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奔小康:决胜脱贫攻坚 共建美好生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广东韶关:驻村第一书记进村后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刘建华郭煦

2017年,粤北山区韶关市乐昌廊田村,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对口帮扶的产业扶贫项目光伏大棚一期工程顺利竣工。据了解,光伏大棚项目是廊田村精准扶贫率先落地的产业项目之一,采用“农光互补”形式提高亩产经济,是当下较为火热且比较稳定的农村创收模式。

廊田村产业扶贫光伏大棚竣工并网仪式。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核心解决两道题:一是如何巩固和扩大党在农村基层的群众基础?二是如何帮助贫困村变成新农村,实现“后队”到“前队”的蜕变?第一道题是根本使命,第二道题是根本出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高度,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其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抓基层、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9.5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实现了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广大第一书记牢记职责使命,扎根农村,与基层党员群众同甘苦共奋斗,被誉为“党派来的好干部”“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精准扶贫第一步:了解真实的农村

脱贫攻坚,重点在农村,重心在基层,唯有贯穿党建这条主线,选准一位书记、带好一支队伍,方能成就一番事业。近年来,广东非常注重吸收、选派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

据《小康》记者采访了解,在广东农村,当地贫困户中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即在这轮扶贫工作中被确定为贫困户的家庭,每人可得到至少两万元人民币的补助。“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李军给记者计算着,“试想一下,一户按4个人算,假如被认定为贫困户后,光补助就有8万元了。”正因如此,李军上任第一书记后有些被刷下来的“贫困户”们上门找李军“算账”,责问为什么失去贫困户的资格。

针对这种现象,无奈的李军苦笑着说道:“你说我有什么办法?只能反反复复讲政策。”

李军是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讲师团学习室主任。今年4月,他经过层层筛选和系统培训,被选派为省委宣传部对口帮扶韶关市新丰县马头镇大陂村的“第一书记”。

李军认为,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要做的便是“精准识贫”。“因为只有精准识别了贫困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一户一策’的脱贫帮扶方案”,于是,入户核查、精准识贫,就成了他上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但仅仅是“精准识贫”这项看上去并不十分难的基础性工作,就已经让李军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不易。大陂村此前初核的贫困户名单显示,该村共有贫困户86户。在经过近两个月的入户核查后,李军和许博(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村两委最终确定了大陂村的贫困户信息:相对贫困户55户,共185人,其中一般贫困户27户,低保贫困户14户,五保户14户,劳动力人口53人,55户中无劳动能力户19户,残疾户17户。

农村工作不容易,韶关乐昌市廊田镇廊田村第一书记黄建平也是深有同感。黄建平是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派出的“80后”驻村干部。一年多时间在粤北贫困村待下来,他对农村基层治理也有了不少真实体悟。

刚进驻时,村干部向黄建平托出廊田村的“家底”:全村总面积5.2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小组,总人口为685户2562人。耕地面积有3230亩,其中水田2230亩,主要种植水稻、香芋、马蹄、辣椒、甘蔗、香葱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5年仅有2.6万元。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多是“三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经过精准识别和“回头看”,村里相对贫困户有52户148人,贫困发生率为5.77%。

黄建平刚进村的前一两个月,关于怎么搞建设“基本不怎么表态”,他始终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最初一段时间,他更注重听镇村干部、党员、贫困户、村小组长、村民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当然也包括各类“唠叨”“拉家常”甚至“投诉”。

“我从小喝东江水长大,会讲客家话,也听得懂‘白话’,所以跟村里留守老人沟通不存在语言障碍,这为我了解情况、开展工作带来很大便利。”黄建平向《小康》记者说,“这也是自己和廊田村的一种缘分”。

走访 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要做的便是“精准识贫”。广大的第一书记们进驻农村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走访贫困户,摸排情况。

大半年下来,黄建平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作为村第一书记,我重点要回应解决两道题:一是如何巩固和扩大党在农村基层的群众基础?二是如何帮助廊田村由省定相对贫困村变成新农村示范村,实现‘后队’到‘前队’的蜕变。第一道题是根本使命,第二道题是根本出路。”

