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最主要的手段和工具。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完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因此,如何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培养教师运用和提高教育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口语的含义及特点
(一)教师口语的含义
教师口语是在一般口语表达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职业语言,是一般口语交际的提高和专门化。教师口语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情景中运用的语言,包括教师的职业用语和交际用语。教师口语首先存在于一般口语范畴内,它具备一般口语表达所具有的活泼生动、灵活短小、通俗易懂等特点,但同时因教师口语是一种职业化、专业化的口语表达形式,其标准高于普通的口语表达标准,并体现了教育教学的职业特点和其特定的规律。
(二)教师口语的特点
与一般口语相比,教师口语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规范性
教师是一种从事培养人、教育人的特殊而崇高的职业。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性质不仅要求教师在品格、学识、修养能力等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而且要求教师在言语表达方面也要为学生树立楷模。教师的语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和学习的范例,因此教师口语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且是全民通用的、标准化的口语。教师口语的规范性主要体现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清晰无误,语气语调自然流畅,用词恰当准确,表述连贯,表达得体,语法规范,逻辑性条理性强,态势语适时适度。此外,教师口语的规范性还包括其应是文雅的。教师应该把教师口语规范、文雅的特点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2.目的性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位教师从踏上三尺讲台开始,就担负起教书和育人两个重要的责任。为了达成传道、授业、解惑等一系列的教育目的,教师必须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因此,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绝不是漫无目的地闲聊。教师语言的组织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能够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有效地达成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师的职业特点及所担负的使命决定了教师口语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不能想什么就说什么,教师语言都是为直接或间接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而服务的。
3.科学性
教师口语的科学性是由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科学性所决定的。教师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科学思维方法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述科学严谨,观点明确,用词准确,逻辑思路清晰,不能出现思想性、知识性错误。只有准确地把握教师口语的科学性,才能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要求,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表述认真思考,积极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反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含糊不清,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模棱两可,逻辑思维混乱,会严重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和进度,还会把一些不良的习惯传染给学生。所以,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要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做到教师口语的科学性。
4.启发性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口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启发性。教师教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语言必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学生按照教师语言的指引,可以打开思维的大门,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应不断吸收最新的教学理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运用生动的、恰当的话语方式来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启发学生求知、求疑、求解,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打开他们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正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作用。
二、提高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意义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是师生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指引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点燃学生智慧之光的火苗。毋庸置疑的是,无论现代化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如何提高,都无法取代教师运用口语进行教学这一基本教学方式。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都非常重视教师语言的运用。《荀子·致士》中曾提出为师的四个条件:“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其中,“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说的就是教师口语技能在为师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教师语言修养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教师语言修养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任务都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的,教师语言修养越高,学生理解起来就越容易,教育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只有教师语言做到了准确流畅、简洁清晰、音量适中、快慢有致、难易合度、针对性强,并善于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化平淡为新奇,才能使学生高效地接受教育。相反,如果教师不讲究语言艺术,没有较高的语言修养,讲起话来语无伦次、含糊不清、思路混乱,势必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质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时曾说,二十年前,我去听一位教师的课,观察孩子们怎样感知新教材的讲解。我发现,孩子们听后很疲劳,下课时简直是精疲力竭了。我开始仔细听教师的语言(他教生物学),使我大为吃惊。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以致第一次感知这个或那个概念的儿童,不得不用全部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孩子们感到疲劳的原因正在于此。由此可见,提高教师语言修养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二)提高教师语言修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成功的教师语言不但可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自己的语言,巧置矛盾,适时指点;欲藏先露,曲径通幽;故设迷津,暗中点拨。高质量的教师语言总是能诱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使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请看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珍珠鸟》的教学片段:
师:原来鸟怕人,人不怕鸟,现在我怕鸟害怕,怕鸟担心,怕鸟飞走,结果呢,鸟却不怕人了,信任人了。那小鸟对人的信任表现在哪儿?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结合具体文字谈谈。
生:(读)“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
(老师出示刚才学生说出的这段话,但把三个“一会儿”去掉了)
生:老师,这句话不完整了,你把“一会儿”丢了。
师:意思没有改变啊,用与不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这个词重复用了三次,表现了小家伙的调皮,让人好喜欢;也有的说,这三个“一会儿”,一个比一个程度深,把小家伙的调皮写得活灵活现了)
生: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神气十足”。去掉这三个“一会儿”,小家伙顶多也就“神气”,谈不上“十足”,可用上这三个“一会儿”,那可真叫“神气十足”!(该生朗读这段,表现了小鸟的“神气十足”)
师: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读,女同学读第一个“一会儿”,男同学读第二个“一会儿”,我读第三个“一会儿”,大家读了以后一定要像小家伙一样神气十足哦!
