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旅游业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1.4.1 国内外创新创业研究现状

1.4.1.1 国外创新创业研究现状

(1)创新创业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源于拉丁语的词,意思是引进一些新的东西到现存的世界和事物的秩序中或提高资源生产力。在社会学中,创新的概念是由 Gabriel Tarde(1890)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中包括对新现象、社会冲突和问题的抵制,也包括这种新的行为和由此产生的结构可能对某些个人和社会群体有利。熊彼特(Schumpeter)被认为是经济学创新理论之父,强调创新过程的行为方面,认为创新是通过创造新活动、改变市场和生产系统从而创造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个理论通常被称为“熊彼特 I”。欧盟(1995)对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统一整理,将其定义为“更新和扩大产品与服务以及相关市场的范围;建立新的生产、供应和分配方法;引入管理、工作组织和劳动力工作条件的变化”,它也可以指将一个想法转化为产品或服务,一种新的商业组织形式,一种新的或改进的生产方法,一种新的产品展示方式(设计、营销),甚至一种新的服务呈现方法。

创业是一个涉及多方现象的社会活动。Howard H. Stevenson(1987)将创业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以追踪与捕捉机会为目的。M. Herrington (2001)在《全球创业检测报告》中将创业定义为一个扩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创建新企业、扩张现有企业的过程。Timmons(2010)认为创业是在商业机会作用下人类产生的一种思考与行为,应该注重创业方法。Robert C. Ronstadt (2017)将创业与财富相结合,认为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造新财富的过程。

在创新创业方面,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创新创业的概念。在他看来,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出现过的“要素+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同一个系统当中;所谓“创业”就是将“要素+条件”的新组合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可见,熊彼特的创新创业理念并不只是涉及技术领域,在经济学领域也有所涉及。它区别于技术的发明创造,将现有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L. Johnson(1986)等学者则认为创新是创业的核心,创业需要通过进入新的市场、运用新的管理模式以及新的发明创造推动经济发展。根据Herbig(1994)等学者的认识,创业是创新三大基本要素之一,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本运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创新。以Acs和Audretsch(2013)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创新与创业是无法割裂的,只有实现科学创造和技术应用的有效结合,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2)创新创业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创新创业的研究主要分为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政府政策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等方面。就创新创业环境而言,Danna(1990)通过对政府干预进行研究,发现政府对创新创业环境主体控制较少。巴纳德(1997)论证了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与其内部的组织环境同样重要。E.卡斯特(1970)从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创新创业整体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创新创业整体组织的发展应充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方面,Young和Welsch(1993)指出,创新创业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资金匮乏、商业信息渠道较多但可信性较差以及税收较高等问题。Timmons(1999)通过对创业过程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创业环境中存在资源不协调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协调资源的方式实现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就政府政策而言,Minniti(2008)和Colwell(2010)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政府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作用,并指出不同国家在对待创新创业问题的政策上应采取不同的措施。Morris(2010)指出,任何政策的制定都要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尤其是在制定创新创业政策方面,任何行政当局都应注意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1.4.1.2 国内创新创业研究现状

(1)创新创业的内涵

“创新”在汉语中意为除旧迎新、革故鼎新。在经济学中,创新则是将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进而提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市场、新的组织形式。傅家骥(1998)指出,创新是为抓住未来发展机遇,而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创新系统,进而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新的组织机构的一个综合过程。谢章澍(2004)认为,创新是从一个新的构思到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过程,他强调多种生产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的重新组合。李时椿(2012)认为,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新与谢章澍(2004)对创新的定义相同。广义的创新则是将不同的学科领域与不同的组织机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交互式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相交的节点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创新。

与创新相比,国内学者对创业的研究仅有30多年的历史。宋克勤(2012)指出创业是通过发现新的商业机遇,运用各种资源条件为其进行服务,从而创造新的价值的过程。黄俊(2015)认为创业就是一个实现商业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新的机遇,并将新的机遇转化为实践活动,进而将实践活动商业化。

就创新创业而言,王丽娟(2014)从创新和创业的关系入手,指出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创业是创新的物质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创新只有通过创业才能得到实现。田鸣(2016)等人总结了前人的观点,指出创新创业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把未出现过的要素和条件综合引入新的系统当中。这一观点与熊彼特对创新创业的解读十分相似,但是又有一些区别。田鸣(2016)在此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又指出创新创业是通过创造性的“破坏”来建立新市场的过程。张洪忠(2018)认为,创新型创业是基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特征开展的创业活动。

