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园林绿地系统概述
2.2.1 绿地的含义及范畴
绿地,《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宜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是人工栽植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
2.2.1.1 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是指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2.2.1.2 风景林地
风景林地是指具有一定景观价值,对城市整体风貌和环境起改善作用,但尚没有完善的游览、休息、娱乐等设施的林地。
2.2.1.3 其他绿地
其他绿地是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生态、景观、旅游、娱乐条件较好或亟须改善的区域,这类绿地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它的统计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一致。
2.2.2 园林绿地的功能
2.2.2.1 生态效益
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主要包括以下10点。
(1)调节温度。园林绿地对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体表面温度、气温和太阳辐射温度。园林绿地对物体表面温度及气温的调节特征表现为:夏季的绿地物体表面温度比裸露的土地、铺装路面、建筑物等低,气温效应亦然。在冬季其表现则相反。
(2)调节湿度。绿色植物,尤其是乔木林,具有较强的蒸腾能力,使绿地区域空气的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比未绿化区域要高。
(3)调节气流。城镇带状绿地,包括城镇道路与滨河绿地,是城镇绿色的通气走廊。特别是当带状绿地的走向与夏季风一致时,可将城郊的气流趁风势引入城区,为炎热的城镇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在冬季,与寒风的垂直方向种植的防风林带,可减弱寒风气流,改善城镇气候。
(4)吸收二氮化碳,放出氧气。人类的生存时刻都离不开氧气。在日常生活中,如呼吸、物质燃烧等,不但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还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而二氧化碳气体在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5)吸收有害气体。由于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城市中有害气体的种类很多,危害较大的有二氧化硫、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这些有毒气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利的,但在一定浓度条件下,许多植物种类对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具有吸收能力,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6)吸滞尘埃。城市中含有大量粉尘,其中80%左右来自城市内部。粉尘分为两类:直径大于10μm的称为降尘,可以较快地落到地面;直径小于10μm的称为飘尘,可长时间在空中飘浮。粉尘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粒径较小的可吸入颗粒物,能避开鼻腔的保护组织,直接进入肺部,从而诱发气管炎、尘肺、矽肺等多种疾病。园林植物对粉尘具有显著的阻滞、吸附作用。我国对一般工业区的初步测定,空气中飘尘浓度绿化地区对照无绿化地区少10%~50%。
(7)杀菌作用。空气尘粒中含有大量的细菌,而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附尘埃,进而减少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还有一些植物本身可分泌某种杀菌素,因而,增加园林绿地可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据法国的一个测定数据表明:百货商店内,每立方米空气含菌量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可以看出绿化对杀伤和滞留空气中的细菌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杀菌能力的树种有悬铃木、紫薇、圆柏等,所以在疗养院的选址及树种设计上,应充分考虑绿化效能,以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杀菌功能。
(8)降低噪音。由于现代城镇交通运输繁忙,工程建设不断增加,使得城镇噪声不断扩大,已成为现代化大城市的一大公害,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噪声影响人的情绪、听力,使人容易疲劳,严重时可引起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城镇绿化对降低噪声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当声波投射到树木叶片上后,有的被吸收,有的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使声的能量消耗而减弱。据统计,40m宽的林带可减低噪声10~15dB,30m宽林带可减低6~8dB。一般说来,城镇街道上散植的树木无显著的降低噪声作用;分枝低、枝叶茂盛的乔木降低噪声的效能较好,而叶茂疏松的树群其减噪效能尤为显著。
(9)净化水体。研究证明,园林树木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含菌数量。30~40m宽林带树根可将1L水中的含菌量减少50%。水葱可吸收污水池中的有机化合物,水葫芦(凤眼莲)能从污水中吸取汞、银、金、铅、铬等重金属物质,并能降解酚、苯等有机化合物。
(10)净化土壤。园林植物的根系能吸收土中的有害物质,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植物根系能分泌使土壤中大肠杆菌死亡的物质,并促进好气细菌增多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无机化,提高了土壤肥力。