(师生合作读,读得很精彩。然后师生结合文本继续品味小珍珠鸟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教师不时肯定学生的精彩表现)
师:作者把珍珠鸟的调皮和淘气写得的的确确——(生:神气十足)(引读)因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夜晚——
生:(读)“天色入暮,小家伙才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引读)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生:(读)“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课件打出这段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一人鸟和谐相处的状态,然后配乐朗读)
师:看,这就是小鸟趴在“我”肩头做梦的情景,请给画面题词。
生:和谐。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呵呵,你用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把这句话划下来,读读。(教师板书这句话)
生:我想用一个成语概括——小鸟依人。
师:你和我的题词一样啊。那这“依”就是——(生答:依靠,依赖)。
师:从刚才细致的品味中,感觉到: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生:信赖)。如果说小家伙一点一点的和人亲近,正像同学们说的心里放松了,行为上就——(生:就变得有些放肆了)。
师:嗯?再想想,怎样才能更准确地形容此时的小珍珠鸟,别忘了它是那么可爱?生:这个词用得过了,应该是“放纵”比较合适。(掌声)
师:真正的放松,还有点儿放纵,这是撒娇的表现,呵呵。至此,才可以说是完全的——(生:放心),把那颗“怕”着的,竖着的心彻底平放在心里了,再也不会提心吊胆了。(掌声)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人获得信赖的原因是:(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
生:信赖就给它在屋子里撒欢的自由。
生:信赖就给它趴在人肩头睡觉的幸福。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心,甚至是关怀。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人的温暖。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鸟创造的这信赖的美好境界吗?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
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朗诵中已经明显带着阅读后的体验了)
师:把黑板上这两句再颠倒过来说——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在这则教学片段中,窦桂梅老师紧紧围绕着“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这个问题展开讲述,教师用成功的教学语言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相反,若教师不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也会是死气沉沉的。
(三)教师良好的语言修养可以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示范
“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字一句必然是学生们竞相模仿的典范。学生们对教师的一字、一句、一腔、一调都非常的敏感。语言修养高的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国外的一些教育学家十分重视教师语言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并提出“要使每一堂课成为学生的言语示范课”。我国一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十分关注教师语言修养对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特级教师斯霞曾这样说,教师的语言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要使学生学会普通话,说话口齿清楚,咬字正确,声音响亮,语言完整,简短扼要,用词确切,那么,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这些。她还特别指出:我们绝不可低估教师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如果自己的口头语言生动、活泼、优美,就能给学生以熏陶,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钱梦龙老师在上《捕蛇者说》一课时,关于“蓄势”的讲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古人写文章很讲究“势”,他要说明这个问题,不是直接说这个问题,而是蓄了很多势以后,水到渠成,加以点明。关于蓄势,打个比方,笔者看过一个叫“手劈石碑”的气功表演,当我看到表演者劈的时候,不是一来就劈,而是先有运气、运功的过程。他先围着石碑走两圈,把功集在手掌上,然后瞅准时机,突然爆发了一股力量,把石碑劈断了。(一边说一边做手势)这个劈石碑的动作是关键性的动作,他也在“蓄势”。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
钱梦龙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学生讲解了什么是“蓄势”,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可见,教师较高的语言修养可以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提高教师语言修养是教师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语言修养高的老师不仅可以跟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能与领导、同事及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完成教学任务,也要通过自己的语言与学生沟通情感,交流思想,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善于表达、讲究语言艺术的老师往往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与信任,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更愿意去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因而更容易营造出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提高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相反,不善言辞、不讲究运用语言艺术的老师,很难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师生关系会比较疏远,甚至有时讲话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紧张的关系,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下面这个例子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有位老师给高考落榜的学生补课,他这样说:“我将要给你们讲的,没什么新鲜的,你们早都学过了,都是很有经验的人,不需要我多说。”
这位老师讲话非常不讲究语言的艺术,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他的话反复提醒在座的所有学生——自己是高考落榜生。这样的语言不但会刺痛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反感的情绪。真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教师应该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重整旗鼓,再一次迎难而上。
三、教师语言素养的构成要素
教师语言素养是指教师运用语言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综合素养,它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之一。教师语言素养是一个教师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综合素养既需要教师专业知识的支持,也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支持。教师语言素养具体包括思想素养、知识素养、心理素养和语言素养。
(一)思想素养
