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城市物流配送
1.3.1 物流配送的功能与流程
物流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全部物流活动在小范围内的体现(汪晓霞,2011)。其主要的功能要素如下:
(1)备货。它是配送的准备工作或基础工作。备货工作包括筹集货源、订货或购货、集货、进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配送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集中用户的需求进行一定规模的备货。备货是决定配送成败的初期工作,如果备货成本太高,会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
(2)储存。配送中的储存有储备及暂存两种形态。储备是按一定时期的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这种类型的储备数量较大,储备结构也较完善,视货源及到货情况,可以有计划地确定周转储备及保险储备结构及数量。暂存是具体执行配送时,按分拣配货要求,在理货场地所做的少量储存准备。暂存主要是调节配货与送货的节奏,一般时间不长。总体储存效益取决于储存总量,而暂存数量只会对工作便利性造成影响。
(3)分拣及配货。分拣及配货是完善送货、支持送货的准备性工作,是不同配送企业在送货时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是送货向高级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了分拣及配货功能会大大提高送货服务水平,因此,分拣及配货是决定整个配送系统水平的关键要素。
(4)配装。在单个用户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运负荷时,就存在如何集中不同用户的配送货物,进行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能、运力的问题,这就是配装。通过配装送货可以大大提高送货水平并降低送货成本,所以配装也是配送系统中具有现代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现代配送不同于以往送货的重要区别。
(5)配送加工。在配送中,配送加工这一功能要素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往往是有重要作用的功能要素。通过配送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配送加工是流通加工的一种,一般配送加工只取决于用户要求,其加工的目的较为单一。
(6)配送运输。配送运输属于运输中的末端运输、支线运输,是较短距离、较小规模、频度较高的运输形式,一般使用汽车做运输工具。配送运输不同于干线运输,由于配送用户多,城市交通路线较为复杂,如何组合成最佳路线、如何使配装和路线有效搭配等,是配送运输中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
(7)送达服务。配好的货物运输到用户还不算配送工作完结,因为货物送达和用户接货往往还会出现不协调。因此,要圆满地实现货物的移交,有效地、方便地处理相关手续并完成结算,还应讲究卸货地点、卸货方式等内容。物流配送的一般业务运作流程如图1-5所示。
图1-5 物流配送业务运作流程
1.3.2 物流配送的形式
本节根据配送的主体和客体、配送的服务方式以及配送的组织形式等分类标准,简要介绍物流配送形式。
1.3.2.1 基于配送主体和客体划分的配送模式
1.3.2.1.1 按物流配送的主体划分
(1)大型生产厂商主导型物流配送。这指的是规模较大、有着分布较广的营销网络的生产厂商直接将产品按零售商的时间、数量等要求送至零售商的一种配送方式。随着零售商对高频率、小批量订货要求的增加及生产厂商越来越重视将其产品和服务靠近客户的营销战略,传统大型生产厂家通过批发、代理等中间流通渠道进行商品销售的方式开始大大弱化,零售商通过互联网直接向生产厂商订货,生产厂商根据各零售商的订货要求直接配送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如我国知名企业海尔、联想、宝洁、长虹、康佳、TCL、科龙、美的、格力等纷纷在其营销网络的基础上建设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其中海尔、联想、宝洁等企业已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进行网上销售与产品配送业务。其配送模式如图1-6所示。
图1-6 大型生产厂商主导型物流配送模式
(2)大型连锁企业自组型物流配送。连锁企业通过统一采购、统一库存、统一配送和统一管理而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取得了规模经营效益。而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能否实现有效配送往往成为制约连锁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500强企业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堪称零售配送的典范。沃尔玛有近20个大型配送中心,拥有2 000多辆长途运输卡车和1.1万辆以上配送车,并拥有私家通信卫星和完善的货物采购、跟踪、库存、配送等管理系统。正是通过其先进的物流系统,沃尔玛将其3 000多家分店所需的货物按照规定日期安全、准确地送达。其配送模式如图1-7所示。