2.2.2.2 社会效益
城市园林绿地的使用与其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民族习惯、科学文化、经济生活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城市园林绿地不仅可以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还可以美化城市、陶冶市民情操、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1)创造城市景观。绿地植物既是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主体,又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植物给予人们的美感效应,是通过植物固有色彩、姿态、风韵等个性特色和群体景观效应所体现出来的。
(2)提供日常游憩活动场所。人们在进行一段紧张的工作之后,需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振奋精神,以便更好地工作学习,而城镇园林绿地为之提供了一个良好场所。
(3)文化宣传、科普教育。城市园林绿地是进行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的良好场所。在综合性公园、名胜古迹风景点可设置展览馆、陈列室、宣传廊、园林题咏等,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
(4)为旅游服务。我国历史悠久,风景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园林艺术享誉天下,这些均是发展旅游业的优越条件。城镇园林绿地、自然风景区是国内外游人向往、云集之地,如苏州园林、东岳日出、南岳松涛、黄山云雾、庐山瀑布等。
(5)美化城镇。城市园林绿地对于美化城市的作用是尽人皆知的,它与城市建筑有机联系,使得整个城镇绿荫覆盖、生机盎然、美丽生动。比如,城市的车站、码头、机场等可谓城市之门,使人在这些城市入口处便可看到整个城市的风格面貌,并可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达到美化效果。同时,城市中的道路、广场可称为城市的风景走廊,通过它可饱赏城市的风姿。所以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色彩、姿态等对城市进行道路广场绿化,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起到美化市容的作用。
(6)安全防护。城市园林绿化具有防灾避难、保护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树木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空气湿度增大,特别是某些树木具有防火功能,这些树木所含水分多,不易燃烧,含树脂少,着火时不产生火焰,能有效阻挡火势蔓延。城市绿地也能有效防止地震灾害、水土流失和减轻台风破坏。公园绿地为居民提供了避震的临时生活环境,是城市居民地震避难的良好场所。
2.2.2.3 经济效益
城市园林绿地在保护环境、满足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可结合生产,直接增加其经济效益,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原则的园林建设策略已成为园林工作者的共识。
园林绿地结合生产大致有两个途径。一是种植果树,如柿子、枇杷等植物,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还可以利用园林绿地中的水面饲养鱼、鹅等动物,同样具有双重效益。二是搞好园林服务行业,如餐饮、售货、摄影、舞厅等,既能丰富游园活动内容,又有经济效益。
城市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还表现在园林门票、服务业等直接经济收入。园林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使各种类型的园林在全国各地应运而生,主题文化园、游乐园、缩景园、科普园、体育公园、民族风情园、海滨休闲园等相继出现在各大中城市。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园林投资收益较快,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
2.2.3 园林绿地的类型及特征
1.公园绿地(公共绿地)
公园绿地(公共绿地)指供全城市居民休息、游览的绿地。它包括市(区)级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头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园林、名胜古迹园林、游憩林荫带、城市广场等。
(1)市(区)级综合公园。系市(区)范围内供居民进行游览休息、文化娱乐活动的具有综合性功能的大中型绿地。大城市可设置几个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市级公园,且每区设一至数个区级公园;中小城市可能只有市一级的综合性公园。市级公园面积一般在10hm2以上,乘车30分钟可至。区级公园在10hm2左右,步行15分钟可至(服务半径1.5km左右),可供居民半天到一天的活动,如南京的玄武湖公园和白鹭洲公园等分别为市级和区级公园。
(2)社区公园。即居住区级公园,是为整个居住区居民服务的,公园面积比较小,其布局与城市小公园相似,设施比较齐全,有一定的地形地貌、小型水体,有功能分区、景色分区,除了花草树木外,有一定比例的建筑、活动场地、园林小品、休息设施。
(3)动物园。是集中饲养和展览种类较多的野生动物及品种优良的家禽家畜的城镇公园的一种。主要供游览休息、文化教育、科普科研及保护珍稀濒危的动物种源之用。在大城市一般独立设置,而在中小城市多附设在综合性公园之中。
(4)植物园。是广泛收集和栽培植物种类,并按生物学要求种植、布置的一种特殊的绿地。它既是科普科研场所,又供人们游览之用,不同于苗圃和农林园艺场。植物园的主要任务是广泛收集植物种类,进行引种驯化、培养新品种和进行综合利用及保存珍稀濒危植物种源等方面的工作,为生物科学研究及教学服务;同时也向人们开放,供游览、科普之用。