(2)创新创业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创新创业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创新创业环境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创新创业对企业的影响。在创新创业环境研究方面,李政(2015)深入分析了东北经济结构问题,发现东北问题就是创新创业问题,指出东北创新创业问题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创新水平不高且动力不足、创新创业环境及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夏维力(2017)等人依据创新创业环境的具体内涵进行总结归纳,将影响创新创业的环境因素分为6大类并具体到20个潜在因素,最终构建出以6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陈怡安(2015)构建了一个包括6个维度指标34个二级指标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算后发现,我国人才创新环境总体水平不高,表现为非均衡性特征,呈现出“东强、中平、西弱”的格局。万力勇(2016)提出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生态,主要从互联网+教育环境、互联网+教学课程、互联网+师资队伍、互联网+学习模式四方面实现。在创新创业对企业的影响方面,潘剑英(2014)在梳理和总结以往科技园区企业发展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创业生态论与行动论构建了多层次理论模型,从而根据理论模型研究相关创新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调节机制。辜胜阻(2016)认为,只有通过优化互联网发展环境,构建创新创业联动机制,才能完善“互联网+”及互联网创业的融资体系和教育体系,从而对创新企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1.4.2 国内外旅游业创新创业研究现状

1.4.2.1 国外旅游业创新创业研究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关于旅游业创新创业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进入研究人员的视野。目前国外关于旅游业创新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创新创业种类以及管理方面。Hjalajer(2002)率先对旅游业创新创业的种类进行研究,他以创新创业环境为研究视角,将旅游业创新创业划分为旅游产品创新、流程创新、信息处理方式创新以及组织管理创新四类。Marta(2003)从生产和消费视角出发,认为旅游业的创新创业应该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Sundbo(2007)指出与其他产业的创新创业相比,旅游业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比较弱,多以员工和消费者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多是在原有服务的基础上做出改良式创新,并未触及创新的根本。在旅游业创新创业管理方面,国外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创新创业的知识转移以及旅游业创新创业政策。在旅游业创新创业知识转移方面,Novelli(2006)认为,为旅游业创新创业知识转移提供更加有效的途径,能够帮助各个旅游组织共享市场信息,为旅游业创造融入其他产业的机会,对旅游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有积极的作用。Shaw(2009)指出,通信网络系统以及旅游业内部的人员流动对旅游业创新创业知识转移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1.4.2.2 国内旅游业创新创业研究

本书采用知识图谱的形式分析国内旅游业创新创业的现状。本书以“旅游业创新创业”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核心文献,将2001—2018年时间段内的197篇文章导入CiteSpaceⅢ,分别从时间、研究内容上对文献进行统计和归纳,得到与旅游业创新创业相关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时间轴)、相关引文网络、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以及相应的前沿演变等信息。

(1)相关文献的特点

从旅游业创新研究的文献数量来看,总体呈增长的趋势,但相对于国外的旅游业研究来说仍然发展较慢。从旅游业创新研究的时间来看,其阶段性很强,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大;在旅游业创新的研究方法上,文献分析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居多,也有部分案例研究和建模分析,一般性的描述分析较多,实证研究不够深入。在旅游业创业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创业者或创业企业的研究上,而对其创业方式的创新研究较少。近年来互联网信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互联网+旅游”的发展和智慧旅游成为一种趋势,国内不少学者对在线旅游的市场需求进行了研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内将旅游业的创业方式与创新型科技领域相结合,研究旅游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较多,并以案例研究方法居多,没有相对规范的研究框架体系。将创新、创业两方面分开研究的多,对创新、创业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研究的较少。

(2)时空分布特征

本书利用文章数、作者数、机构数绘制成图(见图1-2和图1-3),以便科学地分析旅游业创新创业研究的现状与时空特征。

从图1-2可以看出,旅游业创新研究的时间阶段性很强,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本书将旅游业创新创业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2001—2014年为旅游业创新创业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以报道性文章为主,研究性论文较少,创新创业的概念还处于朦胧期;2014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国内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与旅游业的创新创业相关的文献研究也在进一步增长。从2015年至今,为旅游业创新创业研究的成长阶段。这一时期的文献数量、作者数、机构数开始增多,其研究内容也逐渐丰富,说明随着人们创新意识的觉醒,创新创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各方关注。

