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长安离职的秘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小白的诗和远方

唐朝科举,读书人要先参加本地的乡试,然后是省里的会试,最后是殿试,三次都通过了还要通过吏部的考核才能做基层的官。李白不屑于参加各类考试,他幻想着忽然间有一天君主就把他请去执掌国政,就像周文王对待姜子牙一样。这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结果才是他梦寐以求的诗和远方。

42岁的李白如今已经成了老白。但,如果时光倒流10年或20年那他就是小白。小白在一出生时,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因为历史上但凡一些著名的人物在出生的时候便与众不同,传说会有种种异象显现。

汉高祖刘邦,史载他出生时其母梦见与神人相遇,待临产的时候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天地为之昏暗,有蛟龙自天外破窗而入,盘旋于产床之上,之后,刘邦降生。这样说来刘邦就不是刘太公的儿子,分明就是龙子嘛。可这个场面听着就挺吓人的,不知在现场的接生婆是否会害怕?

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他出生的时候刚好有大鸟飞过,所以叫岳飞,字鹏举。

文天祥出生时他祖父就梦到:一儿乘紫云而下,已而复上行。于是,孩子生下后就取名天祥。

朱元璋是集异象的大成者,生前其母梦见神人授药,生时又有红光:“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这动静搞得也太大了吧,家里好几天都是满室红光,邻居还以为着火了呢,孩子朱重八他老爹这时也一定吓得够呛。

张居正出生前,其曾祖父做了一个梦:月亮落在水瓮里,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浮起来,于是其曾祖父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这些大人物的种种异象旨在为自己的“天命神授”和“不同凡响”添加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传奇故事,以佐证其天命或神授具有与生俱来的排他性和权威性。

历史从来都具有惊人的相似,小白原来也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不凡之人。

不凡的身世

李白之所以成为谪仙,大概缘于他的身世有几个不凡之处:

一、家里辈分高

李白自称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现在甘肃天水),跟李唐皇室是同一个出身。根据唐人范传正的说法,他还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就跟唐高宗李治同辈,唐明皇见了他得叫叔爷爷。怪不得李白后来真的见到了唐明皇,心里就有点端着当爷爷的架子。

唐人都喜欢称“郡望”,也就是本姓中哪个地方出的大官多就把这里当成本姓的籍贯,比如说,“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本来是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是韩氏的“郡望”,所以他就成“韩昌黎”了。陇西李氏本来就是北朝的五大姓之一,唐代皇帝也出自这里。所以,天下李姓都把陇西当作自己的郡望就不奇怪了,李白自然也就把自己当成陇西人了。

二、出生地遥远

他的出生地,在中亚的碎叶城,就是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省。这地方在那时属大唐的地界,归安西都护府管辖。但这碎叶城,离大唐的核心区长安也是够远的。碎叶城那时是丝绸之路的要冲,李白的老爸因做生意而成了富商巨贾。在李白5岁的时候,其父携家带口地从西域迁居到四川绵阳江油县青莲乡,所以李白给自己取的号便是“青莲居士”。

李白的老爸迁到绵阳一带继续做生意,因为是外地人,对外就干脆以“李客”自称。李家经济条件好,所以小白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而且他老爸也很开明,什么都让他学,这就是大唐改革开放带来的气象和包容。按李白自己的说法,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也就是诸子百家、道家、纵横术乃至奇门遁甲的什么东西都学,完全是一种“素质教育”的模式。

三、出生时神奇

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说很多大人物在出生时一般都会天降异象,先是告诉孩子的母亲这绝不是肉身凡胎,你得好好照看、精心喂养。然后告诉孩子的父亲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能打孩子。

大足元年(公元701年)的一天,有一个孩子就要出生了。孩子出生的那天晚上,母亲梦见有天上的长庚星入怀中:“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长庚星又叫启明星,每天傍晚太阳落山,天快黑的时候,西南方就会出现一颗很亮的星,出现得最早,而且很亮,这就是金星。金星比太阳落得晚,所以叫长庚星;而有时候又因为它出来的比太阳早,所以又叫启明星。金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太白金星”。

