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水文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海水的温度

一、海水的温度分布及变化

海水温度简称水温,是表示海水冷热的物理量,以摄氏度(℃)表示。水温升高或降低,标志着海水内部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增加或减少。水温的高低,决定于辐射过程、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和蒸发等因素。

(一)水温的水平分布

进入海洋中的太阳辐射能,除很少部分返回大气外,余者全部被海水吸收,转化为海水的热能。其中约60%的辐射能被1m厚的表层吸收,因此海洋表层水温较高。

大洋表层水温变化于-2~30℃之间,年平均值为17.4℃,比陆地气温年平均值14.4℃高3℃,其中太平洋年平均为19.1℃,印度洋为17℃,大西洋16.9℃。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平均值见图2-3。

img

图2-3 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平均值图(Thurman,1988)(单位:℃)

各大洋表层水温的差异,是由其所处地理位置、大洋形状以及大洋环流的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太平洋水温高是因为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面积广,它的3/5面积位于南、北纬30°之间,其表层温度高于25℃的面积约占66%;大西洋热带区域面积较小,表层水温高于25℃的面积仅占18%;印度洋介于两者之间。另一原因是太平洋北部的大陆块使其与北冰洋分隔,阻碍了大量北冰洋冷水的进入,而大西洋的北部与北冰洋连通。在南半球,三大洋与南大洋相通,情况相似。

大洋在南、北两半球的表层水温有明显差异。北半球的年平均水温比南半球相同纬度带内的温度高2℃左右,尤其在大西洋南、北半球50°~70°之间特别明显,相差7℃左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南赤道流的一部分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另一方面是由于北半球的陆地阻碍了北冰洋冷水的流入,而南半球则与南极海域直接联通。

(二)水温的垂直分布

图2-4表明,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不均匀向深处递减;在南、北纬45°之间,海水温度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自表层至600~1000m水处为对流层,对流层之下为平流层。在对流层中,上部0~100m深处,由于大气与水体交换,风和波浪的扰动,温度无垂直梯度变化;这层之下,形成一个明显的温度梯度,1000m深处,海水温度为4~5℃。平流层中,垂直温度梯度小,2000m深处,水温为2~3℃,3000m深处,水温为1~2℃,因而占大洋体积75%的海水温度在0~6℃之间,全球海水平均温度为3.5℃。

img

图2-4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图

img

图2-5 内波影响下的水温变化(青岛海洋大学,1982)

(三)海水温度的变化

大洋表层海水日温差仅0.3~0.4℃,每日中午太阳辐射最强,大部分热量用于蒸发,小部分用于增高水温,晚上,有效回辐射使海水温度降低,由于海水热容量大,所以昼夜温差小。一般冬季日温差小,夏季日温差大。风和云也是影响海水日温差的因素,云量大时,日温差小,风使海水混合,使日温差小。浅海日温差大于大洋区,可达3~4℃。一般日温差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如果海面有高密度层存在,由于内波的振荡,日温差可超过表层(图2-5)。

海水温度年变化主要取决于太阳总辐射年变化,其次为海流和盛行风等。一般情况下,赤道区年变化较小,随着纬度增高,年变化增大,但至中纬度为最大值区,以后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北半球表层海水年变化较南半球大。

中国近海表层水温年温差自北向南逐渐减小,渤海三面环陆,平均水深18m,冬夏季水温相差较大;南海辽阔、深度大,且与太平洋水交换频繁,具热带边缘海水温特征,温度高,变化小;东海和黄海介于两者之间,呈过渡状态(表2-1)。东海东南有高温黑潮流过,形成高温海流,呈SW-NE向延伸,黑潮涉及水深为100m。

表2-1 中国近海1992年平均水温表   单位:℃

img

注 引自1992年《中国海环境年报》。

二、海水的热性质

(一)比热

使1g物质的温度增加1℃时所需热量的焦耳数,称为比热。海水的比热一般是指压力不变情况下的比热,叫定压比热,用cp表示。若体积不变,叫定容比热,用cv表示。海洋学中常采用定压比热。

海水的定压比热cp随温度、盐度增大而降低。在同一温度和盐度下,压力增加,定压比热cp值减小。表2-2为1个标准大气压(1013.25hPa)下温度、盐度对定压比热cp的效应。