(5)儿童公园。这里所指的是独立的儿童公园,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园中的一切娱乐设施、运动器械等,首先要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安全和心理,力求达到尺度合适,色彩明亮,造型活泼,装饰丰富,植物无刺无毒。同时还应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分设学龄前儿童活动区、学龄儿童活动区和幼儿活动区等。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6)体育公园。主要是进行各类体育活动比赛和练习的园林绿地,它有符合一定技术标准的体育运动设施,又有较充分的绿化布置,供全民健身和游憩活动。体育公园用地面积较大,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
(7)纪念性园林。以革命活动故址、烈士陵园、历史名人活动旧址及基地等内容为中心的园林绿地,供人们瞻仰、凭吊及游览,如南京中山陵及雨花台、广州烈士陵园、成都杜甫草堂等。
(8)名胜古迹园林。名胜古迹园林是指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有较高艺术水平、有一定价值的古典名胜园林绿地,常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此类园林我国较多,如北京的颐和园、北海、天坛;苏州的拙政园、沧浪亭、留园、网师园;杭州的西泠印社、岳坟等。
(9)带状公园。带状公园指城镇中有相当宽度的带状公共绿地,供城镇居民游憩之用,其中可有小型的游憩设施,如休息亭廊、座椅、水池、喷泉、雕塑等;还可有简单的服务设施,如小餐厅、茶室、摄影部等。许多游憩林荫带是设在城镇水域边的,如杭州湖滨绿地、上海外滩绿带等。
(10)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城市中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建筑艺术及园林艺术的集中表现。城市广场按性质、功能可划分为集会广场、纪念性广场、聚散广场和交通广场。
2.生产绿地
生产绿地包括苗圃、花圃、卫生防护林等,其中苗圃、花圃是城镇绿化的生产基地,包括各单位自用的苗圃和属于城镇园林部门的大片苗圃、花圃。有的花圃布置成园林式的,可供人们游憩之用。
3.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城镇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有些夏季炎热的城镇还设置有通风绿带,使其与夏季盛行的风向平行,形成通风绿廊。对于常有强风的城镇,应考虑建立与风向垂直的总宽度为100~200m的防风林带,或设置若干宽度为15m左右的林带。
4.附属绿地
附属绿地指属某一部门、单位使用的绿地。共有以下4种。
(1)居住区绿地。居住区绿地是居住用地的一部分。居住用地中,除去建筑用地、内部道路用地及生活杂务等用地外,就是可供绿化的用地。它包括居住区小游园、居住区内单位附属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等,其功能是改善居住区的环境卫生和小气候,美化环境,为居民日常游憩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居民使用频率很高的绿地。
(2)交通绿地。交通绿地包括街道绿化用地和公路、铁路防护绿地。街道绿地指居住区级道路以上的街道绿地,包括行道树与分隔带、交通岛、立体交叉口及桥头绿地等。行道树与分隔带绿地指城镇道路之间栽植一至数行乔灌木的绿地,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人行道与道路红线之间,城镇街道旁的停车场、加油站、公共车辆站台等绿化地段。
(3)工矿企业、仓库绿地。它可以减轻有害物质对工人和附近居民的危害,能调节内部气温和湿度,降噪、防风等,所以这类绿地有利于安全生产,改善劳动条件。
(4)公共建筑庭园。指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建筑附属绿地,如机关、学校、医院、商业服务、影剧院、体育馆等的绿地。
5.其他绿地
如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风景名胜区一般是指具有特色的大面积自然风景,多位于郊外,经开发修整,可供游人进行一天以上游憩的大型绿地。如安徽黄山、山东泰山、江西庐山、南京钟山风景区、四川九寨沟、无锡太湖、杭州西湖等。
2.2.4 城市园林绿地指标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大小和绿化指标的高低可以说明城市的绿化质量与效果,以此可以评价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居民生活福利、保健水平等。
2.2.4.1 城市绿地指标的作用
城市绿地指标有如下4种作用。
(1)可以反映城市绿地的质量与绿化效果。一个城市绿地的质量怎么样,要看人均公园面积达到多少,绿地率达到多少,我国的园林城市评选的指标人均绿地大于6m2,有了绿地指标可以更好地评价城市的绿化效果。
(2)可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各阶度调整用地的依据。
(3)可以指导城市各类绿地规模的制定工作。比如推算城市公园及苗圃的合理规模等,以及估算城建投资计划。
(4)可以统一全国的计算口径,衡量相关城市绿化效果。比如说北京、上海我们怎么去比较他们,有了绿地指标以后,就可以进行衡量,比方说北京的绿地率达到多少,上海的绿地率达到多少,这样就有一个横向的比较。
2.2.4.2 城市园林绿地指标
1.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计算
(1)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hm2)。
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
(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
在我国公园中,建筑、道路广场均按公园总面积的100%计算绿地面积。公园内的水面,如果不属于城市水系用地面积,也作为公共绿地面积。现阶段,我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指标要求是不低于6m2/人。
(3)城市绿地率(%)。
城市绿地率是衡量城市规划的重要指标。环境学家认为,当绿地指标达50%以上时才有舒适的休养环境。国家建设部有关文件规定:城市新建区绿化用地面积应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0%;旧城改建区绿化用地面积应不低于25%;一般城市的绿地率在40%~60%。