图1-7 大型连锁企业自组型物流配送模式
(3)批发企业主导型物流配送。此即大型或中型批发商从各生产企业批发来商品并将其批发配送给地域内的小型超市、便民店、百货店等中小零售企业。其配送模式如图1-8所示。
图1-8 批发企业主导型共同配送
(4)专业物流企业社会化物流配送。这主要指由原大型生产厂商,批发、零售企业等储运部门脱离母体单独分化出去,或通过不同企业间储运部门的联合兼并共同成立的物流公司,以及从公路运输、仓储企业转化而来的专门从事社会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在这种模式中,从事配送业务的企业,通过与上游(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广泛的代理或买断关系,与下游(零售店铺)形成较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将生产、加工企业的商品或信息进行统一组合、处理后,按客户订单的要求,快速、稳定、高效率、低成本地配送到需求用户。其配送模式如图1-9所示。
图1-9 专业物流企业社会化物流配送
(5)以交通运输业为主体的货运转型物流配送。这是指从事交通运输业的航运、港口、铁路和公路等企业依托港口、货运站、集装箱堆场、公路枢纽、机场及其后方集疏运网络通道将货物迅速地配送给用户,而不是等待用户自行提取。如果在港口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将若干个用户的货物,使用一辆卡车,根据路程的远近或用户地理分析情况,一次性送达所有用户,这将大大提高运输装卸效率和减少港口仓库面积,最终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物流费用。其配送模式如图1-10所示。
图1-10 以交通运输业为主体的货运转型物流配送
1.3.2.1.2 按物流配送客体特征划分
(1)按物流配送的产品类型划分,主要有家电配送、化妆品配送、医药品配送、日用品配送、食品配送、服饰产品配送、汽车零件配送、电子产品配送、书籍产品配送等。
(2)按配送物品的种类和数量差别划分,可以分为三种形式:①少品种大批量配送模式。一般为生产和批发企业所采用,配送成本低,选择直接配送的效果往往会更好。②多品种少批量配送模式。一般应用于生产线上的零配件配送和商业连锁超市配送。具有多用户、多批次、高频度和组织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高水平、高技术的配送方式,符合现代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趋势要求。③配套(成套)配送模式,指按照企业的生产需要,将其所需的多种商品(配套或成套产品)配备齐全后直接送到企业的配送模式。这既是定时配送的一种形式,又能达到多品种、少批量、准时配送的效果。
1.3.2.2 按服务方式划分
按照配送的服务方式,即配送的时间和配送的数量的不同,可划分为下列类型:
(1)定时配送模式。即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物品配送,每次配送的品种和数量均可按计划执行,也可按事先商定的联络方式下达配送通知,按用户要求的品种及数量和时间进行配送。配套定时配送可以使所服务的生产企业实现“零库存”,达到多品种、少数量、准时配送的效果,便于配送企业安排工作计划和运输工具,用户则便于安排接收货物的人员和设备,但当要求配送的数量变化较大时,则会使配送运力安排出现困难。定时配送常见的形式有小时配、日配等。
(2)定量配送模式。即按规定的数量(批量)在一个指定时间范围内配送物品。这种配送方式下,每次配送的品种、数量固定,备货作业较为简单,可以按托盘、集装箱等方式或按车辆的装载能力规定配送的数量。这种配送方式的工作较好安排,适用于以下情况:用户有一定的仓储能力;配送路线难以实现准时配送;难以实行共同配送,只有达到一定配送批量才能使配送成本降低。
(3)定时、定量配送模式。即按规定的时间、品种、数量进行配送作业。这种配送方式结合了定时配送方式和定量配送方式的特点,服务质量较高,同时也使配送组织工作难度增加,通常针对固定用户进行此项服务,其适用范围有限,只适合于在生产稳定、产品批量较大的用户中推行。
(4)定时、定量、定路线配送模式。在规定的线路上按规定时间表进行物品配送。这种配送方式有利于安排车辆及驾驶人员,在配送用户较多的地区,也可以避免配送工作组织的困难。它只适用于消费者集中,配送数量、品种及时间等都较稳定的地区,如连锁店商品配送活动。
(5)即时配送模式。它可以满足用户的急需,降低用户的库存,但组织难度较大,是一种灵活的配送模式。
(6)JIT(准时)配送模式。它是以需定供,即供方根据需方的要求,按照所要求的品种、规格、质量、数量、时间等将物品配送到指定地点的一种配送模式。它要求不多送也不少送,不早送也不晚送,所送物品要全部保证质量,不能有任何废品。准时配送可以使用户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并实现零库存、零废品,也可避免商品积压、过期变质等浪费现象,满足最大化节约需求。
1.3.2.3 按配送组织形式划分
1.3.2.3.1 按上下游企业(用户)的不同关系划分
(1)集货型配送模式。它主要针对上家的采购物流进行创新而形成。各个上家的生产具有相互关联性,而下家相互独立,上家对配送中心的储存要求明显大于下家,因此上家相对集中而下家相对分散。同时,这类配送中心也强调其加工功能。此类配送模式适用于成品或半成品物资的配送,如汽车配送中心。
(2)散货型配送模式。它主要针对下家的供货物流进行优化而形成。上家对配送中心的依赖度小于下家,而下家相对集中或有利益共享(如连锁业)的需求。采用此类配送模式的流通企业,其上家竞争激烈,下家需求以多品种、小批量为主要特征,适用于原材料或半成品物资配送,如机电产品配送中心。