孩子的母亲梦见有天上的长庚星入怀中,这就有点类似于民间传说中的太白金星投胎转世了。所以,这生下来的孩子名字叫李白,字“太白”。如此看来,李白被称为谪仙,好象有正儿八经出处的。

四、长相不凡

李白说自己“天为容,道为貌”。他的粉丝魏颢曾经描述过李白的长相,说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意思就是说他的目光如电、炯炯有神,嘴张开就跟老虎似的。“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个子虽然不高,只有一米七左右,但是有仙风道骨和胸怀天下的气势。这气势绝对让即使身高两米的小混混都会情不自禁地要将自己的膝盖去凑近搓衣板,谁看到了那张老虎似的血盆大口不打哆嗦呢?

所以,李白的身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就是一种迷幻,更不用说后面发生在他身上的那些传奇故事了。

任侠少年的故事

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小白上学的事,世传:“李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传说少年小白在眉州象耳山下求学的时候,因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了。有天他渡过了小溪,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棍。小白好奇地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

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用来绣花的针。”

小白吃惊地说:“哦,天哪!这么粗的铁棍还能磨成绣花针呀,是不是又要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老婆婆笑呵呵地说道:“哈哈哈,小朋友你倒蛮可爱的嘛!但你有所不知呀,家中只有我手里的这一根铁棍。这还是我当年风华正茂之时就有的,原打算作为厨房做饭之需的烧火棍呢。现在我想将它打磨成绣花针,小朋友你可不要笑话我呀。因为,我并不担心自己会空耗岁月,也没有什么到头来白忙一场的无聊杂念。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会坚持不懈一天,只要每天都比昨天更细那么一点点就好咯。我想呀,只要功夫深,何愁铁杵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小白听后很有感触,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实是可以用持之以恒的刻苦来弥补的。如此一把年纪的老婆婆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来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么可以因一时的挫折就半途而废,放弃所追求的理想呢?于是,他从此再不逃课,认认真真地回到课堂发愤读书了。所以,小白才能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造诣。

小白小小年纪就善于观察和总结,懂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铁杵成针”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前途光明的学业或事业,即便有天赋的人去学习、去做事,也是难以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学下去、做下去,最后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小白不仅文化课上得好,体育课学得也很优秀!“自幼好任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剑术,二十而怀纵横之策,欲遍干诸侯。”他从小就以侠客自居,游历四方,从15岁就开始练剑,20岁就称霸江湖。文武全才呀!

小白15岁时除了练剑术还跑到大匡山,向一位叫赵蕤的隐士学习纵横术。所谓纵横术,就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来游说君主接受自己合纵或者连横的主张。合纵是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一个强国,以战国末期的苏秦和当时的东方六国为代表。连横是一个强国与敌对集团的一个或几个结成一个或多个联盟,达到瓦解对方、各个击破的目的,以张仪和强大的秦国为代表。

纵横专业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鬼谷子,苏秦就是因为“锥刺股”地系统学习了他的纵横术,后来才成了齐、楚、燕、赵、魏、韩这六国的宰相。他身上佩戴着六个国家的相印,走起路来像美人身上华贵的饰品叮叮当当地作响,好不儒雅,好不神气呀!想必,小白当宰相的梦想就是他15岁时在赵蕤老师的课堂上萌生的。

魏颢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自己也吹牛说大话:“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有学者考证说,唐代蜀中法纪再怎么松弛,“手刃数人”后居然还没有被官府逮起来法办,除非你是外星人吧?甚至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项上人头都如探囊取物般那样简单方便,能手到擒来。所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估计是小白那时任侠的荷尔蒙分泌太多的缘故,只不过是他一种快意恩仇地把自己当成无敌大侠的臆想而已。

20岁那年,小白就有了将自己推销出去的想法。当时的文人大咖苏颋在朝为官,李白就主动拜访这位老前辈,并将自己原创的作品让他审阅。苏大人果然慧眼识人才,他夸奖道:“虽说小白目前还没有完全成才,但假以时日,肯定可以跟他的四川老乡司马相如相颉颃。”