图1-2 相关论文时间分布特征

尽管对旅游业创新创业的研究在2015年之后就已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发文地区截至2018年底仍不到全国地区总数的1/2,多集中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为良好的南方地区。如图1-3所示,在旅游业创新创业发文地区中,江苏省是旅游业创新创业相关研究发文量最高的省份,发文量占全国的14.29%,与其他省份相比具有一定优势;紧随其后的是湖北省,发文量占全国的12.09%;此外,其他17个省份的发文量皆不到10%,说明关于旅游业创新创业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图1-3 旅游业创新创业研究发文相关地区

(3)国内旅游业创新主要研究领域

第一,理论创新。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在国内,马江东(1985)从旅游产品方面来阐述创新的必要性,首次在文章中提出了旅游产品创新变革的观点,认为旅游纪念产品结构要大胆创新。郭峦(2011)从定义上理解旅游创新的含义,他认为应从“创新”和“旅游”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在“旅游创新”的“创新”方面应具有“新颖性”和“应用性”;在“旅游创新”的“旅游”方面应从“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两方面理解。郭峦、杨志红(2012)从旅游创新的系统理论来研究,认为应从旅游创新主体要素出发来研究旅游创新系统的组成。

第二,要素创新。王昆欣(2005)对旅游活动要素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旅游活动的要素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变化,并提出资源、环境、文化、科技、余暇、金钱是现阶段旅游活动的“新六要素”。江金波、高娟(2011)对当前研究旅游要素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出旅游要素的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流程等创新实践领域。郭峦(2011)从旅游活动要素中的旅游生产经营要素创新部分进行分析,认为旅游生产经营要素的创新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技术创新、旅游投资融资创新等。

第三,区域创新。有些学者通过对区域旅游定义的重新界定来分析区域创新。涂人猛(1994)认为区域旅游是指特定空间存在的旅游活动及其经济关系的总和,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规律来发展区域旅游,从而达到最理想的经济效益。郑荣富(1997)将旅游资源、交通、设施以及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诸要素,与旅游目的地和接待服务相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区域。钱益春(2004)认为发展区域旅游要建立旅游联动发展机制,整合区域的旅游资源及产品并进行市场营销。冯德显、翟海国(2006)认为区域创新需要从开发理念、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空间组织模式、体制机制和区域协作模式这六个方面进行。同样,马勇、肖智磊(2007)从区域旅游规划来进行创新研究,并认为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应从规划理念、内容体系、方法技术、过程管理、规划主体和政策保障六个方面着手。另外,丁焕峰、陈烈(2002)从区域旅游中的城市边缘山地旅游的角度来研究,提出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创新系统,由旅游业的相关者组成,并相互作用发展区域旅游的网络系统。有的学者从发展区域旅游创新的影响因素来研究。李文兵、吴忠才(2015)认为推动区域旅游创新要先形成区域旅游格局,并指出了区域旅游创新对发展区域旅游的重要性。

第四,技术创新。张凤、何传启(2002)从技术创新的理论来研究。他们详细分析了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技术创新的外延。王兆峰、杨琴(2010)从影响旅游产业成长机制方面来说明技术创新。他们提出旅游产业成长的机制是由技术创新推动的,并详细阐述了该机制的运作过程。首先,技术创新会产生新的旅游服务产品(或催生新的服务、管理方式),从而提高其效率,使得利润上升,旅游行业增加值增长,旅游服务业增加值增长,最终形成技术创新的新动力。郭峦(2011)从旅游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来阐释,认为技术创新和旅游创新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并且提出信息技术是推动旅游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宋娜(2012)对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网络进行了分类,并归纳了其特点。她将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网络层次,并认为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网络有行业分布多元化、地域分布广泛、资源流动性大、组织灵活多变、进出壁垒低的特点。

