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总统的微笑
开篇语:
这一篇继续吐槽学术,要坚持看下去啊!提高思维水平就在这一章了。
边吃边聊吧
听到警笛的声音,戴猛马上减速,并下意识地向右并了一条道,准备在路边停靠。在他还没有做出更多反应之前,警车伴着尖锐的警笛声从身旁呼啸而过,根本就没打算理会他们。戴猛不由得拍了一下脑门,说道:“嘿!聊得太投入了,我还以为这里是美国,习惯真可怕。”
习惯的力量非常大,习惯性行为可以不经过大脑的逻辑思考,直接进行决策执行。对于微反应学习来说,更重要的是,习惯性行为可以作为重要的基线行为之一,来比对他人的异常行为。
华生也笑笑,觉得戴猛的反应挺有意思,心中暗道:“看来是在美国开车落下的毛病。”
戴猛接着说:“不过,我们这样聊,也确实有危险,毕竟是在开车。不如我们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坐在桌子旁边,守着一堆盘盘碗碗,聊起来更有安全感。你觉得呢?”
华生连忙说:“老板,我已经吃过饭了,但估计您加班还没来得及吃。我饭量大,再吃点也没问题。听您的。”
戴猛点点头,眼看着前方,一边开车一边想要去哪里吃东西。
和华生想象的深幽素雅、杯盘别致的晚餐环境完全不一样,身边这位领导同志,竟然把车停在了路边一家SUBWAY(赛百味)门口。见在路边巡视的停车管理员迎上来,他便随口说了一句:“买个三明治,10分钟就出来。”言罢,径直往店里走去,似乎和管理员很熟络的样子。
点完三明治,两个人坐下来吃,真的就是纯粹在吃。
电视上正播放着化妆品的广告。美女巧目倩兮的样子,让华生想起一个问题,他问道:“老大,我记得您说过,微表情分析的关键问题是首先过滤掉表演。那么,像广告里这种美好而暧昧的表情,有什么破绽吗?”
表演的秘诀
戴猛抬头看看,而且是认真地看了十几秒,说道:“这广告算演得用心的,如今不多见了。实话讲,我没有找到什么明显破绽,演技精致。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来反问你一下,我不能肯定她的表情是真的,你能确定她的表情是完全伪装出来的吗?”
简单的一个转换角度,问得华生一愣:“从概念上讲,这种在公共媒体上播出的视频一定是故意表演的,因为拍摄的时候有剧本要求,绝非为了记录演员的真实情绪状态。不过也有可能演员当时真的感觉很美好。”
华生知道,在现代表演训练体系中,有一种主流体系叫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基本上所有的专业表演院校都会使用斯氏体系对学生们进行教学。斯氏体系的要点是强调演员要表演出的情绪,必须自内而外地进行表演,先在心里模拟出需要的那种情绪,再自然地流露出来,而不能肤浅地仅仅使用公式化技术。
比如,要演哭戏,演员就要先学会在大脑中想一个曾经让自己难过的事情,现在想起来还会难过,这就是模拟出悲伤的情绪,然后再表现出来。这样,演员会自然而然地做出真实的细腻的表演,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真实,从而增强表演的感染力。
当然,现在用这种方式表演的演员已经不多了。
不过,华生万万没有想到戴猛竟然会直接承认分辨不出来真假。因为这样的观点其实并不光彩,去掉言语中的所有修饰词用主干讲,老板的意思竟然是“表演也可以没破绽”。这就等于把所有关于微表情的功效都一笔否定了。
戴猛看到这神情,似乎猜到了他的感受,用手在华生面前晃晃,把他的思绪唤回来才说:“演员的事儿,我回头带你去见见大腕儿。现在我先给你讲个政客的公案。有兴趣吗?”
华生立马猜到了:“克林顿?”
戴猛一惊:“呀!这你都能猜到!”
华生:“在江湖和学术界,关于政客的研究就那几个,最有名的肯定是克林顿案。他否定自己和莱温斯基有一腿时,广泛流传的那个解读‘眼睛和手指方向不一致’显得很荒谬……”
戴猛竖起大拇指,说:“的确。不过,荒谬倒不值一提,看手法估计不是什么正经的科研机构得出来的结论。所以,我要说的不是他。哈哈!”
