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疆是全国干旱地区和资源型地区的代表,总面积约占全国的1/6,其中沙漠面积约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60%,干旱缺水,自然生态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同时又是全国资源大省区,储存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这两方面特点却又极大地制约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规模受限制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后果。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本书以2001—2015年连续15年新疆14个地州市农业、工业和综合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法,投入端采用资源类和环境类指标,产出端采用经济类指标,构建符合新疆实际的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省级层面、区域层面和地州市层面对农业、工业和综合生态效率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连续的、较为全面的测度分析;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技术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重要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效率的促进和制约机制;从投入产出冗余角度对生态效率损失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途径;运用Tobit模型研究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各因素对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最后根据上述论证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效率提升策略,以期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新疆农业生态效率
(1)与全国其他省区市相比,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水平低下。与全国各省区市横向比较发现,新疆农业生态效率为0.67,在全国排名第28位,仅为第1名海南的1/3,即便与西北其他省区相比,也处于落后位置,说明新疆总体农业生态效率仍然较低,且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
(2)空间分布不平衡。通过对新疆14个地州市间农业生态效率的比较可知,最高为3.68,最低为0.71,最高约为最低的5.18倍,北疆、东疆和南疆三个片区连续15年的农业生态效率平均值分别为1.30、1.39、1.07,全部都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其中东疆>北疆>南疆,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地区间农业发展存在空间分布不平衡性。同时,14个地州市中只有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喀什地区和巴州这4个地州市农业生态效率值大于1,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说明大部分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偏低。
(3)从时间序列分析,农业生态效率虽然有小的波动,但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0.62至2012年的1.03,再到2012—2015年连续4年农业生态效率都大于1,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从“十五”期间的0.68到“十一五”期间的0.76,再到“十二五”期间的1.01,农业生态效率得到了阶段性提升,逐步实现了从无效状态到有效生产前沿面,说明新疆这些年通过自身在发展中调整以及借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19省市援疆等国家扶持政策,用三个五年时间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济增长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对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农业生态效率提高贡献很大;而技术效率指数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着制约作用。因此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关键是加大农业技术研究和扶持推广力度,同时要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水平、控制投入规模,减少化肥、农药等的过度使用,减少资源浪费。
(5)从投入产出冗余分析可知,造成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并不是农业产出的不足,而是资源消耗过多和环境污染物排放过量。从冗余率均值高低来看,造成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为COD排放量、有效灌溉面积、氨氮排放量、农村播种面积、农村劳动力人数。
(6)从影响因素分析,农业产业结构、人均农业GDP、财政支农力度与农业生态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农业生态效率起促进作用;而目前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机械密度与农业生态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对农业生态效率起抑制作用。因此各地区应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着手,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农业生态效率。
2.新疆工业生态效率
(1)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新疆工业生态效率水平低下。新疆工业生态效率为0.73,在全国排名第28位,约为第1名海南的16.44%,约为平均值的56.59%,与西北其他省区相比,位于甘肃、宁夏之前,也位于同是资源开发大省的山西之前,但在全国仍处于落后位置,说明新疆总体工业生态效率仍然较低。
(2)空间分布存在不平衡性。14个地州市工业生态效率值最高的为8.97,最低的为0.59,前者约为后者的15.20倍,平均值为1.86;北疆、东疆、南疆连续15年的工业生态效率平均值分别为2.04、2.85、1.21,东疆>北疆>南疆,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地区间工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14个地州市中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克州、巴州、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6个地州市工业生态效率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占42.8%,大部分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水平偏低。
(3)从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分析,从2001年到2015年,新疆工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从“十五”期间的0.75到“十一五”期间的1.00再到“十二五”期间的1.08,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尤其从2010年“十一五”末开始,工业生态效率一直都稳定在1以上,保持在有效生产前沿面。
(4)通过超效率 DEA 模型和 CCR 模型比较分析可知,利用超效率DEA模型计算和测定生态效率值更加精确,在大于1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后,仍可以继续精确计量,有利于地区间排名和差距的定量化分析。
(5)分析Malmquist各指数,发现目前的技术进步指数对生态效率起到主要制约作用,技术效率指数是促进因素。这说明新疆工业技术应用水平一直保持增长状态,而工业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力度不够,有待加强。
(6)从投入产出冗余分析,造成工业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用电总量、工业用水总量。可以看出,全区各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存在严重过量问题。
(7)从影响因素分析,工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工业结构、环境规划与工业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对工业生态效率起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产业集聚度与工业生态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对工业生态效率起抑制作用。因此若要进一步提升工业生态效率,需大力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加大推广力度,加强环境规划和环境保护管理,合理引进外商投资。
3.新疆综合生态效率
(1)与全国其他省区市相比,新疆综合生态效率水平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新疆综合生态效率在全国排名第31位,仅为0.562 2,约为平均值的60.19%,约为第1名北京的23.11%,说明新疆综合生态效率还十分低下。将生态效率解构成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来看,资源效率排名全国第30位,仍然十分低下,但环境效率排名有所上升,为全国第22位,排名提升9位。这说明新疆生态效率低下主要由资源效率低下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消耗量大,高耗能仍然是新疆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现状。
(2)空间分布不平衡。北疆、东疆、南疆的生态效率值分别约为1.61、1.17、0.81,北疆>东疆>南疆。比较14个地州市的生态效率,可以发现最高约为4.19,最低为0.48,前者约为后者的8.71倍,地区间生态效率差异较大,且14个地州市中只有克拉玛依市和吐鲁番市两地生态效率值大于1,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说明大部分地区生态效率水平偏低。
(3)进行时间变化分析,发现自2001年到2015年,新疆全区生态效率持续波动,最终有约5.7%的小幅提升。从三个五年计划变化情况分析,生态效率从“十五”期间的0.988 1到“十一五”期间的1.063 8再到“十二五”期间的1.064 3,呈阶段小幅上升趋势。
(4)将生态效率解构成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分析,根据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高低差异组合,可将新疆各地区发展模式分为四种:低能耗、低排放模式;高能耗、低排放模式;低能耗、高排放模式;高能耗、高排放模式。
(5)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指数影响和制约生态效率的提升,而技术效率指数对生态效率起到促进作用。所以进一步加强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是提升生态效率的关键。
(6)从投入产出冗余分析,造成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产出的不足,而是资源消耗过多和环境污染物排放过量。造成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水资源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可以看出,全区各地的用水总量和排水总量都存在严重过量问题,在干旱区如何节约水资源是个根本问题,对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进行改进刻不容缓。
(7)从影响因素分析,外资利用、城镇化率、平均受教育水平、第三产业比重与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而目前实施的环境政策、市场化程度与生态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今后要想进一步提高新疆的生态效率,确保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二是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科学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三是调整环保政策,使之更有针对性和成效;四是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的管理;五是鼓励对新疆可持续发展有利的外商投资;六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渐增加第三产业比重。
4.新疆生态效率提升策略
在生态效率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农业生态效率、工业生态效率、综合生态效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提高经济质量,加强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积极利用外资、提高外资引进质量,加强环境规划和环境保护管理五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提升新疆生态效率的若干途径和方案,以期为推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新疆”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干旱资源型区域;新疆;生态效率;超效率DEA模型;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