“对村子和自己有了全面的了解,才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哪里。”黄建平如是说。

精准扶贫第二步:因“人”施策

广东省给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第一书记的任务是“四抓”,即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抓稳定。在村里“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黄建平把自己肩负的驻村第一书记任务延伸为“六抓”:抓党建、抓扶贫、抓改革、抓稳定、抓发展、抓模式探索。

对于抓改革和模式探索这两块“增量”任务,黄建平这样判断,要从根本上挖掉“穷根”、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还得坚持问题导向,从改革破题,走出一条适合本村的脱贫奔康路。

“我到廊田村两个月后就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农村面临着‘分有余而统不足’的问题,今时今世的农村生产力水平已经完全超越了当年‘包产到户’时期,但类似廊田村的贫困农村仍然停留在当年的生产关系结构上,还是家家户户一亩三分地单干。这种情况下,高效农业不可能搞得起来。”在黄建平看来,问题核心在于经营主体还只是农户家庭单元(村里也有注册的两三家合作社,但基本上“僵化”,或者只是找农户“戴帽”根本就没有真正带动农户),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推动形成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性扶持发展几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土地租赁、流转、入股等形式,分步推动“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贫困户和村民群众在“再组织化”过程中享受发展红利。

目前,廊田村新注册成立了一家村集体经济公司、两个专业合作社、一个家庭农场。其中,2017年1月由返乡创业的乐昌籍青年主导注册的凤凰山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里土地100余亩,预计未来5年时间投入5000万元左右打造成田园综合体,村集体经济公司运作100万元参股建设,从而实现“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此外,东安村经济合作社拿出3亩土地参与产业扶贫光伏大棚建设,廊田村集体公司负责运营,按协议享受20%的资产收益,也实现了“资源变资产”。

在这个过程中,黄建平始终注重将村民群众收益嵌入机制建设,防止“大农吃小农”,防止政策资源被“精英俘获”侵蚀公共利益。“按目前的设计,只要市场化运作起来,凤凰山农场有收益,作为股东的村集体公司就有收益,全村村民就会有分红;同时,村集体公司运营的光伏大棚有收益,出租地块的东安村经济合作社就会有资产收益分红。更重要的是,作为新型经营主体的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未来参与市场运营,可以大大减少交易成本(比如,有企业想投资参与建设,就不需要对接单个的农户),运作也更加规范。”

今年6月,经过与全省30个村比拼,廊田村获得广东省农业厅、财政厅批复,纳入2017年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试点。在策划项目申报书的过程中,黄建平探索廊田村扶贫开发模式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美丽乡村建设就是一个总抓手、转动轴,在这个建设过程中要抓住三条主线:村子变样、村民变富、治理变优。而要实现这些蜕变就得综合施策,我的设想就是驱动农村综合改革、精准扶贫、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基层治理、农业供给侧改革、田园综合体建设六轮并进。”黄建平将它概括为“一轴三线六环整村推进”模式。

在黄建平积极协调推动下,廊田村目前已整合到各类扶持资金共1333.76万元,启动帮扶项目40多个。廊田村已然成为“综合试验村”,目前承担了省市县7项试点,包括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试点、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农村不动产登记试点、农村基层群团改革试点等。

“六轮”相互结合、相互驱动,正一步步将廊田村这个粤北相对贫困村从“后队”推向“前队”。

现已驻村一年多的黄建平常常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自己能整合到多少经费?是否有必要花费巨资重建村委楼?完善服务阵地和宣传阵地有没有其他途径?精准扶贫谁该优先得到扶持?

“我的理解,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是党政主导的、自上而下的、针对贫困地区的政策下乡、资本下乡,这种资源传递除了出台政策文件、财政支付转移、引导市场和社会资本,更主要的是派出干部驻村进行指标式、链条式管理来实现目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离不开城乡统筹,对于廊田村这个中心村来讲,其实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问题,所以人(贫困户)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扶贫的资源专递应当优先解决贫困户的安居、教育、医疗‘三保障’问题。”

精准扶贫第三步:重建凝聚力

《小康》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虽然大部分贫困村之所以会成“贫困村”,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客观因素,但是,有不少村民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很大原因也是个人懒散、思想观念落后所致。