(4)国内旅游业创业主要研究领域

第一,影响创业因素或创业动机的研究。蒙芳(2008)认为对创业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赚钱、寻求安定的生活、享受生活和工作的乐趣三项因素。李星群(2008)研究了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的创业影响因素,认为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的创办受增加经济收入、自我实现、家庭生活需要、兴趣爱好、外部支持和投资风险的综合影响,并且随创业者个体差异、实体差异而在多方面表现出显著不同。林宗贤、吕文博、吴荣华、莫晓杜等(2013)从性别角度研究了乡村旅游创业动机,认为女性创业动机偏向于生活形态的质量提升。李彬、秦宇、温婧等(2016)从创业过程的影响因素的角度研究,对创业环境、创业主体和创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他们认为旅游企业的创业过程会受到创业环境、创业主体的影响,创业主体的创业特征也会受到创业环境的影响,进而创业环境、创业过程会对最终的创业绩效产生影响。

第二,创业过程研究。在创业过程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对企业的创业机会识别、创业环境因素和创业者创业过程的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徐红罡、马少吟(2012)认为旅游小企业的创业机会识别经历了机会感知、识别和创造三个过程,环境因素是旅游小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动力源泉。徐红罡、唐周媛(2014)研究民族企业家创业过程特点时,从企业家特点、识别民族旅游市场、产品开发和资源利用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第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在线旅游创新。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在“互联网+旅游”的趋势下,国内学者对在线旅游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侯建娜、李仙德(2011)从定义方面来解释在线旅游,他们认为在线旅游是互联网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通过把互联网、移动电子商务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旅游业而实现的一种以互联网为核心,以在线咨询、在线订购与交易、电子导游、旅游定位系统、网上虚拟实景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新业态。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新业态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从业态创新角度对在线旅游服务提供商顾客需求知识方面进行了研究。谢礼珊、关新华(2013)对在线旅游服务提供商顾客需求知识的内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将对顾客需求的知识分为四个方面:信息需求知识、服务需求知识、人机交互知识和顾客消费模式知识。谢礼珊、张文璇、刘婕(2015)认为在线旅游服务提供商顾客需求知识包含6个维度:信息需求知识、服务能力需求知识、服务方式需求知识、网站功能需求知识、支付与交易需求知识和消费模式需求知识等。

(5)国内旅游业创新创业主要研究领域

创新与创业在本质上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差别主要是:创新是一种结果,而创业是一种工具或手段。也有学者指出,可以根据创新的实现层次来区分创新和创业之间的差别,即如果创新是在原有公司的框架内实现的,那就不属于创业,而如果是利用创新的成果来创建新的组织形式,则称为创业。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在狭义范围内定义创新创业的。在熊彼特看来,创新与创业之间存在难以分割的联系,他指出创新是创业的必然结果,是衡量创业质量的价值尺度。德鲁克(2002)通过对美国大规模创新创业活动的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创新是体现创业精神的一个特殊价值符号,创新创业能够让产业重新拥有自由灵活并在自我革新中不断成长。本书通过软件运行得到了与旅游业创新创业相关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时间轴)。为直观地观察旅游业创新创业逐年研究的重点,现将图谱转为文字格式呈现,具体如表1-1所示。

表1-1 旅游业创新创业研究热点领域

首先,“管理变革”作为旅游业创新创业研究的热点,内容包括旅游专业、主题研究以及研究背景。旅游专业主要指的是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刘小蓓(2016)曾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剖析,提出校企合作模式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即营造新的教学氛围、校企结合、健全激励机制、共建创新创业平台等。在旅行社经营方面,韩国华(2016)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学科特点,提出要构建以学校为基础、以企业为平台的校企共育式发展模式,旨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旅游业创新创业的主题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等方面。在乡村旅游方面,武光(2016)以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为样本,具体研究创新创业背景下乡村旅游的主体建设、表现形态以及运营模式,提出了乡村旅游在未来发展中的孵化能力与带动作用。

