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排水工程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

一、土壤水蒸发及其特点

土壤水的蒸发,发生在土壤的表层,其强度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外界蒸发能力,即气象条件所限定的最大可能蒸发强度;二是土壤自下部土层向上的输水能力,其数值随含水率的降低而减小。据此,常将土壤蒸发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8所示。蒸发开始时,由于土壤水较丰富,导水率大,在大气蒸发力作用下,表层土壤源源不断地从土体内部得到水分补给。这时土壤蒸发主要受大气蒸发力(常以水面蒸发量表示)的控制(Ⅰ);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地表与下面湿润土层的土壤水吸力梯度逐渐加大,以致蒸发速率愈来愈小,这时土壤蒸发进入第二个阶段(Ⅱ),其蒸发速率主要由土壤导水率控制;当表土含水率很低,土壤输水能力很弱,不能补充表土蒸发损失的水分,土壤表明形成干土层。土壤水分蒸发发生在干土层底部,然后以水汽扩散的方式穿过干土层而进入大气。在此阶段内,蒸发面不是在地表,而是在土壤内部。其蒸发强度的大小受干土层内水汽扩散能力控制,主要取决于干土层的厚度。该过程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是蒸发过程的最后阶段(Ⅲ)。

图1-8 蒸发三阶段示意图

二、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定解问题

地表土壤蒸发属于垂直一维土壤水分运动,可用式(1-22)描述,并与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一起构成了定解问题。常见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如下。

1.初始条件

有两种情况:

(1)土壤含水量沿剖面均匀分布,θz,0)=θi

(2)土壤含水量沿剖面非均匀分布,θz,0)=θz)。

2.上边界条件

有四种情况:

(1)表土蒸发速率E0。已知,且为常数。

(2)表土蒸发速率E已知,且考虑日变化,如按正弦周期变化。

式中:Emax为白天中午发生的最大蒸发率;t是以日出为起始的时间,s。

(3)表土蒸发率E随表土含水量的改变发生变化。

式中:θaθk分别为风干含水率和临界含水率,cm3/cm3ab为待定系数。

(4)表土含水量一定。如在强烈蒸发作用下,表土很快降低到风干含水率θa,即

3.下边界条件

(1)对于半无限蒸发土柱,表土的蒸发不能影响到无穷深处的含水量,其下边界含水量不变,为初始含水量θi

(2)若为有限土柱,如,底部为不透水层,即下边界处水分通量为零。

再如,底部为浅层地下水,地下水面处土壤基质势为0:

以上定解问题需用解析法或数值法求解,由于土壤水分运动的复杂性,实用中常采用数值法,但解析法有助于土壤水分运动机理的认识。以下对几种常见的解析法做介绍。

三、潜水稳定蒸发

在潜水埋深较浅,且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潜水蒸发可看作是稳定蒸发,即地表处的蒸发强度与任一断面处的土壤水分通量相等,此通量即为潜水蒸发强度,如图1-9所示。其中z坐标原点在潜水面处,向上为正。

潜水蒸发定解问题可写为

图1-9 均质土壤稳定蒸发时含水率和吸力分布图

对式(1-46a)积分,并利用条件式(1-46b),可得出

式中:θs为土壤饱和含水率,当非饱和土壤扩散率Dθ)和导水率Kθ)已知时,式(1-47)给出了稳定蒸发强度为E时土壤含水率分布zθ

若用土壤水吸力s表示未知函数,则有

对式(1-48a)积分,并利用条件式(1-48b),可得出:

式中:当非饱和土壤导水率Ks)已知时,式(1-49)给出了稳定蒸发强度为E时土壤含水率分布zs

令式(1-47)中的z等于潜水埋深,即z=H,可得到

由式(1-50)可计算确定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的蒸发强度EθH,进而可给出以H为参数的EθH关系。

如某重壤土,其饱和含水率θs=0.48cm3/cm3,非饱和土壤扩散率Dθ)=92.16(θ/θs2.391(cm2/h),导水率Kθ)=0.346(θ/θs9.133(cm/h)。可采用数值积分的方法由式(1-50)确定EθH关系,见图1-10。其计算过程如下。

(1)针对某一潜水埋深(H=50cm),可假定一表土含水率,如θH=0.08,见表1-1,再假定一潜水蒸发速率E

(2)采用数值方法对式(1-50)右端做积分计算。将区间[θHθs]等分为n个小区间,相应的区间长度为,Δθ=(θsH)/n

(3)采用梯形求积方法。令

式(1-47)可写为:

