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黄开端
1955年7月5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开幕。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代表国务院在会议上作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报告明确了治理黄河的任务、方针、方法,以及按照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一致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批准了黄河综合规划的原则、基本内容及近期实施计划,并决定在黄河干流由上而下布置46座梯级枢纽工程。
肩负着黄河儿女的千年渴盼与党和人民的谆谆嘱托,水电十一局的前身——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应运而生。
周恩来对三门峡工程关怀备至,三门峡工程有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作出的。直到他弥留之际,还向前往医院探望的中央领导同志询问三门峡工程改建后的情况。
周恩来具体负责三门峡工程机构的组建工作,调湖北省省长刘子厚任三门峡工程局局长,黄委会主任王化云、电力工业部发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张铁铮等任副局长,从福建、湖北、河南、山东等地调来了一批领导骨干,又从水利部和电力部分别抽调了许多工作人员。职工队伍更是来自四面八方。从水利、电力、建筑、铁路、交通、邮电、商业、司法、卫生等部门,从丰满、官厅、梅山、陡河、狮子滩等水利水电工地,汇集了各路精兵强将,组成了三门峡建设大军。
少长咸集,风云际会。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门峡工程)隆重剪彩开工,由此正式揭开了治理黄河的伟大序幕。三门峡工程当时计划投资九亿多人民币,可谓倾全国之力。
河谷风起,黄沙弥漫。几万水利精兵齐赴三门峡,凿开峭壁,战天斗地。
三门峡的老艄公说得好:“胆小的人,黄河上没有他的路;有黄河就有敢治黄河的人。”
三门峡工程局人,就是敢治黄河的人!
《人民日报》这样号召:
“我们不光要向黄河要水、要电、要粮、要土地。我们还要时间。我们要骑上黄河飞跑,骑上黄河追赶时间!我们要骑上黄河跑上三峡的绝顶!我们要骑上黄河追太阳。”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工程开工典礼
在三门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周恩来曾三次亲临三门峡工地现场,并在三门峡和北京主持召开两次专题会议,主持会议、研究工程建设问题:1958年4月21日至25日,他第一次来三门峡,为三门峡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1959年10月12日至13日,他第二次来三门峡,解决拦洪、发电问题;1961年10月8日,他第三次来三门峡,勉励工人们为工程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1958年4月21日晨。三门峡谷,柳丝吐翠,山花烂漫;峡谷上空,雄鹰展翅,朝霞似火。周总理和彭德怀、习仲勋等同志,在三门峡工程局局长刘子厚的陪同下,步行进入三门峡工地。总理身穿一身银灰色的制服,步履矫健,神采奕奕。
周总理稳步踏上悬空跨越神门河的钢索吊桥,登临神门岛,走上正在浇筑的大坝与溢流坝之间的隔墩,纵览三门峡工地。
三门天险,名不虚传。浊浪滔天的黄河之水,流到三门峡谷,就被人门、神门、鬼门三座石岛迎面劈开,形成惊心动魄的三股激流,即鬼门河、神门河、人门河,“三门峡”由此得名。黄河在这里吼声震天,惊涛裂岸。石岛“狮子头”上凿下的“峭壁雄流,鬼斧神工”八个大字,足以说明这里自然环境的险要。每次舟船从“人门”过峡,必须对准下游“照我来”(即中流砥柱石)直冲过去,方能脱险,否则必有船翻人亡之祸。
然而,当代工人的一双手,远远超过了神话传说中的“鬼斧神工”。从工程开工,到周恩来首次视察三门峡的一年零八天中,三门峡建设者用自己的双手炸掉了狮子头、人门岛和梳妆台。工地上车如流水人如潮,机械成林,炮声隆隆,左岸围堰和大坝的隔墙、隔墩在马达的轰鸣声中节节上升……
此刻,周恩来站在高高的大坝隔墩上,时而举目上眺,时而俯瞰下望,思考着各个水利专家和秦、晋、豫、鲁各方代表的意见,权衡着上下游人民的利益。是的,上游、下游,都是祖国的土地;上下游人民,都是黄河母亲哺育的手足同胞,对他们的利益要统盘考虑,决不能顾此失彼!
