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仁怀:“大旅游”助力“大扶贫”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王帅广
贵州省仁怀市紧紧围绕“一心两带三区四游”旅游体系,坚持把“大旅游”作为推动“大扶贫”的突破口,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做出的探索值得品味,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
城乡靓 贵州省仁怀市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图为仁怀市国酒门。
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紧紧围绕“一心两带三区四游”旅游体系,坚持把“大旅游”作为推动“大扶贫”的突破口,采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用“经营农村”理念全力做好“旅游+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民”三道加法,打造了坛厂神采八卦园、鲁班水彩隆堡、苍龙草木年华、长岗蔺田新村等一批农旅一体化脱贫示范点,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
“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
截至目前,全市近30个村寨发展乡村旅游,5000余名农民吃上“旅游饭”,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带动社会就业3万人。2016年,全市实现30个贫困村出列、1.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6%;旅游接待游客607.8万人次、同比增长37.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7亿元、同比增长45.2%。
首先,着力抓打造,注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仁怀盐运文化、长征文化、酿酒文化等特色文化,按照全市60个贫困村区位合理性、产品差异性、游乐参与性、空间开放性和效益辐射性等特点,高标准规划打造了坛鲁农旅一体示范区、五马生态旅游示范区、后山民族风情旅游示范区、桐梓河水上体验示范区和15个旅游扶贫点。注重与农业产业相结合,围绕山地生态畜牧业、商品蔬菜、特色经济果林、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建成一批以生态休闲、农业体验、乡村度假为主题的工农旅一体的示范园,切实增强了贫困村“造血功能”。目前,全市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24个,发展蔬菜产业1.6万亩、精品水果产业1.2万亩、茶产业1万亩、花卉苗木产业1.5万亩、核桃产业5万亩、中药材产业6000亩,扶贫产业覆盖贫困人口2.7万人。注重与乡村资源相结合,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山地特色等自然资源,做优做特五马广东东升农场生态农业示范区、学孔“茶旅一体化”、坛鲁“工农旅一体化”,积极吸纳游客现场采摘新鲜果蔬、观赏农业风光、体验农家活,让游客记得住山水、留得住乡愁,农民收入实现倍增。比如,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一季度旅游综合收入达500余万元;鲁班镇隆堡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扶持村民开办农家乐7家、乡村客栈2家、百货经营9家,实现了农民向个体工商户转变,增加农民收入600余万元。
另外,仁怀还着力抓基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景区停车场、厕所、旅游标识等设施建设,努力完善景区服务体系;坚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扎实推进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和“交通三年攻坚”“水利三项会战”,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目前,已新建游客服务中心3个,安装游客标识标牌1000余块,建设生态停车场15个、旅游公厕30座。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全民参与、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注重长效”的原则,以“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方向,采取集中重点整治、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基层基础管理、深化体制改革等综合措施,彻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发展乡村提供坚实基础。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按照“文态、业态、形态、生态”和“打造点、连成线、延伸面”思路,对乡村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整体开发,高品位建设景区景点,着力打造“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的旅游环境,使游客真正享受到“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打造出了苍龙草木年华、喜头云乐新村、后山少数民族特色乡等。
同时,着力抓培育。高位宣传,借全省“大旅游”和“遵义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东风,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快建设“智慧旅游云”,全面提升工业旅游和山地旅游品牌,不断提高旅游的对外形象。加强与携程网、本地网络平台、腾讯、百度、贵州数字电视等合作,及时发布旅游的动态信息,不断完善景区的信息服务,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深化内涵,做大做强“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扶贫”等“旅游+”文章,不仅使直接从事休闲旅游业的农户增加了收入,还有力带动了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拓宽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比如,五马镇鱼孔村借乡村旅游和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东风,通过建设生态水产基地、大型水上乐园、儿童游乐园、农家特色餐馆,解决了50余户贫困户、200余人就业。全民参与,茅台镇成功承办了贵州省第十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有力推动了茅台示范镇建设、全景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井喷式增长。通过举办文化节、旅游节、艺术节、展销会,鼓励和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市“城乡靓、产业聚、环境优、百姓富、人气旺、名声响”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画卷正在描绘。
此外,着力抓增收。该市积极通过教育、引导,使农民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自愿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如,学孔镇通过“茶旅一体化”,实现了既卖茶叶、也卖风景的大格局,今年一季度,实现贫困户务工收入100余万元;美酒河镇娄子坳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产业脱贫相结合,深入推进资产变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模式,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7360元;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工农旅一体化”景区建设,引进了16家企业进驻发展餐饮、客栈、坛艺等产业,推动了农民工创办黔龙山庄、海义堂等乡村旅馆,目前到该村登记经营餐饮、住宿、花卉盆景等企业已有60余家。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
乡村旅游具有经济拉动强、产业关联度高、增长速度快、就业容量大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实施精准大扶贫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规划发展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乡村旅游点,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把景区连成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不断提升经营乡村旅游竞争力。比如“坛鲁一体化”的打造。
要把乡村旅游设施的改善作为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的基础性投入和导向性投入,不断巩固创卫成果,更加注重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推动乡村旅游与后山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深度融合,积极开发建设农业观光旅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农家度假游等特色主题乡村旅游点,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破解发展瓶颈。
充分利用乡村旅游的产业特征,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整体谋划乡村旅游和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把经营乡村旅游发展和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结合起来,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就业创业,促进增收致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共建共享,加快了贫困村的造血功能和贫困群众脱贫步伐。
《小康》2017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