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
一、酸碱的概念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J.N.Bronsted)和英国化学家劳莱(T.M.Lowry)同时独立地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就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就是碱。即酸是质子的给予体,碱是质子的接受体。
按照酸碱质子理论,酸和碱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统一在对质子的关系上,这种关系如下:
例如
酸碱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共轭关系,这种因一个质子的得失而相互转换的每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阳离子和阴离子。有些物质如等既可以给出质子又可以接受质子,这类分子或离子称为两性物质。
练一练
写出下列物质的共轭对象:
① Ac-________
② H2CO3________
③ H3PO4________
④ H2S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⑦________
⑧________
二、酸碱反应的实质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反应实际上是酸失去质子,碱得到质子,酸把质子传递给碱的过程。
共轭酸碱对质子得失的反应,只是酸碱半反应,不能单独进行,酸碱反应必须是两个酸碱半反应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可用下式表示:
小结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质子传递的反应。
三、酸碱解离常数
1.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分子具有两性,即一个水分子可以从另一水分子中夺取质子而形成H3O+和OH-。反应方程式如下:
上述反应称为水的质子自递反应。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水的质子自递常数,又称为水的离子积,一般以表示。
则
水合质子H3O+也常常简写作H+,因此水的质子自递常数常简写为
是温度的函数,25 ℃时,= 1.0 × 10-14,即= 14.00。
注:为表示方便,用[]表示平衡时的相对浓度,后续章节中相同。
2.酸碱解离常数
酸碱反应进行的程度可以用反应的平衡常数来衡量。对于一元弱酸HA而言,其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反应与平衡常数是
平衡常数称为酸的解离常数,它是衡量酸强弱的参数。越大,则表明该酸的酸性越强。在一定温度下,是一个常数,它仅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与此类似,对于碱A-而言,它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反应与平衡常数是
根据式(2-2)和式(2-3),共轭酸碱对的之间满足
或
上式表明,共轭酸碱对的与成反比,已知酸的解离常数就可简单地计算出它共轭碱的,反之亦然。另外也说明,酸越弱,其共轭碱越强;碱越弱,其共轭酸越强。
3.解离度
对于弱酸、弱碱等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解离程度可以用解离度α的大小来衡量:
相同浓度的不同弱电解质,其解离度不同。电解质越弱,解离度越小。
现以弱酸HA为例,若其起始浓度为c,解离度为α,则
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
当≥500时,1-α≈1,则上式可改写为:
式(2-5)表明对某一给定的弱电解质,在一定温度下,解离度随溶液的稀释而增大。这个关系式被称为稀释定律。
想一想
、α均能表示弱电解质的强弱,二者之间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