华生有点尴尬,觉得自己被甩得有点回不来了。
戴猛偷笑,解释道:“有些有模有样的研究文章其实更荒谬。比如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学者们和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学者们,2009年在期刊《动机与情感》(Motivation and Emotion)上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9),研究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演讲时面部微小表情所产生的影响(10)。”
华生还没听完,当即说道:“这不能算是微表情的研究啊!”
戴猛有点惊讶他反应这么快,便道:“说说看,为什么?”
虽然他在问,但其实他对华生的结论很满意,所以满脸笑意。有的时候,知识分子就是这样矫情,已经达成共识的事情,因为说起来很爽,而且是双方都爽,就一定要再说一遍。
华生直接道:“分析总统的公开演讲?这不跟分析广告里的表演一样一样的吗?只不过演员换成了总统而已。”
戴猛心里暗道:“痛快!”
华生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这最多算是打着微表情旗号的表情识别研究,至少有两个彻底失败的实验设计环节。”
戴猛这次是真有点好奇了,他甚至有点怀疑:“这么快就想到了两个缺陷?”
第一个致命缺陷
华生细细说道:“首先,这种演讲的行为性质一定是社交表达。演讲的那位总统,有没有真诚地说?怎么保证他所表达的所有东西都是发自内心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参加实验负责看录像的人,在看过录像之后所给出的反馈评价是否客观可信?如果这两个方面都比较可信,那么研究还可能靠点谱;如果二者之一存在不确定性,那么研究就只能算是马马虎虎的讨论,无法得出什么明确的结论;如果二者都无法确定,那针对它的研究就是垃圾啊!”
“这篇文章中,实验素材是小布什的公开讲话。那可是顶级的公众人物对顶级公众事件(军事)的公开表达!怎么想,总统先生也不会是半睡半醒的时候被突然拉起来胡侃一通的吧?如果往腹黑的方向去揣测,也许在发表讲话之前,邀请了多少位智囊反复推敲观点和词句,然后反复背熟,再邀请几位专家培训演讲姿态、表情和动作,以防止秘密心态被解读,同时更加有效地传达需要传达的信息。12分钟只是大家看到的最终结果,之前经过了多少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外人所不可能知道的。
“所以,理论上,这12分钟里的每一秒都是人家经过精心设计,刻意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给我们看的。就像演戏一样,每一秒都是有计划、有准备的表演,都是在执行战术决策。拿着这些表情和言语进行分析,就算一帧一帧地分析到神一般精准,也只能得出人家想要我们相信的结论。所谓‘正中下怀’,大概就是人家心里那种爽翻了的感觉。”
因为实在说得很爽,尾音变得铿锵有力。
戴猛听得也很爽,是两种思想和观点竟然完全吻合的那种畅快感。他忍不住做“抚掌大笑”状,脱口补充道:“很多人会说,哪有人能控制住那些不到一秒的小表情啊,那得多累啊?确实很累,但关键的问题是,你完全没有办法确定对方哪个地方是无意的真实表达,哪个地方是刻意为之的。万一你把刻意的表现拿过来,当作真实的表达进行分析,那就掉到人家陷阱里了。所以,这种单向表达,我是一律不敢用来推测人家的真实心态的。从理论上讲,都得将其假设为刻意表演而给屏蔽了。”
这一段吐槽,让两个隔代人瞬间产生了影帝对戏的感觉,节奏合拍、情绪同步,两个人不由得相视一笑。
华生点头赞道:“是这个道理。所以,刚才您说的这篇文章,单独就其实验素材,也就是他们所号称的‘微表情’而言,本质上和演员所表演的那些大表情没有任何差别。这就是它的第一个大设计缺陷——‘扯虎皮,做大旗’,吸引眼球而已。这个实验就是一个表情识别的实验,只不过研究的对象表情出现的时间比较短而已。大家都知道的常识,政客都是好演员。”
戴猛摇了摇头,叹道:“可惜,从老Ekman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以时间为定义微表情的核心特征,认为时间短的表情就是微表情。这样的观点在学术界还是占了比较大的分量,令人无奈!不过我也能理解,你们当学生的,要看论文,自己也要写论文,所以只认发表出来的论文里怎么说,不会想到基本的合理性问题。”
华生的脸不由得红了一下,心里想:“老大,还好我已经毕业了。您这一句,会伤了很多人的玻璃心。棍扫一大片!”