(4)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指市区各类绿地的植物覆盖面积占市区用地面积的比例,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树冠的大小而变化。环境专家认为,一个地区的植物覆盖率至少应在30%以上,才能起到改善气候的作用。需注意的是,乔木下的灌木投影面积和草坪面积不能重复计算在绿地面积中。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绿地率要大于绿化覆盖率,因为城市绿地率中的绿地面积往往包括水面、道路、广场和园林绿地中的建筑面积。
2.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主要因素
(1)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对于环境绿地的要求会不断提高,这就促进我国城镇园林绿地在数量和质量上要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2)城市性质。不同性质的城市对园林绿地的要求不甚相同,如以风景游览,休、疗养为主的城市以及钢铁、化学工业城市及港湾、交通枢纽城市等,从其功能及环境的要求来讲,绿地面积需要大些。
(3)城市规模。从理论上讲,大中城市由于市区人口密集,建筑密度高,应在市区内有较多的绿地,指标应比小城镇高。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在用地都较紧张的情况下,仍开辟了大面积的绿地。
(4)城市自然条件。南方城市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树种丰富,所以绿地面积应较大些,而北方城市气候寒冷,干旱多风,树种较少,所以绿地面积总体上要比南方城市要小些。
(5)园林绿地的现状及基础。绿地基础较好的城市,原有的园林绿地改建数量较多的城市,容易提高园林绿地的指标,如北京历朝历代都是帝王所在之处,离宫别苑较多(如颐和园、圆明园等),相对来说,比其他城市园林绿地多。
2.2.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
2.2.5.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置于城市总体规划之中,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城市园林绿化的法规,贯彻为生产服务、为生活服务的总方针。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原则。①无论总体与局部规划,都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密切结,统筹安排,作出内外协调、统筹兼顾、全面合理的绿地规划;②远近结合,便于实施根据城市的经济能力、施工条件、项目的轻重缓急,订出长远目标,作出近期安排,使规划能够逐步得到实施;③规划时应考虑四个结合,即点线面结合、大中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构成有机的整体;④规划时应将园林绿地的环保、防灾、娱乐与审美、体育、教育等多种功能综合设计,安排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2.2.5.2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概念。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是指各类城市绿地和道路绿化与水体绿化以及重要的生态景观区域等在规划时统一考虑,合理安排,形成一定的布局形式。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应遵守城市绿地规划的基本原则。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即使一个城市的绿地指标达到要求,但如果其布局不合理,那么它也很难满足城市生态的要求以及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反之,如果一个城市的绿地不仅总量适宜,而且布局合理,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真正形成一个完善的绿地系统,那么这个城市的绿地系统将在城市生态的建设和维护以及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城市的其他系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基本形式。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有8种基本模式,即点状、环状、放射状、放射环状、网状、楔状、带状、指状(图2.9)。
结合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特点,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形式可以归纳为下列4种。
图2.9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基本模式
(1)块状绿地布局。此类绿地布局方式,可以做到均匀分布,接近居民,但对构成城市整体艺术面貌作用不大,对改善城市小气候也不显著,多出现在旧城改建中,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属此,如上海、天津、武汉、大连、青岛等。
(2)带状绿地布局。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带交织的绿地网。带状绿地布局容易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如南京、西安、苏州、哈尔滨等。
(3)楔形绿地布局。凡城市中由郊区伸入市中心的由宽到狭的绿地,称为楔形绿地,如合肥市,一般都是利用起伏地形、放射干道等结合市郊农田、防护林布置。对于改善城市气候效果显著,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表现。
(4)混合式绿地布局。是前3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做到城市绿地点、线、面结合,组成较完整的体系。可以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有利于小气候的改善,有利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丰富城市总体与部分的艺术面貌。
以上4种布局中,以混合式最好。但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地定额少,绿化覆盖率低,真正做到绿地组成“有机的系统”的还很少,需要今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