“我们通过各种努力争取到了一笔资金,提供给贫困村民作为发展的启动资金,可是,钱一到手就被他们挪作他用了。我们分发的花生种子本应为来年所备,可是一到他们手上就成了下酒菜,还有鸡苗鸭苗等生产资料都有被他们转手卖掉的情况发生。”多位受访的第一书记都对《小康》记者表示了这样的看法:客观条件的落后,可以想办法创造条件改变,可思想观念不想转变是脱贫最大的难点。“因为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在他们看来,这些把花生种子当成下酒菜的人就是装睡的人。

因此,思想教育一直被第一书记们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

此外,农村长远发展,需要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的紧迫性民生问题,同时也是培育村民共同体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方式。

“从以往各地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看,最大的扶贫效果产生于外部扶贫资源规模化注入过程中同步注重村级治理的完善。”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扶贫开发实践,黄建平对廊田村的治理问题也进行了剖析。

“一个直接的感受就是村级党组织的动员引领、带动发展能力不足。一方面由于党员队伍老龄化偏严重,全村党员48人,40岁以上的有31人;另一方面党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高中以下学历有32人。”黄建平表示,不是唯学历论,客观上党员队伍的视野、眼界就欠缺很多。“普通党员对村内事务参与度不高、贡献率不够也影响了动员力。而村里的群团组织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为了扭转这种现象,让“党员更像党员、团员更像团员”,黄建平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通过选举、选拔产生一名“90后”返乡青年加入两委班子改善梯队,进一步提升战斗力;建立推行党员联络贫困户制度,推动自然村理事会选举原则上要有一名党员,推动部分党员代表加入村集体经济公司董事会。时隔20余年重新召开团员大会,重整村级团员队伍,并在团员队伍中组建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青年突击队,协助参与廊田电商服务中心运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

“重塑村级党团员队伍的动员力,不能搞‘两张皮’,必须在改善梯队的基础上让他们参与到村庄建设和治理中来,在露脸出力中慢慢提升他们的社会资本。”目前,村里已有12名年轻人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村团支部推行团籍登记制度后,找回流动团员12名。

“通过先进党员的带动性,让这些装睡的人醒来!”第一书记黄建平向记者如是说。

要想干得好,首先要派好管好

从机关干部变身村里第一书记,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群众身边,从村民冷眼相待到衷心拥护,广大的驻村第一书记用心血和汗水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不过,十指有长短,在驻村第一书记队伍中,还是有少数人没能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即“一心扑到扶贫开发工作上,有效发挥作用”。

如何确保驻村第一书记选得准、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远在祖国北端的黑龙江有着自己的一套做法。

干得好,首先要选得好。在派驻第一书记过程中,黑龙江坚持严把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选派精兵强将。

2015年9月,黑龙江省财政厅副科级干部马国泽被选派到贫困村林盛村做第一书记。听说省财政厅要派驻村“第一书记”到村工作,村两委干部和精准扶贫户激动了好几天,嘴里不停念叨,“这财政干部得给咱们带来多少钱啊!”

被村民盯着要钱,马国泽并不发怵,他说,“我来就是给大家伙发钱的,不是发几万的问题,是发几十万,并且年年发。”村民个个半信半疑。没想他还有下文。“这个钱可不是直接送到父老乡亲们手里的,是需要用我给大家带来的东西换的,我给大家带来两样东西,一是新思想,二是新产业,只要咱们把这两样东西学会、用好,我保证大家年年发钱。”

林盛村目前有贫困户27户,基本上都是没有劳动能力的。马国泽意识到要想让他们脱贫得依靠产业,就带领村民成立了呼兰河右岸谷物专业种植合作社,服务涵盖果蔬、禽蛋、杂粮等。

由于合作社种植的蔬菜是高端产品,不适合贫困户参与进来。他又把村集体经济与贫困户打包,对合作社销售利润的10%提成,成立林盛村扶贫基金,专门用于贫困户脱贫。

在马国泽的带领下,林盛村成立千亩杂粮示范田,把贫困户的地收上来,采用地租加分红的模式,让贫困户带地入社享受扶贫基金,每个贫困户每亩增收1500元。

“最难转变的是老百姓的思想。”谈及农村工作的困难,马国泽说:“凡是贫困村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党支部软弱涣散,没能将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相结合。”为此,刚刚驻村时,他每天深入农户走访慰问,连续召开党总支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不仅讲政策、学党务,还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讲黑龙江的土地优势,也讲“互联网+”的销售新模式。

实践证明,与老百姓打交道,以心换心,以诚换诚,一定能唤起老百姓对基层党组织的信赖。起初以为马国泽就是来“镀金”的村民们如今个个对他很是服气,“马书记真是行家啊,为了我们村没少操心,我们村要是不富裕起来他不能走呀!”

