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后土文化探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黄河文化蕴含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的保障

黄河文化历经沧桑、经久不息,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宇宙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成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包含了中华民族在农耕文明时期所创造出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在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活动中心。在这里诞生出了绚丽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构建出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且长期领先于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黄河文化也通过政治外交、贸易、文化交流等形式扩散至印度、中东、欧洲、日本及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而瓷器、丝绸、茶叶等手工业及农业产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艺术等也从这里走向了世界,至今仍对世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唐宋时期的都城长安和东京汴梁成为当时全球范围内最发达的国际性大都市,其形成的城市文明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在近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黄河流域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抵御侵略和解放战争的战略决策中心,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中影响深远。黄河文化以其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的革命事业,与此同时不断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发展出了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及生态文明等新的文化内涵,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从古代到近现代,黄河流域长期居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黄河文明经久不息,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不仅彰显了其在华夏文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世界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在历史长河中的顽强生命力和巨大创造力,也传承、保护和弘扬了黄河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理论支撑

黄河文化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自然伦理观,在为我国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理论支撑。黄河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

农耕生活要求天时、地利,顺应自然规律,黄河流域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和谐共生的三才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等。这都体现黄河文化天地人和的思想,“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是其主要内涵,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在造福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当前在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的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和智慧,有助于文明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探寻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以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基础,让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更加持久。

三、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

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的孕育发祥地,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向往的根脉之地。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主流意识萌发于黄河泛滥大禹治水的逆境中。秦统一六国以来,中央王朝的疆土版图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为中心,不断向周边拓展,并通过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徙等将价值理念向华夏大地扩散,促使统一融合成为炎黄子孙的共同追求与信仰。

黄河文化蕴含着“同根同源”民族心理及“大一统”的主流意识,也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文化支柱。在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黄河文化为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层面的伟大力量。传承、保护及弘扬黄河文化,就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黄河文化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滚滚不息的黄河之水智慧孕育、滋养了华夏儿女。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与气势磅礴的黄河水奏起了跟随历史变换曲调的黄河大合唱。新的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也随着时代有了新的使命,黄河大合唱也必将谱写出举世瞩目的新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而黄河文化提升了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其蕴含的凝聚力在迎接困难的时候变得异常的坚不可摧。2020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迸发出“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担当精神,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坚强意志、必胜决心,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正是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

四、黄河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范本

黄河文化的包容开放,可以为新时代中国全方位的开放发展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以借鉴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

以黄河为代表的大河文明对整个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大河文明的典型特征是注重和平发展,少有拓边侵略。历史上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全球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此。丝绸之路开启了最早、最重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黄河文化在对外交流中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不断汲取其他文化营养,完善并形成了具有开放、包容气质的中华文明。

黄河文化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交流与交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范本。要坚持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就要推动文明交流而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而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而超越文明优越,着力促进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积极发挥黄河文化中蕴含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思想,寻找与当今时代处世之道、治理理念的共鸣点,在对外交流中贡献中国智慧、阐明中国主张,建设好“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平台。

五、引领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内涵是文化长盛不衰的支撑,只有着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才能活化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才能真正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

当前,在一些地方,县域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在较浅的表面,缺少深厚的学术研究支撑,难以全面展现县域传统文化资源的精华精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和阐释。例如,有些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范围、力度、深度都不够,以至于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凸显不出来;有些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出现“跟风”现象,民俗文化呈现趋于雷同。为此,我们应重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沿着黄河流域的历史文脉进行传统文化资源、农耕资源的深度挖掘和产业化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