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楚国风云](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39/40760639/b_40760639.jpg)
第122章 止戈为武
晋军能不败么?晋军的惨败,令楚庄王以及所有的楚国将士都很兴奋,终于报了城濮之战的仇了。
但楚庄王并未对晋军赶尽杀绝,他命令楚军停止进攻,放任晋军渡过黄河去。
楚军涌入晋营,整车整车地搬运着战利品。
晋军仍旧为渡船而争抢,乱成一团。
黄昏,楚庄王将军队驻扎在邲地,看着可怜的晋国残兵在夜里争吵着渡河。
史料记载:晋军夜里渡河,喧吵至天明。
天亮了,初夏的太阳照耀在楚军将士们的脸上,那是一张张扬眉吐气的脸,洋溢着无比的激动与骄傲。
潘党对楚庄王道:“大王,我们收集晋军士兵的尸体,在上面建一个京观吧。”
京观,又叫“武军”,就是将敌军的尸体堆在道路两旁,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土堆上面建一个门楼,这个门楼就是“观”。
这在当时也是一种习惯,既掩埋了敌军尸体,又显示了军威。
邲地之战大胜晋军,给城濮大战后数十年来一直被晋军压着的楚军带来的振奋,无疑是巨大的。潘党这样的武将提出建一个京观的建议,应该说是合理的。
是的,象这样能够载入史册的大胜,应该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纪念,告诉他们祖先曾经的荣耀,以及武功的重要。
但楚庄王不同意!
楚庄王带着众将士站在黄河边邲地的那个小山坡上,任凭初夏的微风将众将士的盔缨徐徐飘起。
望着黄河水奔腾远去,楚庄王转过头对大家道:
“众位将士,也许你们有所不知。古人创作了文字,其中这个武字,便是止戈二字的组成,止戈为武啊。
想当年,武王率军战胜商纣王大军,曾作《周颂》。武王说: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武王的意思,就是要收起戈矛,藏起弓箭,追求美德,陈于《夏》乐。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天下。
武王还在《周武》中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武王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了七种德行的武功,才是真正的武功!即不施暴,灭战争,保国家,定天下,安百姓,和诸侯,积财富。
这七德,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武功,这才是值得向子孙后代展示的功绩。
但是现在呢?不谷如今让晋国和楚国两国的士兵暴尸于野,这叫残暴不仁。
不谷通过显耀武力的方式使诸侯畏惧,并不能消除战争。
不谷既没有消除残暴,又没有消除战争,谈何确保了国家安全?
晋国虽败,但实力仍然很强大,我们有什么资格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便是天下第一了呢?
这次胜利,我们只是乘人之危、趁人之乱而侥幸获胜。不谷所作所为,还有许多是违背老百姓愿望的,甚至还很多,百姓并不安定。
不谷在德行不足的情况下,还要勉强和诸侯相争,与各诸侯无法和平相处。百姓不定,诸侯不和,天下不定,我们又怎么安心发展生产积累财富?
武功应有的七种美德,不谷没有一种是具备的,所以不谷没有资格建京观以昭示子孙后代。
但既然我们胜利了,我们就在这里为我们的祖先修建一座宗庙,把成功的事祭告祖先吧。
希望将士们记住:武力并非不谷所求。至于建京观,那是古代圣明的君王征伐对上不敬之国,戮杀其首恶后而建,以昭告天下,惩戒罪恶。
我们看看晋国,这个诸侯国其实并没有任何的罪恶。这只是两国之间的一次交战而已,晋国的将士们为国尽忠浴血疆场,这是值得尊敬的。”
史料详细记载了楚庄王的这篇经典演讲稿,也就是在认真阅读并理解了楚庄王的这番话,所以有人说,春秋的霸主中,唯有楚庄王,才是春秋历史上最值得敬仰的一位诸侯国君主。
这是一种伟大的理论,对于战争的解释,对于武功的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楚庄王的所作所为。
对内,整顿吏治,强化法治,重视人才,发展生产,安定百姓,富强国家。
对外,伐戎以勤周王室,努力融入华夏中原,平灭舒、庸、麇等国,结交巴、秦、齐、鲁等诸侯。
哪怕是在楚庄王亲自率楚军与晋军的这邲邲地之役中,他也不赶尽杀绝,放任晋国残兵渡过黄河。
楚庄王,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中的列国诸侯间的和平相处。
他用周武王提出的止戈为武的理念,再次教育楚国将士,将战争是为了消灭战争的理论付诸于实践。
他争霸中原,不是为了纯粹当一个霸主以图一个虚名。他希望整个诸侯世界在以楚国为首的领导下,大家平等相处,和平相处。
他不喜欢召集那种没有实质意义的诸侯会盟,齐桓公、晋文公动不动便会盟诸侯,甚至有人说,会盟诸侯应该是春秋霸主的标准配置之一。
正因为楚庄王不喜欢搞这种形式主义的会盟活动,所以在有的春秋五霸版本中,居然将楚庄王排除在外。
楚庄王看来是无所谓的,因为他只召集过一次会盟。
就在这次会盟中,楚庄王再次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让天下诸侯无不对他赞叹信服。
历史记录了楚庄王太多太多的细节,以说明这位伟大的楚王的胸怀坦荡、礼贤下士、自省自警、善于反思和改过自新。
楚庄王所灭的国家,那是为了楚国疆土和消除隐患的需要,目的是确保楚国的安全,保卫楚国人民。
对于中原各诸侯国,他在内心是以兄弟相待。兄弟不和难免有争有斗,但不能因此而灭了他们。
如楚国曾经灭了陈国,但很快便接受了申叔时的建议并作了反思,立即改正错误,恢复陈国。
他曾因楚国陷入重重危机,在刚即位时自暴自弃,整整沉沦了三年,但很快便一飞冲天。
很多很多,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我们还要提到。
这一篇以止戈为武为主题的演讲稿,提醒当今的某个大国,应该好好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