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园林地形及设计
地形是地貌的近义词,意思是地球表面三度空间的起伏变化。简言之,地形是地表的外观。就风景区而言,地形包括如下类型:山谷、高山、丘陵、草原,以及平原,这些地表类型称为“大地形”。就园林范围来讲,地形包含土丘、台地、斜坡、平地或因台阶和坡道所引起的水平面变化的地形,这类地形称为“小地形”。起伏微弱的地形称为“微地形”,包括沙丘上的微弱起伏或波纹,或是道路上的石头和石块等不同地质的变化。
3.1.1 园林地形的功能
3.1.1.1 分隔空间
地形以不同的方式创造和分割外部空间。平坦地形仅是一种地形可以不同的方式创造和限制外部空间。平坦地形仅是一种缺乏垂直限制的平面因素,视觉上缺乏空间限制。而斜坡的地面较高点则占据了垂直面的一部分,并且能够限制和封闭空间。斜坡越陡越高,户外空间感就越强烈。地形除能限制空间外,它还能影响一个空间的气氛。平坦、起伏平缓的地形能给人美的享受和轻松感,而陡峭、崎岖的地形极易在一个空间中造成兴奋的感受(图3.1)。
3.1.1.2 控制视线
地形能在景观中将视线导向某一特定点,影响某一固定点的可视景物和可见范围,形成可连续观赏的景观序列,或封闭通向不悦景物的视线。为了能在环境中使视线停留在某一特殊焦点上,我们可在视线的一侧或两侧将地形增高,在这种地形中,视线两侧的较高地面犹如视野屏障,封锁了分散的视线,从而使视线集中到景物上。地形的另一类似功能是构成一系列赏景点,以此来观赏某一景物或空间(图3.2)。
图3.1 利用地形分隔空间
3.1.1.3 影响旅游线路和速度
地形可被用在外部环境中,影响行人和车辆运行的方向、速度和节奏。在园林设计中,可用地形的高低变化、坡度的陡缓以及道路的宽窄、曲直变化等来影响和控制游人的游览线路及速度。在平坦的土地上,人们的步伐稳健持续,无需花费什么力气。而在变化的地形上,随着地面坡度的增加或障碍物的出现,游览也就越发困难。
3.1.1.4 改善小气候
地形可影响园林某一区域的光照、温度、风速和湿度等。从采光方面来说,朝南的坡面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保持较温暖和宜人的状态。从风的角度而言,凸面地形、脊地或土丘等,可以阻挡刮向某一场所的冬季寒风。反过来,地形也可被用来收集和引导夏季风。夏季风可以被引导穿过两高地之间形成的谷地或洼地、马鞍形的空间。
图3.2 利用地形控制视线
3.1.1.5 美学功能
地形可被当作布局和视觉要素来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土壤是一种可塑性物质,它能被塑造成具有各种特性,具有美学价值的悦目的实体和虚体。地形有许多潜在的视觉特性。我们可将土壤塑造成柔软、具有美感的形状,这样它便能轻易地捕捉视线,并使其穿越于景观。借助于岩石和水泥,地形被浇铸成具有清晰边缘和平面的挺括的形状结构。地形的每一种功能,都可使一个设计具有明显差异的视觉特性。
3.1.1.6 骨架作用
地形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骨架,是园林中所有景观元素与设施的载体,它为园林中其他景观要素提供了赖以存在的基面。地形对建筑、水体、道路等的选线、布置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地形坡度的大小、坡面的朝向也往往决定建筑的选址及朝向。因此,在园林设计中,要根据地形合理地布置建筑、配置树木等(图3.3)。
图3.3 依托地形起伏产生了林冠线的变化
3.1.1.7 景观作用
背景作用。作为造园诸要素载体的底界面,地形具有背景角色,如一块平地上的园林建筑、小品、道路、树木、草坪等形成一个个的景点,而整个地形则构成此园林空间诸景点要素的共同背景。
造景作用。地形还具有许多潜在的视觉特性,通过对地形的改造和组合,形成不同的形状,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3.1.2 园林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景观特性
3.1.2.1 根据地形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地形的规模及形态等,可以将地形分为如下类别:平地、凸地、凹地、山脊以及山谷。这些地形类型总是相互联系的,彼此融合的。
(1)平地。就是指任何土地的基面在视觉上与水平面向平行的,即使有微小的坡度或轻微起伏,也包括在内。具有往往稳定、中性、平衡、愉快、重心平衡的特性。
(2)凸地。以环形同心的等高线布置围绕所在地面的制高点。表现形式有:土丘、丘陵、山峦以及小山峰。凸地形是一种正向实体,负向空间,被填充的空间。与平地形比较,具有动态感和进行感,是现存地形中,最具抗拒重力而代表权力和力量的因素。
(3)凹地。在景观中被称为碗状洼地,它不是一片实地,是不折不扣的空间,是景观中的基础空间,是户外空间的基础结构。空间制约的程度取决于周围坡度的陡峭和高度,以及空间的宽度。
(4)山脊。与凸面地形相类似的另一种地形称为脊地。脊地总体上呈线状,与凸面地形相比较,其形状更紧凑、集中。脊地的特性:导向性和动势感。具有摄取视线并沿其长度引导视线的能力。脊地是分水岭,也常作为分隔物。