25岁这一年,李白已经将巴蜀一带所有可考察的景点都考察完了。四川盆地太小太浅,容不下他这条真龙。虽然他属牛,但总想腾云驾雾。于是,开元十三年春天,他在腰间挂上一柄宝剑,就潇洒地东出夔门,去追求他的诗和远方了。

离开家乡后的外出漫游,他一路上结识了很多朋友。小白的父亲叫李客,是唐朝有名的成功商人。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是很高可经济条件优越,这给李白在漫游过程中结交朋友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提到自己:“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漫游的旅途中,他不仅给朋友物质上的帮助,而且他还非常重情重义。他有一个朋友叫吴指南,不幸得病死于洞庭湖之上,李白伏在尸体上痛哭,泪尽而泣之以血。有只猛虎试图前来偷袭,他都勇敢地护卫,坚守不动。当时李白未能把朋友归葬,过了数年,李白再次来到洞庭湖,将朋友尸骨洗削干净,背在身上,负重前行。最后,在鄂城之东重新选了一块墓地把友人的尸骨葬在了那里。

这也充分显现了李白仗义疏财,重信守诺的任侠性格。

这个时候的小白,小荷才露尖尖角,对自己非常有信心。他的信心来自这个时期的大唐,经济繁荣,格局广阔,人人都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的理想与抱负。

这个时候的小白,任侠豪气、意纵天高,对未来抱有无限的美好期待。对他而言,人生就像刚刚升起的朝阳,虽然不至于烈日当空,但也是光芒万丈,蕴含着无数的希望和可能。

这个时候的小白,把自己当成了一只“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鸟,他在等待机会高飞,直冲云霄。

当CEO的梦想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最有名的话就是:“I have a dream.”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的隐秘深处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梦想。

唐时的诗人们也有梦想,但他们的梦想不仅仅是写几首足以让自己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的好诗。他们更大的梦想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出将入相。“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那时的文士们给自己职业生涯最美好而又普遍性的规划。被皇帝御用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他们至高的价值理想,从而能在最高层面上建功立业,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

那时,真正像东晋的陶渊明40多岁就“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不想做官,一心只想着待在乡下种菜拾柴、锄禾日当午,一心只想着“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完全没有利禄之心的真隐士不多。

一般的隐士大都是那些屡试不第的失意文人,在看破了所谓的滚滚红尘后,而自主择业改行去当了田园诗人。即便如此,在诗的犄角旮旯仍然对得到“君上”的垂青念念不忘,并一直心存着期待和幻想。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政治清明、国力向上的大变革、大发展的开元盛世,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才华的青年都会投入和会聚到这场大发展的洪流中来。

那时,“在朝能为百官首,在边能安九姓胡”是新型盛唐文人追求的目标和理想。文人,从此不再是南朝高门那样峨冠博带、扪虱而谈的形象,而是具有了文武兼备的气质,出将入相也就成了当世文人的梦想。大唐诗人追求的是十项全能,文能经国、武能安邦,方不枉此一生。除了风发昂扬的大唐诗人,谁敢做这样的梦?这其中除了15岁就得到老师立宰辅之志启蒙的李白,谁敢做这样的梦?

李白出川之时,正值他血气方刚的25岁。依照他的自述,出川漫游之意图,是为了完成远大志向。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写道:“以为士生则桑孤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李白也常以不世之才自居,他的理想就是要当辅佐明君的宰相。按照他原先设计的跟唐明皇的对白,意思就是:“老大呀,你就一门心思地做您的董事长,其他的事就不用您来操心啦!我保证全力以赴地给您当好这个CEO。”

科考的烦恼

想平白无故地当上公司的CEO是不可能的。于是,有人就问李白:“小白呀,现在找工作挺难的,你起码得有正经的学历吧?”