戴猛看到他的窘迫了,继续逗他玩儿:“你还别不服气,这种惯性思维一时半会儿改不了,你才刚毕业,得有两三年被现实蹂躏够了才有可能打破局限性,看见真世界。”
华生赶忙清了清嗓子,尴尬道:“我同意,您继续。”说的时候,眼神闪烁了一下。
戴猛知道,华生说谎了。那个闪烁的眼神,就是破绽。
人在希望获得信息的时候,会首先将视线对准目标。所以,如果华生真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同意”,视线就会一直在戴猛的眼睛上。
在对话情境中,“对视”非常重要,可以总结为三种情况:
1.听的人如果真心想仔细听,会寻求对视;
2.说的人如果真心想说,会寻求对视;
3.说的人如果迫切希望对方听到、听懂,就更加会先保证对视的建立再开口。
因此,华生在对话过程中视线闪烁、对视中断,则意味着至少有以下一种情况发生:
1.我不想听了;
2.我不太想说;
3.我随便说说的,你听不听无所谓,最好别认真听。
第二个致命缺陷
其实,戴猛都明白。
刚才,华生的眼睛本是向下看的,看到自己抬头,才慌忙将视线提上来表达了笑意。那个原本向下的视线,泄露了他刚刚心情的“沉沦”,应该是觉得弱势的尴尬才会有的表现。弱势,只可能出自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说的那句“你们当学生的”。
不过,这样的情境没有必要说清楚,对双方都没有必要。
因此,戴猛鼓励华生道:“我倒是想先听你进行完整的吐槽,看看你认为的第二个致命缺陷是什么。”
华生已经厘清了自己的思路,把刚刚的尴尬抛到脑后,继续开始吐槽:“在心理学的实验中,被试的反馈评价是主要的数据。一个科学实验的结论是否可靠,被试的反馈评价和它的统计方法是很重要的。现在,仅仅凭被试的一段主观表述,已经不能作为有效的实验数据了。
“你怎么能确定被试反馈的是真的,他们会不会是故意配合或者故意刁难?就比如下面的所谓‘实验数据统计’。
“老师问一个同学:‘看过这段影片,你难过了吗?’
“被试答:‘老师,我难过了。’
“老师问另外一个同学:‘看过这段影片,你害怕了吗?’
“被试答:‘老师,我不害怕。’
“呵呵……
“就算学生们不作假,也会存在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用语言来描述某些感觉,怎么能确定其还原性呢?就比如说,冰激凌好吃,那么它是什么味道的呢?除了凉、甜味和奶香,其他的所有描述都是出于个人言语习惯,不能代表主观所感受到的味觉。
“靠谱的实验数据,至少应该是可以量化的,能够被客观计量的。
“比如,计算机程序的认知选择题,或者用仪器采集被试生理数值的变化,再或者有客观信息证明,比方说有监控录像证明其说没说谎,等等。
“在这个实验里,让这两百多个学生凭感觉反馈,‘感觉到的威胁和愤怒更少’,没有任何可信的保证机制。你说它有数据吗?也有,问卷调查表。还能说什么呢?就是把嘴里说的感觉,用选项固定到了纸上而已。”
华生说完,尾音再次铿锵有力……
当时的场面,是有点尴尬。
戴猛是因为觉得自己不便说话。他的确想夸,但又觉得现在夸多少有点过于形式化、流程化,就跟注明“此处有掌声”似的。于是,他就没说话。
华生说完之后是在等反馈,心里当然盼着有夸奖和认可,但又不能表现出非常期待。所以,也没说话。
而且,两人又都会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动作,于是……
这种对坐无语脑空白的时候,缓解尴尬的最佳方法就是继续讨论专业问题。
华生问戴猛:“在学校里看录像捕捉学生的‘微表情’不行,分析公众人物的公开影音资料也不行,老板,那您说该怎么办?我心里真的觉得微表情是存在且有效的啊!究竟应该怎么研究?”
正说到这里,玻璃窗外传来的“砰、砰”声吓了两个人一跳,戴猛扭头看时,发现窗户上贴着一张及其难看的脸,正直勾勾地盯着他,目光凶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