思想素养涉及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使命感、荣誉感等内容。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而言,思想素养要求至关重要。教师只有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用口语艺术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传播给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塑造学生的心灵,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思想素养首先应该表现为他对于这个职业的热爱,只有对教师这个职业、对学生这个群体充满感情,才可能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言为心声,很难想象,一个根本不热爱教育工作的人,一个思想境界平庸的人,怎么会讲出激励人心的话语,怎么会指引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不但是知识分子的楷模,还是一位道德家。他待人谦和,严于律己,宽厚博爱,教育和影响一代代人。要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教师要锤炼语言,首先要锤炼自己的思想。要使自己的语言闪光,引人入胜,就要先使自己的思想迸发火花,光亮照人。
(二)知识素养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短绳难汲深井之水,浅水难负载重之舟。这充分说明知识素养是教师语言素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名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口语水平,首先要具备广博、丰富的知识基础。一名教师如果专业基础薄弱,知识贫乏,胸无点墨,即便他再伶牙俐齿,也很难把一个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前后贯通。教师口语作为一种职业口语,是多种知识信息的载体,它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教师知识素养深厚,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拥有丰富知识底蕴的人会让自己的口语表达更加自信且具有一定的魅力。许多语言功底深厚的老师都十分注重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基础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即教师所从事教学的那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重要保障。只有掌握了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才可能在自己的教学领域越走越远,道路越走越宽。二是学科教学法的知识,即教师如何将自己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学科教学法的知识,才能解决教学方法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三是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主要涉及教育教学的原则和原理。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基础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缺一不可。
(三)心理素养
大量事实证明,口语表达的水平高低与说话者心理素质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必然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作基础。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懂得沟通的技巧,是师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条件。一名教师,想要上好自己的课,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除了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首先,教师要有坚定的自信心、稳定的情绪和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及自控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具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从容镇定,处乱不惊,宽容大度。这种个人心理素养的形成对于教师语言素养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下,如果一位老师在临场讲话时,内心过于紧张,面对突发事件时,必然手忙脚乱,词不达意,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相反,临场讲话不紧张,处理突发事件沉着自若,这样的老师才会成为学生的楷模。只有心理素养高的教师才能成功地运用自己的教师语言,创造出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其次,教师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如小学阶段的学生们语言天真、质朴,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而到了初中阶段之后,部分孩子进入了语言表达的“退潮期”,很多学生不愿意开口表达心里的想法。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因材施教,密切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才可能“百战不殆”。
(四)语言素养
语言是师生之间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它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尤为重要。成功的教师语言,是帮助学生顺利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塑造学生灵魂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工具。教师语言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这就给教师的语言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语言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较强的口语基本能力,口语基本能力是教师口语表达的必备条件。口语基本能力包括规范的普通话和口语基本表达技巧。口语的基本表达技巧包括语音技巧、修辞技巧、态势语,等等。二是语言选择能力,即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语境、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育教学目标等因素,恰当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及表达内容。三是语言倾听能力,只会说不会听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善于倾听,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在整个的倾听过程中,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只有学会了倾听,才可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四是语言调控能力,即教师要根据不同教育教学语境及时调控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具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语言调控能力是建立在语言倾听能力基础上的高层次的口语能力。
四、教师口语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一)教师口语训练的内容
教师口语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个阶段,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是一个由基础训练到提高再到逐步深化的过程。普通话是教师职业语言的基础,要进行教师口语的训练首先要完成普通话的训练。《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增强语言意识,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初步掌握运用教师职业语言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并能对中小学生和幼儿的口语进行指导。师范生在校期间应顺利通过国家普通话等级测试,取得上岗所需的普通话等级证书,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准备。在普通话训练中,受自身方言的影响,语音训练成为普通话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异,通过不断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是普通话训练成果的具体应用,是提升教师口语能力的一个必要的阶段。在教师口语训练的整个阶段中,应重视一般口语交际的训练。在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中,要特别注重读与说的训练,通过对学生诵读能力、语言听辨能力、现场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运用普通话进行一般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是教师口语训练的最终阶段,提高师范生正确运用教师语言的能力是教师口语训练的终极目标,它是一般口语训练的专门化和职业化。教师职业口语训练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教学口语训练和教育口语训练。教学口语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口语训练主要包括教学口语表达方式的训练与主要教学环节的口语技能训练。在具体训练当中,要把这两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口语表达方式融入主要教学环节的口语技能训练之中。教育口语是饱含思想性和教育性的话语,主要应用于学校教育情景中,适用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与指导。教育口语训练主要包括表扬、批评、启迪、劝说、激励等方式,以及群体性教育与个体性教育等形式的训练。