李白却毫不在乎地回答道:“这个呀,还真没有!因为我压根儿就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打算和想法。”

其实,李白说他没有一点参加科举考试的打算和想法这话可能有待商榷,但说他最终没能参加科举考试这事儿倒是真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客观原因,他不具备科举考试的资格。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规范于唐朝。在李白活跃的盛唐时期,科举制度正在蓬勃发展中。很多寒门学子都是通过这个考试实现了鲤鱼跳龙门,一群“凤凰男”由此脱颖而出。李白虽然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坛奇才,但他靠写诗还是养不活自己。所以,李白作为一个胸怀天下的有志青年,他是一心一意地要奔仕途而去的。而科举又是通往仕途最好的敲门砖,因此,能参加科举考试对他而言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李白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李白的好友范伦之子范传正在所作《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中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虽然说李白是李唐的后人,拥有显赫的身世,但李白的籍贯不能确定,又无牒谱资料可查。他家迁居绵阳既不能冒籍又不能附籍,于是就成了我们现代人说的“黑户”。

大唐政府颁布的《禁客许附贯敕》里有明确规定:“诸州贡举,皆于本贯籍分明者,然后依列,不得于所附贯便求申送。如有此色(这类问题),所由州县,即便催科,不得递相容许。”贯籍分明的考生才能具备由地方逐级上报的资格!而当时的政策是无论参加科举考试还是从军,都需要明确的户籍。所以这就断了李白参加科举考试或者从军的道路。

第二是主观原因,他参加科举考试的意愿度确实不高。

在唐朝,一般人求仕必须通过科举考试。但李白有不羁的天性,他求仕的方法和尊奉儒家之道的士人不同。其实儒家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求仕,当初孔子是怎样求仕的?他的弟子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

孔夫子在求仕和“货与帝王家”之前是先得到帝王将相和上层建筑的尊奉与推崇,是因为他修炼有温厚、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品德。当大家慢慢认识了他这些美好品德的时候,也就开始承认他、敬仰他、膜拜他,就推荐他出来做官了,这是孔子的方法。

如果让李白也走“温良恭俭让”的路呢?也走十几年或几十年的科举之路?让大家几十年之后才承认他?他才不想这么按部就班!一般读书人的那种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十年寒窗苦”,然后再去考进士,一年考不上就等三年再考,这种靠时间往复循环的仕途模式显然是太麻烦了,而他选择的是“一朝成名天下闻”的快捷模式!

所以,李白觉得自己不能走科举考试的老路,读书人要先参加本地的乡试,然后还有省里的会试,最后还有殿试,还有吏部的面试,这些都通过了才能做官。他不屑于这样做,他认为,以他的天才,根本就不需要去考进士。因为他觉得走常规的仕途爬坡之路太漫长了。他这么有才,一定可以走不同寻常的路。他幻想忽然间有一天君主就把他请去执掌国政,就像周文王对待姜子牙那样。这样不就可以做到一鸣惊人了吗?

除了这两个主要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也决定了李白无法参加科考,因为他老爸李客的身份是商人。那时的商人在大唐政府看来,你们商人只是考虑个人的蝇头小利而已。社会阶层的序列中,商人的排名放到最后,叫作士农工商。你们商人家的孩子在科举这高大上的事情上就不要来凑热闹了,哪边凉快就到哪边待着去吧!

既然不能参加科考,自己又不太愿意科考,而他又汲汲于功名富贵,那怎么办呢?那就只剩下“朝廷举荐入仕,即州郡太守(刺史)举荐山林隐逸奇才,选送为王朝效力”这唯一的途径了。只有走干谒,走投献求官的这条道路才能经营自己的名望与影响力,才能“以达天听”了!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一路向东。

从此,就有了李白征战江湖的传说,就有了李白干谒求荐的故事。有人统计,李白留存于世的1000多首诗中,有500首以上是求献达官贵人的“干谒”之作。李白的四海云游,也不是寄情山水这么简单,更多是为了拓展人脉、搞好关系,从而赚名声、求推荐、谋仕途,以实现他伟大的人生志向。

大漠公感叹曰:

立志欲出大巴山,辞亲远游蜀道难。

愿得明君为辅弼,大鹏乘风安黎元。

那么小白能否如他所愿,一举成名地实现他的人生理想呢?能否按照他所设想的那样弯道超车,继而一鸣惊人呢?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