。
四年后,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一次——杨贵妃又一次因忤旨被赶回了娘家。
这回,劝谏的换成了户部郎中吉温。
吉温借着入宫奏事的机会故意激将说,妇人见识短浅,违背圣情,确实有错,可是贵妃毕竟久蒙恩宠,就算要治她的罪也得在宫中进行,怎么可以让她在外边受辱呢?
李隆基对此本就有些悔意,便马上借坡下驴,命使者给贵妃赐御膳。
杨贵妃对使者说,臣妾冒犯圣颜,罪该万死,陛下没有杀我而让我回家,看来我跟陛下以后是不可能再见面了。妾身上的衣服珠玉都是圣上所赐,只有发肤是自己的,陛下的大恩大德,妾无以为报,就用这个来感谢陛下对我的恩宠……
话还没说完,她就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随后,她剪下自己的一绺秀发,交使者带回去。
使者回去复命,李隆基大惊,怜惜之情顿时再也无法抑制。
他当即派人将贵妃召回,从此愈加宠爱,再也舍不得与她分开。
就这样,晚年的李隆基整天沉迷于与杨贵妃的儿女情长,老夫聊发少年情,左牵手,右搂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来处理繁杂的政务?
他把朝中的大小事务几乎全都交给了首席宰相李林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