(3)混合型配送模式。它综合了上述两种配送模式的优点,并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进行控制。采用这种配送模式的流通企业规模较大,具有相当的设备投资,如区域型物流配送中心,比较符合新型物流配送特别是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的要求。
(4)企业对企业的配送模式。它主要指社会开放系统下的企业之间的配送。作为配送需求方,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企业作为最终的需求方;第二种是企业在接受配送服务之后,还要对产品进行销售,即“分销配送模式”。
(5)企业内部配送模式。它大多出现在巨型企业之中,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连锁型企业各连锁商店的“连锁型配送模式”,配送的作用是支持连锁商店经营,它的主要优势是计划性较强,容易实现低成本的精细配送;另一种是巨型企业内部的“供应配送模式”,由高层主管统一采购、统一库存,并按车间或分厂的生产计划统一配送,是巨型企业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方法。
(6)企业对消费者的配送模式。它是在开放社会系统中所进行的配送。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需求的随机性非常强,服务水平的要求又很高,是配送供给与需求之间最难协调的一种类型。最典型的是与B2C型电子商务相配套的配送服务。
1.3.2.3.2 按是否与其他企业合作划分
(1)自营配送模式。自营配送模式指企业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主筹建并组织管理,以满足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需求的模式。该类型的配送中,原材料仓库和成品仓库在内的各种物流设施设备都归一家企业或企业集团所拥有,其物流配送只服务于集团内部各个企业,通常不对外提供配送服务。
自营配送模式可以提供更高的客户价值。自建物流系统最大的好处,是拥有对物流系统运作过程的有效控制权,借此提升该系统对企业服务客户的专用性,因此其配送速度及服务都是很好的。另外,它有利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对于获得第一手市场信息也有帮助,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商业秘密泄露。
(2)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指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时,由多个配送企业联合在一起共同进行,以实现整体合理化的协作型配送。共同配送也就是把过去按不同货主、不同商品分别进行的配送,改为不区分货主和商品,实行集中运货的“货物及配送的集约化”(王汉新,2015)。
物流配送共同化并不局限于配送共同化,还包括物流资源利用共同化、物流设施设备利用共同化及物流管理共同化。物流资源是指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物流设施设备包括运输车辆、装卸机械、搬运设备、托盘和集装箱、仓储设备及场地等;物流管理是指商品管理、在库管理、配送管理、作业管理、成本管理、劳务管理等。
共同配送模式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阻力,主要是以下三点:
①组织协调难度大。共同配送体系由多家企业组成,各货主对货物配送都有一定要求,在时间、地点、数量、安全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要把这些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并非易事。
②信息共享可能造成商业秘密外泄。各参与主体的商业秘密(如客户、价格、经营手段等)容易在共同配送中外泄,很多货主不愿加入其中,相当程度上正是出于对这方面的考虑。
③存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每个参与共同配送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共同配送所实现的利益在参与方之间进行分配时缺乏客观标准,难以做到公平合理地分担成本与收益。
(3)互用配送模式。互用配送模式(见图1-11)指几个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以契约的方式达成某种协议,互用对方配送系统而进行的配送。
图1-11 互用配送模式
与共同配送模式相比,互用配送模式稳定性较差,以企业自身服务为核心,其合作对象包括经营和非经营配送业务的企业。
(4)第三方配送模式。第三方配送模式(见图1-12)指交易双方把自己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
图1-12 第三方配送模式
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方配送体系的不断完善,第三方配送模式应成为工商企业和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货物配送的首选模式和方向。
以上四种配送模式的优缺点及各自适用的范围如表1-3所示。
表1-3 四种配送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