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刘世林,文劲宇,孙海顺,等.风电并网中的储能技术研究进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41:145-153.
[2] 李泓,吕迎春.电化学储能基本问题综述[J].电化学,2015,21:412-424.
[3] 王超,苏伟,钟国彬,等.超级电容器及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J].广东电力,2015,28:46-52.
[4] 彭道福.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5] 李强,袁越,谈定中.储能技术在风电并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15-122.
[6] 陈建斌,胡玉峰,吴小辰.储能技术在南方电网的应用前景分析[J].南方电网技术,2010,4:32-36.
[7] 王浩清,王致杰,黄麒元,等.各类重要储能系统综述[J].通信能源技术,2016,33:79-80.
[8] 胡娟,杨水丽,侯朝勇,等.规模化储能技术典型示范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启示[J].电网技术,2015,39:879-885.
[9] 刘胜永,张兴.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电池综述[J].电源技术,2012,36:601-605.
[10] 许守平,李相俊,惠东.大规模储能系统发展现状及示范应用综述[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3,29:94-108.
[11] 潘进.大容量储能系统电池管理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2] 杨国庆,张杨,赖犁,等.电池储能技术及其在上海电网中的实践[J].电气时代,2012(4):90-92.
[13] 张翼.电力储能技术发展和应用[J].江苏电机工程,2012,31:81-84.
[14] 陈义鹏.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储能技术及放电管理的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
[15] 梁廷婷.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运行特性的研究[J].电力学报,2013,29:484-488.
[16] 李永亮,金翼,黄云,等.储热技术基础(Ⅰ)——储热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新动向[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2(1):69-72.
[17] 樊栓狮,梁德青,杨向阳.储能材料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8] 周恩泽,董华.相变储热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1):100-103.
[19] 崔海亭,杨锋.蓄热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0] Sharma A,Tyagi V,Chen C,et al.Review on thermal energy storage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9,13(2):318-345.
[21] 郭茶秀,魏新利.热能存储技术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2] 刘玲,叶红卫.国内外蓄热材料发展概况[J].兰化科技,1998,16(3):168-171.
[23] Patel P,Kumar R.Compar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odified passive solar still using sensible heat storage material and increased frontal height[J].Procedia Technology,2016,23:431-438.
[24] 张贺磊,方贤德,赵颖杰.相变储热材料及技术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4,28(7):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