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文学史(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楚歌的兴起

前已提及,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就有一种不同于《诗经》的歌谣存在,并在古籍中留下若干痕迹。但仅就文献记载来看,这种歌谣的创作并不显得兴盛。在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主要力量来自原来楚国的地域。因而到了汉代,源于楚地的歌谣一度在社会上、特别是宫廷中十分流行,人们称之为“楚歌”。

汉代最早的楚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那是在汉五年,项羽被刘邦的各路大军围困于垓下,山穷水尽,对着他心爱的美人虞姬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在女性附属于男性的时代,一个权势人物遭受失败的最严酷的标志,是他的女人将作为财产为胜利者所占有并重新分配。关于虞姬未来的设想,以最刺激感情的方式,显示着项羽在短短几年内登上成功的绝顶复又坠落失败的深渊的急剧变迁。他愈是对个人的能力保持骄傲和自信,就愈是感觉到在命运的巨大压迫下个人的渺小和无力。这种关于命运无常的悲观意识,似乎就是从《垓下歌》以后,逐渐渗透了中国的诗歌。

作为成功的英雄,刘邦留下了《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在秦末战争的大风暴中,从社会底层登上皇位。支配这种剧变的命运力量同样是他所难以理解并且感到不安的。从战国而秦汉,中国历史长期处在剧烈的变迁中,它又造成历史人物同样剧烈的人生变迁。虽有成败的天差地别,但《垓下歌》和《大风歌》都表现出关于人在世界中的处境的困惑和感慨,这预示了文学的主题将会有深入的发展。

从西汉前期到中期,还有许多上层人物创作的楚歌为史籍所记载。而且,尽管作品的背景和内容互异,在感叹人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这一点上,却有惊人的相似。如武帝时远嫁乌孙王的公主刘细君的思乡之歌,李陵的别苏武歌,宣帝时因觊觎帝位而被杀的广陵王刘胥的临终歌(这些作品在史书中均只载歌辞,不题篇目),等等。载录于《汉武帝故事》署名汉武帝作的《秋风辞》,真伪不易断定,就其情调来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也包含着人生无常的感伤。

自西汉中期以后,楚歌的写作逐渐衰退。值得一提的是东汉前期梁鸿的《五噫歌》,诗中将“宫室崔嵬”的帝京与“劬劳未央”的民众生活作对比,直接对帝王提出指斥。诗中很特别地连用五个感叹词“噫”句,表现了强烈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