表2-2 气压为1013.25hPa时海水的比热cp   单位:kJ/(kg·℃)

img

注 据Millero等,1973。

使1cm3海水的温度升高1℃所需热量的焦耳数称为热容量q。定压比热和热容量之间的关系为

img

式中:ρ为海水的密度。

海水的比热为3.89J/(g·℃),密度为1.0250g/cm3;空气的比热为1J/(g·℃),密度为0.00129g/cm3,所以1g海水的热容量约为空气的3100倍。即1cm3的海水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可使3100cm3的空气温度升高1℃。除NH3外,水在所有固体、液体中热容量最大。因此,阻止了海洋温度的巨大变化,并把大量的热量源源不断地输给大气。由于地球表面70.8%被海水所覆盖,所以海水的热容量对于地球上气候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体积热膨胀

在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即当温度升高1K(1℃)时,单位体积海水的增量,以η表示。在恒压、定盐的情况下

img

img

η的单位为℃-1。它是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上式中α为海水的比体积(单位体积的质量),在海洋学中习惯称之为比容。由图2-6可以看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比纯水的大,且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在大气压力下,低温、低盐海水的热膨胀系数为负值,说明当温度升高时海水收缩。热膨胀系数由正值转为负值时所对应的温度,就是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tρmax,它也是盐度的函数,随海水盐度的增大而降低。经验公式为

img
img

图2-6 在不同压力下纯水与海水的热膨胀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堀部纯男,1970)

海水的热膨胀系数比空气的小得多,因此由海水温度变化而引起海水密度的变化,进而导致海水的运动速度远小于空气。

值得注意的是,海水的热膨胀系数随压力的增大在低温时更为明显。例如盐度为35的海水,若温度为0℃,在1000m深处(p≈10.1MPa)的热膨胀系数比在海面大54%,而温度为20℃时,则仅大4%。所以上述影响在高纬海域更显著。气压为1013.25hPa时海面的比热容见表2-3。

表2-3 气压为1013.25hPa时海面的比热容   单位:kJ(kg·℃)

img

注 据Millero等,1973。

(三)绝热变化与位温

在海水受到压缩时,如果它与外界不发生任何热量交换,则外力对海水所作的功将使它的温度升高。反之,当海水膨胀时,因消耗能量而使温度降低。这种变化称为温度的绝热变化。在研究大洋深层以及孤立海盆中温度的垂直变化时,必须考虑绝热变化效应,它使海水的温度向海底增加。例如菲律宾海沟在5000m处温度为1.50℃,7000m为1.80℃,9000m为2.32℃,9282m则为2.62℃。

从海洋中任一深度将某一水样以绝热方式提升到海面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水样的位温。设t为海水的现场温度,Δt为海水提升到海面时的绝热冷却值,即降低的温度量,则位温θ=t-Δt。表2-4是当盐度为34.85,温度为t℃的海水从深度z m处提升到海面时的绝热冷却值。由表2-4可知,若将温度2℃的海水从8000m深处提升到海面时,Δt=0.925℃,可得该水样的位温θ=2-0.925=1.075(℃)。

表2-4 S=34.85时的绝热冷却值

img

在分析大洋底层水的分布与运动时,由于各处水温差别甚小,但绝热变化效应往往明显起来,所以用位温分析比用现场温度更能说明问题。

(四)蒸发热(蒸发潜热)

使1g海水蒸发,或者使1g海水转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蒸发(潜)热,或叫汽化热,单位为J/g。海水的蒸发热与纯水的蒸发热相差微小,在0~30℃内海水的蒸发热L与温度t的关系为

img

海水的蒸发热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少(表2-5)。

表2-5 海水的蒸发热与温度的关系

img

在所有物质中,水具有最大的蒸发热。因此,水在蒸发时吸收的热量,对于大气和海洋的热状况有很大的影响。

(五)热传导

相邻海水温度不同时,由于海水分子或海水块体的交换,会使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这就是热传导。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热量,称为热流率,单位为“瓦特”(W)。单位面积的热流率称为热流率密度,单位是瓦特/米2,记为W/m2。其量值的大小除与海水本身的热传导性能密切相关之外,还与垂直于该传热面方向上的温度梯度有关,即

img

式中:n为热传导面的法线方向;λ为热传导系数,W/(m·℃)。

仅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热传导,称为分子热传导,热传导系数λt为10-1量级。例如在101325Pa气压和10℃时,纯水的λt=0.582W/(m·℃),30℃时,λt=0.607W/(m·℃),即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水的热传导系数在液体中除水银之外是最大的。由于水的比热容很大,所以尽管其热导性好,但水温的变化相当迟缓。海水的热导系数λt,比纯水的稍低,且随盐度的增大略有减小。λt主要与海水的性质有关。

