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泥沙模拟与调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水库泥沙淤积

水库泥沙淤积变化过程是三峡水库泥沙研究的基础,根据三峡水库水流泥沙原型观测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三峡水库入库水沙变化、库区泥沙淤积变化、泥沙淤积的时空分布、年淤积量与来水来沙的关系等。

2.2.1 入库水沙变化

三峡水库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距下游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约40km,坝址处控制流域面积约为100万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510亿m3

图2.2-1 三峡水库上游干支流水文控制站不同时期年平均径流量变化

三峡入库水沙主要来自水库上游干流,库区嘉陵江及乌江也占有一定比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上游径流量变化不大,受降水条件变化、水利工程拦沙、水土保持减沙和河道采砂等影响,输沙量减少的趋势明显。三峡水库上游干支流水文控制站分时期水沙量变化如图2.2-1和图2.2-2所示,长江朱沱站、嘉陵江北碚站、乌江武隆站的年水沙量变化过程如图2.2-3~图2.2-5所示。1991—2002年三峡入库(朱沱+北碚+武隆)年平均水、沙量分别为3733亿m3和3.51亿t,与1990年前平均值相比,分别减小126亿m3和1.3亿t,减幅分别为3%和27%。

图2.2-2 三峡水库上游干支流水文控制站不同时期年平均输沙量变化

图2.2-3 长江朱沱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

图2.2-4 嘉陵江北碚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

图2.2-5 乌江武隆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2003—2013年入库年平均水量和沙量分别为3582亿m3和1.96亿t,比1991—2002年平均值分别减小4%和44%,与1990年前平均值比,减幅分别为7%和59%。沙量减幅最大的是嘉陵江:2003—2013年北碚站年平均水量和沙量分别为665亿m3和0.317亿t,与1990年前平均值相比,水量和沙量分别减少6%和76%。嘉陵江沙量的减小与其干支流建库拦沙、流域水土保持、径流量减少等有关。嘉陵江在总体沙量减少的同时,支流渠江出现大洪水时也能产生较大沙量,如2003年、2004年和第2011年,9月渠江出现较大洪水,输沙量高度集中,7天左右的输沙量最大达1200万t,占全年的比例最高达8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三峡水库的推移质泥沙数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不同时期各水文站卵石平均推移量见表2.2-1。

表2.2-1 不同时期三峡入库各水文站卵石平均推移量表

长江寸滩站卵石和沙质推移质年输沙量变化过程如图2.2-6所示,1991—2002年实测沙质推移质年平均输沙量为25.8万t,约为同期悬移质输沙量的0.08%;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的2003—2013年,年平均沙质推移质输沙量仅为1.47万t,比1991—2002年年平均值减少94%;2003—2013年年平均卵石推移质输沙量为4.36万t,比1991—2002年年平均值减少71%。三峡水库入库推移质泥沙数量大幅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上游水库拦截和近年来长江干支流河道的大规模采砂。据重庆市主城区附近几个河段的不完全调查,每个河段的年采砂量都达数百万吨,远远超过天然河道的推移质输沙量。由于推移质的数量远小于悬移质,故其数量的变化对水库淤积量大小的影响较小,但对重庆河段洲滩变化有一定影响,造成洲面冲刷。

图2.2-6 长江寸滩站卵石和沙质推移质年输沙量变化

2.2.2 水库泥沙淤积分布

2.2.2.1 沿程分布

2003年3月—2013年10月,三峡库区泥沙淤积总量为16.41亿m3,其中:干流淤积总量为14.6亿m3,占总淤积量的89%;库区支流淤积泥沙量为1.8亿m3(66条支流,施测年限为2003—2011年),占总淤积量的11%,主要淤积在奉节以下的支流。从干流淤积分布来看,涪陵以上的变动回水区累计冲刷泥沙1550万m3;常年回水区淤积量为14.76亿m3

从库区干流淤积量沿程分布来看,总体上越往坝前,淤积强度越大,近坝段(大坝—庙河)泥沙绝大部分淤积在90m高程以下,且颗粒较细;随着坝前水位的逐渐抬高,泥沙淤积部位也逐渐上移。在三峡工程围堰发电期,丰都—李渡库段冲淤基本平衡,奉节以上库段年平均淤积量约为6710万m3,占库区总淤积量的50%;在初期蓄水期,丰都—铜锣峡库段年平均泥沙淤积量约为640万m3,占库区总淤积量的5%,奉节以上库段年平均泥沙淤积量约为7420万m3,占库区总淤积量的59%;2008年汛末三峡水库进行试验性蓄水后至2013年10月,丰都—铜锣峡库段年平均泥沙淤积量约为1001万m3,丰都以下库段多年平均年泥沙淤积量约为1.29亿m3。不同运用时期三峡水库干流库区各河段冲淤量见表2.2-2。

