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查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查是滑坡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查是在地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论证对致灾地质体进行工程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勘查其产出的地质环境、边界条件、规模、岩(土)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稳定性评价,分析其成灾的可能性、成灾条件,调查其危害范围及实物指标,分析论证防治滑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工程防治方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设计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
1.一般规定
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是滑坡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阶段,应提交含对滑坡机理及防治方案定论的勘查报告。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要求基本了解滑坡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初步查明滑坡的岩(土)体结构、空间几何特征和体积、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滑坡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分析滑坡成因,进行稳定性评价,满足制定防治工程方案的地质要求。勘查过程中要求结合防治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采用互动反馈方式,合理确定滑坡体(包括滑动面或滑带土)物理力学指标,判定滑坡稳定状态,提出防治工程建议方案。
2.滑坡勘查要求
(1)查明滑坡的现状和引起滑动的主要原因。
(2)获得合理的计算参数:通过勘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反算和经验比拟等综合分析,获得各区段(牵引段、主滑段和抗滑段)合理的抗剪强度指标。
(3)综合测绘调查、工程地质比拟、勘探及室内外测试结果,对滑坡当前和工程使用期内的稳定性作出合理评价。
(4)查明滑坡的危害程度,进行滑坡灾害分级(见表2.10)。
表2.10 滑坡灾害等级划分
注 引自《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5)提出整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或整治方案。防治滑坡宜采用排水(地面水和地下水)、减载、支挡、防止冲刷和切割坡脚、改善滑带岩土性质等综合性措施,且注意每种措施的多功能效果,并以控制和消除引起滑动的主导因素为主,辅以消除次要因素的其他措施。对规模较大的滑坡及滑坡群,宜加以避让。
(6)提出监测预测方案。
3.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技术要求
(1)应以资料收集为主,要求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了解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特别是易滑地层的分布与岩土特性和接触关系,以及可能形成滑动带的标志性岩层;了解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区域地应力、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地应力场特征。
(2)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和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崩塌灾害的关系。
(3)调查各种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的几何关系及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4)调查了解工程岩组,包括: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应划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灾害的关系,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
(5)了解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城市、村镇、乡村、经济开发区、工矿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趋势及其与滑坡灾害的关系。
(6)充分收集水文、气象资料。掌握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暴雨及降雨季节、勘查区沟谷最大流量、气温等信息。
4.滑坡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要求
(1)滑坡工程地质测绘范围要求包括滑坡后壁至前缘剪出口及两侧缘壁之间的整个滑坡,并外延到滑坡可能影响的一定范围。当采用排水工程进行滑坡防治时,应对滑坡外围拟设置的地面排水沟或地下廊道洞口等防治工程所在的地区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当滑坡威胁剪出口下部建筑物或可能对下部河流堵江,应测绘包括危害区的纵向控制性剖面。
(2)滑坡工程地质测绘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测绘、岩(土)体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测绘、滑坡裂缝测绘等。地形地貌测绘要求包括宏观地形地貌(地面坡度与相对高差、沟谷与平台、鼓丘与洼地、阶地及堆积体、河道变迁及冲淤等)和微观地形地貌(滑坡后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的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缘出露位置、形态、临空特征及剪出情况;后缘洼地、反坡、台坎、前缘鼓胀、侧缘翻边埂等);岩(土)体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测绘包括:周边地层、滑床岩(土)体结构;滑坡岩体结构与产状,或堆积体成因及岩性;软硬岩组合与分布、层间错动、风化与卸荷带;黏性土膨胀性、黄土柱状节理;滑带(面)层位及岩性;滑坡裂缝测绘要求包括分布特征、长度、宽度、性状、力学属性及组合形态,并应对建筑物开裂、鼓胀或压缩变形进行测绘,现场做出与滑坡的关系判断。
(3)调查滑坡体上植被类型(草、灌、乔等)及持水性,马刀树和醉汉林分布部位,池塘与稻田分布及水体特征、坡耕地、果园分布及灌渠。
(4)调查滑坡区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开挖切脚或斩腰、道路与车载、民居与给排水、堡坎和晒坝、工程弃渣、采矿或爆破、人防工程或窑洞。
(5)初步查明地表水入渗情况、产流条件、径流强度、冲刷作用以及地表水的流通情况、灌溉、库水位及升降。开展入渗试验,提供初步入渗系数。
5.勘探和测试技术要求
(1)通过勘探和测试,初步查明滑坡体结构及滑动面(带)的位置,了解地下水水位、流向和动态,采取岩土试样。
(2)可采用主辅剖面法,不少于一条纵、横剖面布置勘探线,勘探线应由钻探、井探、槽探及物探等勘探点构成。纵向勘探线布置宜结合滑坡分区进行,不同滑坡单元均应由主勘探线控制,在其两侧可布置辅助勘探线。横向勘探线宜布置在滑坡中部至前缘剪出口之间。勘探点间距应根据滑坡结构复杂程度和规模确定,见表2.11。主勘探线与辅助勘探线间距为40~100m。主勘探线勘探点一般不少于3个,勘探点间距为40~80m。辅勘探线勘探点间距一般为40~160m。勘探点之间可用物探方法进行验证连接。滑坡与崩塌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只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表2.12)。
表2.11 勘探点线间距布置要求
表2.12 滑坡与崩塌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级
(3)勘探方法采用钻探、井探或槽探相结合,并用物探沿剖面线进行探测验证。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动面,并进入滑床3~5m,布设抗滑桩或锚索部位的控制性钻孔进入滑床的深度宜大于滑坡体厚度的1/2,并不小于5m。
(4)对结构复杂的大型滑坡体,可采用探洞进行勘探,并绘制大比例尺的展示图,进行照(录)像。要选择合理的掘进和支护方式,严禁对滑坡产生过大扰动。
(5)在滑坡体内、滑动面(带)和稳定地层内,均应采取足够数量的岩土试样进行试验。测试其物理、水理与力学性质指标。在探井、探槽或探洞中,对滑带土应取原状土样。当无法采取原状土样时,可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土样进行重塑样试验。
(6)初步查明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包括:含水层分布、类型、富水性、渗透性、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主要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地下水水化学特点,泉点、地下水溢出带、斜坡潮湿带等分布及动态情况。该阶段工作同时要求结合钻孔和探井进行地下水位动态观测,并分析地下水的流向、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渗透性等。
6.施工条件调查技术要求
(1)结合可能采取的滑坡治理工程技术,调查施工现场、工地住房、工作道路的地形地貌,并进行安全评估,测图范围及精度视现场情况酌定。
(2)对防治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砂、砂石、砾石、块石、毛石等)的分布、质量和储量进行踏勘和评估。天然骨料缺乏或质量不符合工程要求时,须对人工料源进行初查。
(3)了解滑坡周围水源分布,评价防治工程生活用水需水量和水质,提出供水建议。
7.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报告要求
滑坡勘查报告应包括序言、地质环境条件、滑坡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滑坡体结构特征、滑带特征、滑坡变形破坏及稳定性评价、滑坡防治工程方案建议等,并提供相应的平面图、剖面图、专题图、地球物理勘探报告、钻孔柱状图、竖井和探洞展示图、滑体等厚线、地下水等水位线、岩(土)体物理力学测试报告、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滑坡变形监测报告等原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