孙丽坤(2017)就智慧旅游进行了研究。在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日渐成熟的背景下,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二次发展已经到了改革和提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应以培养“协作型”师资团队、深化智慧旅游内涵以及专业深层发展为主。就研究背景而言,“双创”型研究背景成为主要的论述目标,主要是因为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樊亚明(2016)指出在“双创”背景下实施创新创业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育改革”作为旅游业创新创业研究的热点之一,内容包括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式两个方面。就研究内容而言,主要研究课程体系、教学实践、产教融合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等。丁玉梅(2017)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问题,提出创新创业活动必须与具体的专业知识相配合,只有设置系统化的教学课程、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以及开放性的教学理念,才能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满足旅游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潘炎松(2017)则认为应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专业教育之中。他从“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入手,在讲授传统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根据旅行社现实的经营流程,融入创新创业理念,依托学校资源,开展旅行社仿真教学实践课程,整体提高在校生的专业技能,着力打造符合旅行社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陈佩(2017)首次将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与旅游业创新创业相结合,从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出发,提出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培养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实习基地以及推行新的考核制度等八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从而构建“多维实践平台”,共创学校、企业以及学生多赢局面。在研究方式方面,王飞飞(2016)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等教育相对滞后的问题,提出“三课堂联动”的教学模式,认为第一课堂对应“专业知识”,以基础素质培养为主;第二课堂对应“实习实践”,以实践实习为主;第三课堂对应“创新创业”,最终指向学生专业能力的应用、发展与创新。只有通过三个课堂联动的方式,才能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三位一体融合,从而全面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

最后,“人才培养”作为旅游业创新创业研究的另一个热点,其内容主要围绕发展方向以及培养目的展开。在发展方向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旅游“双创”人才以及创意设计人才成为目前主要的研究内容。马勇(2015)通过分析我国各大高校中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将满足社会需求、符合高校层次、结合学生特点以及营造“双创”环境作为具体要求,结合“素质+能力”双轮驱动理念,提出构建旅游“双创”型人才的目标体系,为旅游业人才素质的提高指明了方向。在培养目的方面,柳百萍(2018)提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应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构建包含学校、实习基地、技术以及行业等平台的综合型平台,并在完善整体教学环境的前提下,以课程体系完善为重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6)新疆创新创业研究现状

在新疆旅游业创新创业的研究方面,可供查询的文献资料有限,因此本书在这一部分主要论述新疆创新创业相关研究的现状。目前,对于新疆创新创业的研究范围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张轩(2016)分析了目前新疆高等院校中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课程设置不科学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力量不佳等问题,提出拓宽资金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优化专业课程等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满足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推动新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台阶。吴明海(2018)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与“创新创业”浪潮将会给新疆各族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通过研究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发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既面临着优惠政策、特色文化、市场经济、“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的机遇,又面临着语言基础薄弱、对文化附加值的挖掘不足、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不足以及客户群体存在局限等挑战。

1.4.3 简要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创新创业和旅游业创新创业现有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创新创业的研究多集中在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对旅游业创新创业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业开展创新创业的具体类型、旅游业开展创新创业将如何进行管理、旅游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方面。聚焦到具体关键词中,国内外对创新创业的研究主要围绕环境、问题、影响以及教育展开,国内外对旅游业创新创业的研究主要围绕类型、管理、教育和人才方面。从关键词可以看出,不论是单纯的创新创业研究还是旅游业创新创业研究,都关注创新创业在教育培养方面的作用,其不同之处就在于,创新创业的关注点主要在宏观层面,即创新创业发展的环境背景、现在面临的问题,旅游业创新创业的关注点主要在微观层面,即旅游业创新创业的类型和管理方面。而管理方面的研究实质上是由存在的问题引出来的,只有在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才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管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因此,二者属于同类研究。进一步讲,创新创业与旅游业创新创业研究的相同点在于教育培养和问题解决方面,不同点在于环境背景研究和类型方面。对环境背景的研究,究其根本,是对产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外部条件的分析,即创新创业活动产生的外部因素,而类型分析则是对旅游业创新创业未来发展的研究。一个是产生创新创业的根源,另一个是创新创业发展的目标。可以看出,二者是一个由根源到目标的推导过程,这里的根源也可以看成影响因素。要想实现目标,就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因此,我们要是想实现旅游业创新创业的目标,就要先了解旅游业创新创业的根源即影响因素。放到新疆旅游业创新创业背景中,就是要先了解新疆旅游业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在这样的分析背景下,本书想要实现新疆旅游业创新创业的目标,就要先了解新疆旅游业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只有这样,其目标的实现才有价值。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影响新疆旅游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具体因素进行识别和甄选,并构建与影响因素相一致的指标体系,根据最终权重值对其进行分类,判断在新疆旅游业创新创业活动中各个影响因素的具体类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新疆旅游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做出具体指导,实现其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