若海水的热传导是由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所引起,则称为涡动热传导或湍流热传导。涡动热传导系数λA主要和海水的运动状况有关。因此,在不同季节、不同海域中,λA有较大差别,其量级一般为102~103。所以涡动热传导在海洋的热量传输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分子热传导占次要地位。例如,据计算,在温度0℃的海洋中,如果海面温度保持30℃,单靠分子热传导,则需要1000年的时间才能在300m的深度上使温度上升到3℃。

类似热量的传导,海洋中的盐量(浓度)也能扩散传输。同样也有分子盐扩散和涡动盐扩散两种方式,且不同盐度的海水,其盐扩散系数也不同。大体上分子盐扩散系数仅为分子热传导系数的0.01左右。盐扩散率表达式的形式与式(2-6)的形式相对应。

另外,海水的动量传输的表达式,也与式(2-6)具有相似的形式。

(六)沸点升高和冰点下降

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着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在海洋中,人们关心的是海水的冰点随温度的变化。Doherty等(1974)给出了如下关系式

img

式中:Z为海水的深度,m。

在上述基础上,Millero等(1976)又提出了新的公式

img

式中:S为实用盐度;p的单位为帕(Pa)。

img

图2-7 最大密度温度与冰点温度随盐度的变化(瑙斯,1983)

虽然海水最大密度温度tρmax与冰点温度tf都随盐度的增大而降低,但前者降得更快(图2-7)。当S=24.695时,两者的对应温度皆为-1.33℃,当盐度再增大时,tρ(max)就低于tf了。

三、大洋暖池

大洋暖池又称大洋热库,一般指的是热带西太平洋至印度洋东北的一片海域,这里海面表层水温(SST)较暖,多年平均值在28℃以上,它是一片以赤道为长轴近似椭圆形的海域(图2-8),它的总面积约占全球热带海洋面积的26.12%,占全球海洋面积的11.17%,东西伸展150个经度,南北跨越约35个纬度。其中,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暖池占太平洋热带海洋面积的17.13%,占全球海洋面积的7.17%,东北印度洋暖池占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的8.19%,占全球海洋面积的4.10%。从多年的平均值来看,4月份大洋暖池面积最大,占全球热带海洋面积的32.16%,占全球海洋面积的14.16%,1月份面积最小,分别占20.13%和9.11%。暖池的暖水深度一般在60~100m之间。

img

图2-8 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暖池区(单位:℃)

由于太阳辐射、热量交换、特别是赤道区自东向西信风吹送等的作用,使大量温暖的海水逐渐积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北部暖池区,致使该海域表层水温比邻区海域高出3~ 9℃,形成暖池。大西洋的西侧加勒比海区也有一暖池区,但由于其范围较小,在冬季暖池区域内的水温达不到28℃,它的暖池效应远不及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暖池,因而目前一般所说的暖池是指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暖池区。暖池区是全球赤道附近大气加热最强的海区,也是全球大气中对流最强烈的地区,且活动持久,它的变化影响全球气候,也是异常气候的源地之一。通过卫星资料发现,西太平洋暖池中心的位置与最大大气对流中心、最大降雨量中心(年降水量达5000mm)位置几乎重合,这表明暖池与全球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洋暖池的变化不仅制约着暖池所在的亚洲、太平洋区气候变化,并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某些重大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变化。由于一年之中大洋暖池区的气温和水温在不断变化,暖池的面积也有逐月变化的特征,见图2-9,中部阴影部分为暖池终年存在的范围。

img

图2-9 暖池在一年中面积逐月变化(张启龙等,1997)

大洋暖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通过海气界面交换、各种物理量的垂直交换和水平输送来进行,包括热量、水分、动量、辐射、应力等,它们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是研究大范围气候变化、灾害形成及其预测的重要基础信息。因此,对暖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