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油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北大荒油画研究创新点

(一)发掘新史料构建完整的北大荒油画体系

1.经调查采访,笔者新发掘到关于知青画家在北大荒时期所创作的一些油画作品、当年日记以及回忆录。搜集到知青画家潘蘅生在农场下乡期间(1969—1976年)创作近30幅的油画风景写生作品的照片资料,其中有部分作品都未曾公开发表过;还搜集到知青画家潘蘅生1971年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文革”首部长篇小说《江畔朝阳》所创作的12幅素描插图全部影印原文资料;以及收集到知青画家潘蘅生在复旦大学艺术学院历史画创作教学理论研讨会《我画历史画及创作所感》书面发言的全部原文资料。此外还收集到知青画家沈嘉蔚《伐木日记与美术班纪事》(这是1971年的一些日记),以及沈嘉蔚所著的《刘宇廉文存》详细记录了生活的日记、兵团时期与战友的书信往来、文稿遗存、友人回忆等文献资料,其中可以看见当年艺术创造开始的情景。还搜集了知青画家杨涤江《我和知青画》、王兰《忆兵团美术创作班》、王德源《兵团美术创作班学习生活点滴回忆》、郝伯义《我们是怎样组织业余创作的》《拓荒者的艺术》《生活与提炼》等多篇有关知青美术创作的文章。

2.搜集到196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创作经验谈》以及197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术创作经验谈》(1—12册),其中第10册里记载了沈嘉蔚《塑造边防线上的英雄形象——油画<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创作过程》原文资料。

3.搜集到当年的展览画册:1972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黑龙江美术作品选》;1974年人民出版社《在广阔天地里——美术作品选》;1973年人们美术出版社《知识青年在北大荒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业余摄影作品选》;1974年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四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油画)图录》;197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工农兵形象选——选自1974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7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图录(油画)》等画册,展现了北大荒油画作品及当年整体艺术面貌的资料。

4.经过与当年知青画家访谈,掌握了一些北大荒时期知青们生产、生活的一些细节,以及美术创作班的组织形式、创作特点等方面的信息资料。例如在采访知青画家陈宜明、张仲达、杨涤江时,讲述了当时与沈嘉蔚等一起创作时,他们对于色彩、笔触等油画技巧方面的信息资料。

本书通过对资料的搜集以及对新史料的挖掘,深入了解北大荒知青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对各历史阶段之间内在关联性的研究与把握。本书的立足点就是把北大荒油画作品进行一次完整的梳理,以此建立北大荒在知青油画完整的研究体系。

(二)北大荒油画作品特征新观点的提出

本研究通过对知青画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艺术环境,无论是在红卫兵时期的“红海洋”,还是北大荒时期的“广阔天地里”,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伤痕美术”,结合作者的绘画经历进行研究。对各个时期具有鲜明特征的艺术作品的比较,尤其是在北大荒特有的地域环境下,挖掘北大荒油画生产机制、组织形式以及代表画家,探析北大荒油画作品所体现的艺术特征与历史局限,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其艺术特征的研究,并提出关于北大荒知青艺术特征的新观点。

为了区别以往其他研究者的结论,笔者一方面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另一方面对北大荒油画三个历史阶段的内在关联进行思考,同时将艺术活动与所处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环境进行比较,与北大荒油画产生的地域环境同其他地域环境进行比较,对北大荒油画艺术思想形成的渊源及诸多因素做具体深入的研究,呈现出北大荒知青画家在生产劳动中将艺术实践相结合,产生不同的艺术特色。本书提出它的主要成就是:理想化反映现实生活,探索有地域特色的表现语言。此外,在历史背景中拓展和深化现有的研究,分析北大荒油画艺术特征产生的特殊因素与影响因素,对现有研究观点进行考证、归纳和筛选,提出与现有研究不同的新观点和新论据,以此论证了北大荒油画的历史局限性,受极“左”思潮影响,有粉饰现实生活的不足,集体创作对艺术个性语言的遮蔽,以及单一政治主题对北大荒油画的局限等一些新观点。

①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