(5)山谷。谷地与凹地形相似,在景观中是一个低地,具有实空间的功能,可以进行多种活动。但它也与脊地相似,也呈线状,也具有方向性。
3.1.2.2 根据地形的坡度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坡度不同,地形可分为平地、坡地、山地三种类型。
(1)平地。园林中所指的平地,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坡度的缓坡地,其坡度一般为1%~8%,以利排水。平地设计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园林中的平坦地形设计常见有土草地面、沙石地面、铺装地面(如砖、片石、水泥、预制块等)、绿地种植地面,为了有利排水一般要保持1%~2%的坡度。
(2)坡地。指坡度介于8%~30%之间的地形,因地面倾斜的角度不同,又可分为:缓坡,坡度在8%~10%之间;中坡,坡度在10%~25%之间;陡坡,坡度在25%~30%之间。缓坡易于与其他园林要素构成较好的结合地形,因其坡度不大,可作为园林绿化的某些活动场地。但坡度大于12%时,游人在其上开展活动较为困难。
(3)山地。山地指坡度35%以上的地形,园林中的山地包括自然山地和人工堆山叠石。按山的主要构成材料,可以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混合山。
3.1.3 园林地形设计原则
园林地形设计在全面贯彻“实用、美观、经济、安全”这一园林设计总原则的前提下,依据园林地形的特殊性应遵循: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利用为主,改造为辅;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符合园林工程的要求;创造园林植物的种植环境的原则。
3.1.3.1 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园冶》:“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就低挖池,就高堆山,使园林绿地的地形符合自然山水规律,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利用为主,改造为辅;挖湖堆山或推平处理,挖低处,堆高处;填挖结合,土方平衡,减少工程成本。
图3.4 提取场地景观潜在价值
3.1.3.2 利用为主,改造为辅
场地规划本质是寻找最合适的场地,让场地启发规划方式,提取所有的场地潜在价值(图3.4)。
3.1.3.3 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不同类型的园林,其功能性质不同。例如:开展集体活动需要一定面积的广场和草坪;登山远眺需要有山形登临之势;划船游泳,需要有一定面积的水体。
3.1.3.4 符合园林工程的要求
假山堆置考虑山体自然安息角、高度与地质、土壤、坡度的关系,平坦地形考虑排水问题,开挖水体深度,园林建筑设置点基础、桥址等工程技术问题。
3.1.3.5 创造园林植物的种植环境
园林植物有耐阴、喜光、耐湿耐旱等类型,充分考虑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尽量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3.1.4 园林地形的设计方法
自然地形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最适形态,它们是长期与大自然磨合的结果,适应它们就是要与适应这种地形的自然力和条件相和谐,使园林绿地的地形符合自然山水规律,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园林地形设计主要有平地、坡地、堆山、叠石、理水5个方面。
3.1.4.1 平地
1.平地造景的特点
平地规划的限制性最小,道路不受地形限制平地无焦点,天穹是关键的景观要素,场地缺少私密感和第三维,平地易流于单调,缺乏人的尺度等。地形平坦以至单调的地方,须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图3.5)。
2.平地造景设计
平地规划项目主要有建筑用地、集散广场、露天剧场、体育运动场、停车场、花坛、草坪等,也可以在平地上挖湖堆山,是山地和水体的过渡,平地有利于营造植物景观,可作为统一协调园林景观的要素,要注意平地排水问题,平地要有0.5%~2%以上的排水坡度,自然式园林中的平地面积较大时,可有1%~7%起伏的缓坡。
图3.5 地形平坦单调的地方,须充分利用地形条件
3.平地的地面处理。
(1)土壤地面:可设于平地林中,尽量少用。
(2)沙石地面:为防止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上面铺撒一层细砂砾与黏土胶结,或有天然的岩石质地,上面以卵石、砂砾找平,作为游人的活动场所和风景游憩地。
(3)铺装地面:主要用于园林中的道路、广场。可以是规则式铺装,也可以是自然式铺装,这种地面不宜过多。
(4)植被地面:主要是园林中可供观赏或活动的草坪、草地、疏林草地等。