由式(1 52)可求得z,若z=H,则假定的E即为所求值;若zH,则需改变E,再做积分计算,直到z=H。数值积分是一种近似计算,计算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要zH的绝对值|z-H|小于给定误差ε(如ε=0.0001)即可。该计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优化计算问题,其决策变量为潜水蒸发强度E,目标函数为min|z-H|。可采用一般的优化方法对该问题求解,如可以采用Excel软件中规划求解功能计算。n的取值越大,计算结果越精确。对本例,取n=100,其计算结果见表11。如此进行可求得潜水埋深H=50cm时的潜水蒸发强度与表土含水率的关系曲线EθH,见图1 10。

表1-1 潜水埋深H=50cm时不同表土含水率条件下的潜水蒸发强度

由表1-1可以看出,当表土含水率较小时,如小于0.22时,潜水蒸发量较大,可以达到16mm/d以上,但这仅仅是该种土壤在这一潜水埋深条件下可能的潜水蒸发速率。潜水蒸发速率还受大气蒸发力的控制,当大气蒸发力小于可能的潜水蒸发速率时,表土含水率会相应地增大,这就是为什么潜水埋深较小时,地表面常常潮湿的缘故。

按照同样方法,可求得其他潜水埋深条件下,潜水蒸发强度与表土含水率的关系曲线EθH,见图1-10。

图1-10 不同埋深H下,潜水蒸发强度E和地表含水率θH的关系

曲线与纵轴的交点,表示表土含水率θH=0时的潜水蒸发速率,称为该埋深下的潜水极限蒸发强度Emax,与潜水埋深的关系可用式(1-53)表示:

式中:Am为随土壤而异的参数。

在分析潜水埋深H、潜水蒸发强度E和地表含水率θH关系的基础上,雷志栋(1983年)提出了如下计算潜水蒸发速率的经验公式

式中:E为土壤蒸发强度,mm/d;E0为水面蒸发强度,mm/d;η为经验常数,与土质和地下水位埋深H有关。由式(1-53)可知,式(1-54)隐含了潜水埋深H,表示了表土蒸发量E、潜水埋深H和大气蒸发力E0之间的关系。

对于潜水蒸发强度与潜水埋深的关系,国内外广泛采用的经验公式还有式(1-55):

式中:Hmax为极限蒸发深度,即当地下水位埋深HHmax时,潜水蒸发强度E=0;n为与土壤质地和植被情况有关的经验常数,一般为1~3。轻质地土壤或植物根系吸水深度大、蒸腾旺盛时,则n值较小;土质黏重或有黏土夹层时,n值较大。

极限蒸发深度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但当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如大于3~4m)时,潜水蒸发已十分微弱,可近似为零。为了避免使用极限埋深Hmax,下列指数型公式也常会用到。其公式形式为:

式中:参数α需由实测资料定出。如根据山西省汾河灌溉试验站资料分析得出类似模型E/E0=ae-bH的参数ab,见表1-2。

表1-2 裸地潜水蒸发模型经验参数值

四、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非稳定运动问题的解析法

稳定蒸发只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通常发生的是因蒸发使土壤不断变干的情况,即蒸发时土壤水分运动是非稳定的。对土壤水分非稳定运动问题的求解包括解析法和数值法。采用解析法求解过程中,通常假定大气蒸发能力不变,并以水面蒸发量E0表示;不考虑地下水位的情况,或者说地下水位埋藏足够深,对土壤水分运动没有影响。土壤蒸发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土壤水分运动定解问题的数学模型基本一致,只是边界条件略有差异,其求解方法也相应的有所不同。现以表土瞬时变干情况为例,简要介绍土壤水分运动问题求解的解析法。

大气蒸发能力无限大时,可以认为地表迅速变干,含水率由初始值θi瞬时地降低为某一风干含水率θc。此时可近似地认为蒸发不经过第一和第二阶段,而直接按第三阶段处理,地表为第一类边界。对此有多种解法,下面仅介绍Gardner的解法。研究范围属半无限均质土柱、初始含水率均匀分布的理想状况。

当忽略重力作用时,表土瞬时变干的土壤水分运动定解问题为:

对此问题,Gardner(1959年)提出了一种半解析求解方法。使用Boltzmann变换,即令:

式中:Dc为风干含水率θc相应的扩散率值,为一常量。此时,含水率θ可表示为ξ的函数

θ=fξ)=fξzt)]

由式(1-58)可知,。因此,定解问题式(1-57)经变换后为:

为方便起见,设

将式(1-60)用于定解问题式(1-59),则转化为:

由方程式(1-61a)可得:

上式是关于的一阶齐次微分方程,其通解为

其中:A为任意常数。对上式积分,并应用式(1-73c)所示的条件,得

由式(1-61b)的条件,可得

故,最后结果为:

式(1-62)只在理论上得出了θ*ξ的关系,但由于被积函数中包含D,而D又是θ亦即θ*的函数,因而还不能直接积分。为此,拟选用迭代解法。首先取Dθ的指数函数

迭代计算步骤如下:

(1)取θ*=0,即θ=θc作为迭代初值。相应有D=Dc,将其代入式(1-62),可求出第1次迭代结果

已知误差函数erfc(u)=du,且erfc(∞)=1,故:

此即第1次迭代结果。由误差函数表或误差函数的级数表达式,可查得或算出θ*ξ关系。

(2)已知θ*ξ的第1次迭代值,由式(1-62)可得出相应的Dξ关系,代入式(1-62),利用数值积分,则可求得θ*ξ的第2次迭代值。

(3)重复上一步骤,直到前后二次θ*ξ迭代值之差小于所规定的误差要求为止。

求得θ*ξ的关系后,由式(1-60)可转化为θξ的关系。利用式(1-58),对任一给定的时间t,可求得土壤剖面的含水率分布θz

表土的蒸发强度E是随表土的干燥逐渐减小的。表土蒸发强度E可表示为:

z=0的地表处,θ=θcD=Dcξ=0,所以

由于θ*ξ的关系已经求得,为已知,由式(1-65)可求得随时间变化的蒸发强度。

为了近似地分析蒸发强度E与时间t的关系,可将扩散率Dθ)简化为常数。此时,由式(1-64)可知:

因表土蒸发强度,从而得出其计算式为:

相应地累积蒸发量WE

式(166)和式(167)表明蒸发强度E成反比,累积蒸发量WE成正比。对于,根据Crank(1956年)的研究,在蒸发脱水过程中,扩散率Dθ)的加权平均值可表示为

五、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非稳定运动问题的数值法求解

由上述求解过程可见,解析法均需要做一些简化,如忽略重力项、将Dθ)和简化为常数等,由此会导致求解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有时其偏离程度达到无法接受的程度,因此实践中更多地倾向于采用数值法求解土壤水分运动问题。现以田间均质一维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为例,对数值法做简要介绍。其定解问题可表示如下:

图1-11 一维流动问题的差分网格

式中:θa为均匀分布的初始含水率;L为下边界深度;E为地表蒸发强度;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为了对问题求解,常将全部区域z=0~L离散化为n个单元,共有n结点,编号为i=0,1,2,…,n,其中i=0和i=n为边界结点(图1-11),距离长为ΔZ,时间步长为Δt,时间步长常采用变步长,开始时取小值,以后逐步加大。

对于任一内结点,按隐式差分格式写出式(1-81)的差分方程:

令,,上式经整理后可写为:

式中

i=1时,即上边界条件,由此可写出方程:

其中

式(1-72)为方程组式(1-71)中的第一个方程。对于本定解问题式(1-69),上式中的

i=n-1时,即下边界条件,由此可写出方程:

式(1-70)、式(1-72)和式(1-73)形成了三对角方程组式(1-75),可按照追赶法求解。

(1-75)

由上可知,方程组式(1-75)中的系数包含了待求变量,必须对方程组进行线性化,才能对方程组求解。线性化的方法有多种,如显式线性化、预报校正法、迭代法,包括参数取值方法等,可参见《土壤水动力学》(雷志栋等,1988年)。

图1-12 入渗—蒸发时土壤含水率分布的数值模拟

对本定解问题,雷志栋等(1988年)以某一轻壤土的灌溉和蒸发过程为例进行了模拟,其初始土壤含水量为0.15cm3/cm3,采用喷灌,喷灌强度为20mm/h,喷灌90min后,以5mm/d的强度蒸发,当表土达风干含水率(0.02)后,表土含水率维持不变。其土壤剖面含水率动态模拟结果见图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