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材料的组成、结构及构造
【知识导学】 材料的组成、结构及构造是决定材料性质的内部因素。
一、材料的组成
材料的组成是指材料所含物质的种类及含量,是区别物质种类的主要依据,分为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相组成。
1.化学组成
材料的化学组成是指构成材料的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的种类及数量。金属材料的化学组成通常以其化学元素含量的百分数表示,无机非金属材料常以各种氧化物的含量表示,有机材料则以各种化合物的含量表示。材料的化学成分,直接影响材料的化学性质,也是影响材料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
2.矿物组成
矿物是具有一定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的单质或化合物。材料的矿物组成是指构成材料的矿物的种类和数量,它直接影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质。
3.相组成
材料中具有相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一般可分为气相、液相和固相。
材料的组成不同,其物理、化学性质也不相同。如普通钢材在大气中容易生锈,而不锈钢(炼钢时加入适量的铬或镍)则不易生锈。可见,选用材料时,通过改变材料的组成可以获得满足工程所需性质的新材料。
二、材料的结构及构造
材料的结构及构造是指材料的微观组织状态和宏观组织状态。组成相同而结构与构造不同的材料,其技术性质也不相同。
(一)材料的结构
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的微观组织状态。按其成因及存在形式可分为晶体结构、非晶体结构及胶体结构。
1.晶体结构
由质点(离子、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按规则的几何形状周期性排列而成的固体物质称为晶体。晶体有以下特点:
(1)特定的几何外形。
(2)各向异性。
(3)固定的熔点和化学稳定性。
(4)结晶接触点和晶面是晶体破坏或变形的薄弱环节。
2.非晶体结构(玻璃体结构)
非晶体结构是熔融物质经急速冷却,质点来不及按一定规则排列便凝固的固体物质,属于无定形结构。非晶体结构内部储存了大量内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易与其他物质起化学反应。
3.胶体结构
粒径为10-7~10-9 m的固体微粒(分散相),均匀分散在连续相介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称为胶体。当介质为液体时,称此种胶体为溶胶体;当分散相颗粒极细,具有很大的表面能,颗粒能自发相互吸附并形成连续的空间网状结构时,称此种胶体为凝胶体。
溶胶结构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液体性质对结构的强度及变形性质影响较大;凝胶结构基本上不具有流动性,呈半固体或固体状态,强度较高,变形较小。
凝胶结构由范德华力结合,在剪切力(搅拌、振动等)作用下,网状结构易被打开,使凝胶结构重新具有流动性;静置一段时间后,溶胶又慢慢恢复成凝胶。凝胶—溶胶—凝胶的可逆互变性称为胶体的触变性。
(二)材料的构造
材料的构造是指材料结构间单元的相互组合搭配情况,亦即材料的宏观组织状态。按构造不同,材料可分为聚集状、多孔状、纤维状、片状和层状等。
一般而言,聚集状和多孔状的材料具有各向同性,纤维状和层状构造的材料具有各向异性。构造致密的材料,强度高;疏松多孔的材料密度低,强度也低。
由于材料结构间的组合搭配,材料内部存在孔隙。孔隙对材料的性质影响很大。开口孔隙对材料的抗渗性、抗冻性及抗侵蚀性有不利影响,闭口孔隙对材料的抗渗性、抗冻性及抗侵蚀性的影响则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