3.1.4.2 坡地
1.坡地造景的特点
坡地具有动态的景观特性(眺台、挑台),具有排水问题,斜坡具有创造很好水景(瀑布、溪涧等)的特性。
2.坡地造景设计
(1)缓坡地形(8%~10%)。疏林草地,观叶、观花风景林,面积不大的园林水体(长轴沿等高线)。
(2)中坡地形(10%~25%),坡度在12%以上。游人在上面不能集中活动,可结合露天剧场的看台,也可配置林地或花台,一般是平地与山地的过渡,常以山石、植被装饰护坡,园路做成梯道,要考虑护坡措施,小型建筑一般要顺着高线布置,可作溪流水景,植物设计以风景林为主。
(3)陡坡地形(大于25%)。做成较陡的梯步道路,利用岩石隙地栽种耐旱的灌木,适当点缀占地少的亭、廊、轩等风景性建筑。要注意陡坡地形存在滑坡甚至塌方的可能性。
3.1.4.3 堆山
堆山,又称掇山、迭山、叠山。园林中的山地往往是利用原有地形,适当改造而成的。因山地常能构成园林风景,组织分隔空间,丰富园林景观,故在没有山的公园尤其是平原城市,人们常常在园林中人工挖湖、堆山。这种人工创造的山称作“假山”,以满足园林功能和艺术上的要求。
1.假山的类型
按堆叠的材料来分,有土山、石山、土石山三类。
(1)土山:全部用土堆积而成。土山多利用园内挖池掘出的土方,堆置而成。坡度最好在土壤安息角(小于30°)之内。
(2)石山:全部用岩石堆叠成,故又称叠石,外形多变的假山。石山又可分为天然山石和人工塑石两种。天然山石有湖石类、黄石类、卵石类、石笋类、吸水石类和砂片石类。由于堆置的手法不同,可以形成高峰、妩媚、玲珑、(沧)顽拙等多变景观。
(3)土石山:以土为主体结构,表面再加以点石(一般石占30%左右)堆砌而成的山称为土石山。一般有土山点石和石山包土两种作法,如颐和园万寿山,苏州的沧浪亭均为土山点石,而苏州环秀山庄中的假山即为石山包土。
2.假山布置要点
(1)满足功能要求。
(2)园林假山的高度,通常为10~30m即可。用作分隔空间或防止游人践踏绿地的山体,则可低些,但至少须在1.5m以上,用以隔断视线。
(3)根据地形现状,因地制宜确定山体朝向和位置。
(4)筑山应主客分明;未山先麓,脉络贯通;山观四面而异;山水相依,山体最宜东西走向,山居北面,水于南面,山坡南缓北陡(图3.6)。
(5)参照山水画法,师法自然山(图3.7)。
图3.6 假山布置要点
图3.7 某高校校园假山景观
3.1.4.4 叠石
叠石也称置石或理石,是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以观赏为主。叠石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图3.8)。
(1)特置:由玲珑或奇巧或古拙的单块山石立置而成,用作主景(图3.9)。
图3.8 置石
图3.9 特置
图3.10 群置
图3.11 散置黄石
图3.12 人工塑石景观
(2)群置:是指山石成组配置在一起,山石间有主次、有聚散、有立卧、有呼应,将山石成群布置,作为一个群体来表现(图3.10)。
(3)散置:“攒三聚五”“散漫理之”的布置形式。布局无定式,通常布置在廊间、粉墙前、山脚、山坡、水畔等处(图3.11)。
(4)人工塑石假山:以石粉及细石渣(3mm)为原料,以树脂为胶结,注模成型,用混凝土加色,内部配筋,用一次阴模制成(图3.12)。
3.1.4.5 理水
1.水体的分类
(1)按水体的形式来分有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自然式水体平面形状较自然,因形就势,如河流、湖泊、池沼、溪涧、飞瀑等;规则式水体平面多为规则的几何形,多由人工开凿而成,如运河、水渠、园池、水井、喷泉、壁泉等。
(2)按水体的状态来分有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动态水体有:河流、溪涧、瀑布、喷泉等。静态水体有:湖泊、池沼、潭、井等。
2.常见园林水景简介
(1)湖池。有天然和人工两种。园林中的湖池多就天然水域略加修饰而成,或依地势就低凿水而成。湖池常用作园林构图的中心,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在较小的水池四周设以建筑,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拙政园、留园、上海的豫园等,这种布置手法。
(2)瀑布。流水从高处突然落下而形成瀑布。在城市环境中,也可结合堆山叠石来创造小型人工瀑布。瀑布根据下落方式可分为3类:直落式瀑布、叠落式瀑布、散落式瀑布。瀑布可由5部分组成:上流(水源)、落水口、瀑身、曝潭、下流。
(3)喷泉。在现代化都市及园林中,喷泉应用很广,喷泉可以美化环境,增强市容风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可布置在大型建筑物前,广场中央、庭院及室内等处。园林中喷泉还往往与水池、瀑布一起布置。
(4)溪流。溪流是自然山涧中的一种水流形式。在园林中小河两岸砌石嶙峋,河中少水并纵横交织,疏密有致地置大小石块,水流激石,涓涓而流,在两岸土石之间,栽植一些耐水湿的蔓木和花草,可构成极具自然野趣的溪流。在狭长形的园林用地中,一般采用该理水方式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