基层工作很复杂,考验着驻村第一书记的智慧,也让驻村第一书记的“治”村之“术”得以体现。对于村里的落后面貌,很多第一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的为跑项目着急上火,有的手术住院还没痊愈就回到村里,确实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双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冷菊贞在地处偏僻、土地贫瘠的饶河县小南河村,开发了滑雪、农家乐、开耕节等民俗旅游项目,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渐渐有了知名度,2017年春节期间,浙江卫视《我们十七岁》节目在小南河村录制,播出后每天都有200多名游客慕名而来,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省广播电视台范光来带领拜泉县和乐村村民发展生猪养殖,建设了年出栏5000头的黑猪养殖基地,使本村160户贫困户当年脱贫,带动了全镇生猪养殖产业发展。他还规划了年猪节、年货大集、乡村自驾游等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链,让村民看到了发展致富的美好愿景。村里的干部群众感慨地说:“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真的实现了。”

推动工作的力度决定着各项工作的进度,扎根农村的深度决定着民心民情的温度。一身迷彩服、一双胶皮鞋、一件军大衣是第一书记们行头的标配,方便面也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他们带头修路、清雪、收地、整治环境,与群众打成一片。驻村期间,有的新婚不久、有的孩子年幼、有的老人病重,克服了很多困难。黑龙江省直机关工委赵明瑞吃住在村办公室,时间久了,成了义务“值班员”,挤跑了原来的更夫。黑龙江省民政厅孙积家把父母接到村里,与村民共同过春节。凡此种种,一言一行,一事一为,干部做没做、做得好不好,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念在嘴边、记在心间。很多村民说,村里的第一书记不像省里来的干部,越来越像农民了。

做个有心有力的脱贫攻坚“领头人”

相比不走心、不用心,“有心无力”可能是工作不力的驻村第一书记最为普遍的难言之隐。近两年全国上下齐动员,驻村帮扶、脱贫攻坚轰轰烈烈,但是也有一些长期在非涉农单位工作的干部或者所在单位资源整合能力较弱的干部,即使有心扶贫,也因能力有限,很容易深陷无力做事的窘境,从而直接影响所帮扶穷困村脱贫摘帽的过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书记在一线打硬仗,需要各方的支持帮助。为提升他们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本领,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知道如何抓党建、凝聚党心民心,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绿色特色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不仅如此,以往第一书记是各干各的活、各管各村的事,信息渠道窄,对接市场难,影响了作用发挥。去年,在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支持指导下,黑龙江驻村第一书记联合会得以成立,将第一书记组织起来,把贫困村资源整合起来,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带领大家抱团闯市场。

2017年春节前夕,联合会组织80多名第一书记参加“绿色食品年货节”活动,第一书记为贫困村代言,现场推介销售,产品卖得异常“火爆”,一周时间销售额达220多万元。

原来一个人的事现在成了大家的事,原来凭一己之力办不了的事现在不出联合会就能解决,第一书记干事底气更足了、腰杆更硬了。一年来,联合会成员迅速扩大至185人,来自省、市、县机关单位,分布在全省各贫困县,引进落实扶贫项目680个,帮助34个贫困村引进了果蔬菜、杂粮等新品种,为20个村注册了50多种特色农产品商标,帮助销售贫困村农产品1100余万元,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1万多个。

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每位第一书记的迫切愿望。实际工作中,第一书记来自各部门、各行业,很多人对农村工作不熟悉,面对群众脱贫的殷切期盼,往往不知如何下手。针对这种情况,联合会设立产业部、市场部、联络部、指导部,明确职责分工,从产业谋划到项目落地,从种植养殖到市场销售,实行全过程指导和服务。

有了联合会的支持和保障,第一书记越干越有劲、越干越出彩。

农村,是驻村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发展空间大、作为空间大。第一书记作为扶贫一线的“突击队”“尖刀兵”,既要敢担当,又要能担当。

《小康》2017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