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国的地震背景
根据世界上各大洲所发生地震的位置,可以明显地看出地球上有以下两组主要的地震活动带(Seimically active belt),如图1.4.1所示。
(1)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南美洲、北美洲西海岸至日本,再经我国台湾省到达菲律宾和新西兰。
(2)欧亚地震带:西起地中海,经土耳其、伊朗、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过缅甸、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衔接。
近些年来,地震活动有加剧的趋势。图1.4.2给出了2011—2014年全球7.0级以上地震分布统计情况。可以看出,环太平洋地震带为主要的地震活动带。
图1.4.1 公元前525—1989年全球地震活动带分布图
图1.4.2 2011—2014年全球7.0级以上地震分布
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从公元前1831年开始有地震记载以来,将近4000年的历史资料表明,我国的地震分布是相当广泛的,较为突出的在以下几个地区:①台湾;②黄河中、下游区的汾渭断裂带,太行山麓、京、津、唐、张地区和渤海沿岸;③西北河西走廊、六盘山和天山南北;④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四川西部、云南中南部和西藏;⑤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
从空间上看,我国地震的分布也呈一定的带状。中国地震带主要划分为华北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和华南地震区,如图1.4.3所示。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主干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构造带的中央断裂带,即北川—映秀断裂带,其前山、后山断裂带分别为安县—灌县断裂带、汶川—茂汶断裂带(图1.4.4和图1.1.6)。关于此次地震成因,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印度洋中脊的扩张(图1.4.5),印度板块以4cm/yr的速度向欧亚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图1.4.6)。同时,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产生挤压,这种挤压受到四川盆地下面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经过长期的构造应力能量的累积,最终在汶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破裂构造沿北川—映秀主断裂带迅速扩展,向东北方向延伸了约300km(图1.1.6和图1.4.5),产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图1.4.3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图1.4.4 汶川地震发生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即北川—映秀断裂带
图1.4.5 印度洋中脊的扩张,使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
图1.4.6 印度板块的俯冲作用,使得青藏高原不断抬升,高原物质向东部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