2.2.2.2 淤积部位

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分布和淤积强度与河道形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库区河道宽谷段淤积强度相对较大,窄深段淤积强度较小甚至局部出现冲刷现象。2003—2013年,干流库区泥沙淤积量的94%集中在宽谷段,且以主河槽淤积为主,深泓最大淤高为66m(坝上游5.6km的S34断面);窄深段淤积相对较少或略有冲刷。库区局部弯曲、开阔、分汊河段淤积明显,如变动回水区的洛碛—长寿河段、青岩子河段和常年回水区的土脑子河段、凤尾坝河段、兰竹坝河段、黄花城河段(表2.2-3),其中黄花城、兰竹坝、土脑子河段河道趋于单一归顺,与论证时的预测基本一致。

表2.2-2 不同运用时期三峡水库干流库区各河段冲淤量(175m水面线下成果)

 表中数值正为淤积,负为冲刷,全书下同。

表2.2-3 三峡水库干流库区典型河段冲淤情况

从淤积高程来看,泥沙主要淤积在145m高程以下,其淤积量为14.59亿m3,占库区总淤积量的91%;淤积在145m高程以上的泥沙为1.51亿m3,且主要集中在奉节以下的常年回水区干流段内,占水库防洪库容的0.68%。

2.2.2.3 深泓纵剖面变化

蓄水以来,三峡库区纵剖面有所变化,在局部河段大幅抬高(如坝前段、臭盐碛、忠州三弯等),但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三峡库区河道深泓呈锯齿状分布的基本形态,其主要原因,一是水库蓄水后入库泥沙量较少,运行时间还不长,库区泥沙淤积较少;二是三峡水库为典型的山区河道性水库,蓄水运用前深泓高差较大,蓄水后汛期大流量时库区河段特别是库区中上段仍有较大流速,泥沙淤积相对较少。

据2003年3月实测固定断面资料统计,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库区大坝—李渡镇段深泓最低点位于距坝52.9km的S59-1断面,其高程为-36.1m(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最高点高程为129.6m(S258,距坝468km),两者高差为165.7m;水库蓄水后,泥沙淤积使纵剖面发生了一定变化,如图2.2-7所示,但最深点和最高点的位置没有变化,仅其高程因淤积而抬高,2012年11月其高程分别为-27.6m和134.0m,抬高幅度分别为8.5m和4.4m。

2003年3月—2012年10月,库区李渡—大坝段深泓最大淤高为64.8m(位于坝上游5.6km的S34断面,淤后高程为31.4m),近坝段河床淤积抬高最为明显;其次为云阳附近的S148断面(距坝240.6km),其深泓最大淤高为49.3m,淤后高程为103.3m;第三为忠县附近的皇华城S207断面(距坝360.4km),其深泓最大淤高为49.7m,淤后高程为125.5m。据统计,库区铜锣峡—大坝段深泓淤高20m以上的断面共有33个,深泓淤高10~20m的断面共有35个,这些深泓抬高较大的断面多集中在近坝段、香溪宽谷段、臭盐碛河段、皇华城河段等淤积较大的区域;深泓累积出现抬高的断面共有271个,占统计断面数的88.0%。李渡—铜锣峡段深泓除牛屎碛放宽段S277+1断面处抬高9.7m外,其余位置抬高幅度一般在2m以内。

图2.2-7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库区大坝—李渡镇河段深泓纵剖面变化

2.2.2.4 典型横断面变化

三峡库区两岸一般为基岩,故岸线基本稳定,断面变化主要表现为河床纵向冲淤变化,且多以主槽淤积为主。从水库固定断面资料来看,水库泥沙淤积大多集中在分汊段、宽谷段内,断面形态多以U形、W形为主,主要有主槽平淤、沿湿周淤积、弯道或汊道段主槽淤积等3种形式,其中沿湿周淤积主要出现在坝前段且以主槽淤积为主,峡谷段和回水末端断面以V形为主,蓄水运用后河床略有冲刷,如图2.2-8所示。此外,受弯道平面形态的影响,弯道断面的流速分布不均,泥沙主要落淤在弯道凸岸下段有缓流区或回流区的边滩,此淤积方式主要分布于长寿—云阳段的弯道河段内。

图2.2-8 三峡水库洛碛河段S303断面(距坝556.4km)冲淤变化

另外,从库区部分分汊河段来看,由于主槽持续淤积,使得河型逐渐由分汊型向单一河型转化。例如,位于皇华城河段的S207断面,主槽淤积非常明显,其最大淤积厚度为41.1m,其主槽淤后高程为125.5m,如图2.2-9所示;土脑子河段的S253断面,主槽出现累积性泥沙淤积,最大淤积厚度在28m以上,淤积后的高程最高达152m,如图2.2-10所示。

图2.2-9 三峡水库皇华城河段S207断面(距坝360.4km)冲淤变化

图2.2-10 三峡水库土脑子河段S253断面(距坝458.5km)冲淤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