周总理从隔墩上沿着用木板搭成的阶梯,一步一步地往左岸基坑走去。工人们听说周总理来了,激动地拥上前去,向总理问好。总理不时地和大家握手,问寒问暖,勉励大家要努力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当科学技术的主人,为建设三门峡作出贡献。
在返回右岸的途中,要经过一座临时浮桥。周总理边走边观望工地施工的情况,走到桥心时,他停住了脚步,凝视着屹立在黄河中流的一个石岛。刘子厚指着这座石岛说:
“这就是象征中华民族性格的中流砥柱!”
“上面还有唐太宗的诗吧!”总理说。
刘子厚告诉总理,上面原来有唐太宗题的诗:“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后来由于风雨剥蚀,字迹就看不清了。
总理微笑着点了点头。
下了浮桥,总理来到了右岸,这时,工地食堂开饭了。他走到正在吃饭的民工身旁,问他们:
“伙食怎么样?”
“伙食很好!”大家高兴地回答。
周总理从一个民工手里掰了一块掺有红薯面的馍,和大家边吃边谈,询问了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民工们一一作了回答,并兴奋地告诉总理,他们原来都是文盲和半文盲,现在一下班就学文化,文化水平都有了提高。总理笑着说:
“这样很好,等大坝修好了,你们的文化也就学好了。”
这顿饭,大家吃得特别香。
周总理走进了空气压缩机房。这时,动力分局的主任工程师钱汝泰正在和工人们一起安装机器。总理问:
“你在这里管什么?”
“管施工用的风、水、电。”钱汝泰回答。
“真不简单!《封神榜》上的风、雨、雷、电四大金刚,就被你管了三个。”总理风趣地说。
从工地返回三门峡新城交际处时,早已过午饭时间。周总理匆匆吃了一点饭,顾不得视察工地的疲劳,马上召集开会,并且亲自主持。会议在工程局办公大楼四楼会议室举行,代表们在周总理面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周总理聚精会神地听着各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分歧较大的意见。经过四天的学习、讨论、发言,周总理于4月25日上午,做了长达两万字的总结报告,主要讲了防洪、水土保持、泥沙控制、库区移民、大坝高程、综合利用、工程技术方针等12个方面的问题。
在这次会上,周总理提出了三门峡工程以防洪为主,其他为辅的建设方针,强调指出要确保西安,确保下游,全盘考虑上下游的利益,适当降低大坝蓄水的高程。总理要求各有关部门全面规划,各方配合,依靠群众,改变面貌。他满怀信心地鼓励大家,不久的将来,黄河流域的面貌一定会改变!
现场会也同工地的情景一样,开得热烈活跃。人们在听完国务院副总理彭德怀和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的讲话后,掌声如潮。
这次会议一直开了三天多,现场取得了重大成果。会议确定了三门峡工程的目标应以防洪为主、其他为辅,先防洪、后综合利用,确保西安、确保下游为设计原则;确定了三门峡工程分期修筑,分期抬高水位,分期运用和降低泄水孔底槛高程的设计方案。
三门峡建设者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期望,1958年11月,这些治黄英雄们在河水超过设计流量一倍的情况下,以他们的大智大勇,创造了世界截流史上的奇迹。1959年7月,大坝已浇筑到海拔310米高程,提前一年起到了部分拦洪作用。
为了研究确定三门峡水利枢纽的蓄水发电等问题,周总理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之中,于1959年10月12日晚,再次到三门峡视察。随同前来的有水电部、石油部、农业部、黄委会和秦、晋、豫等省的负责同志。总理下了火车,刚到下榻的三门峡市交际处,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马上召集会议。
1961年10月8日,周总理陪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及王后、公主等来到三门峡。这是总理第三次来三门峡视察,随同前来的还有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等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