(二)教师口语训练方法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熟悉和掌握教师口语训练的相关技巧和规律
对师范生进行教师口语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教书育人的口语技能,因此,教师口语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特别强。所以,在具体训练中,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学好教师口语的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教师口语训练的技巧和规律。如普通话吐字归音的发音技巧,语气、语调及停顿的运用规律,听与说的技巧与规律,教学口语、教育口语表达方式的要求,等等。其次,要在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要点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训练,并通过反复实践训练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
2.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序完成每一阶段的训练任务
在具体训练中,可以按照“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口语训练”三个阶段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师口语相关理论知识和训练内容划分成若干个知识要点,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分散后综合的要求,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学习和训练,以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
3.坚持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原则,加大教师口语训练的频率和强度
提高教师自身语言修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训练,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脚踏实地的训练是无法实现教师语言修养的提高的。学习教师口语,仅仅依靠课堂学习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大训练的频率和力度。课外训练的时间更灵活,训练方式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多读、多说、多听、多练中培养和提高自己教师口语的运用能力。
4.坚持统筹规划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寻找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每个学习者因成长环境、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具体学习和训练中,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训练方法。如:①重点练习突破法,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客观评价,让老师或同学帮助自己找到问题所在,根据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②课堂实录挑刺法,精心选取一个教学点进行备课,然后把自己将要在课堂上说的话,包括打算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话及学生可能的答语,全部写下来,交给有经验的老师,让他们挑挑毛病,指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③教育实习反思法,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的必修课,大家在教育实习中可以把自己授课的情景录成视频,把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时的话进行录音,然后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自己是如何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再看看学生的反应是什么样子。
五、教师口语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任务
(一)教师口语课程的性质
教师口语课程是1993年国家教委根据师范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际需要在原来普通话课程基础上扩充与整编的一门课程。国家教委在1993年5月正式颁布的《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将教师口语学科性质界定为“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其课程性质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口语运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师范类各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
1.教师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学科
教师口语是教师职业必备的一项技能,它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是广大教师在不断锤炼教师口语的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教师口语学科主要研究:教师正确运用普通话语音的规律;教师正确运用口语交际技能的规律;教师正确运用不同口语表达方式的规律;教师正确运用职业口语的规律,等等。
2.教师口语是一门应用语言学科
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指把语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其他学科领域中某些语言应用问题的学科。教师口语课程正是应用语言学相关知识来解决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口语应用问题的学科。教师口语具有多种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口才学,等等。教师口语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建设。
3.教师口语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
想要学好教师口语,一定的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最关键的是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提高教师语言素养的实践中去。简言之,教师口语课,虽然有自身的理论体系,但它不是以讲授理论为主的课,而是一门实训课程。教师口语在训练目标、训练要求、训练方法与训练检测方面,构建了一个以培养教师口语技能为主线的科学体系。
(二)教师口语课程的目标任务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教师口语课程的目标任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明确了汉语规范化的方向,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使汉语沿着健康、纯洁的道路发展。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把推广普通话列入国家根本大法,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实施。近几十年的经验证明:只有把学校教育这一环节抓好,才能保证全社会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得到保证。教师口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语言规范意识,明确教师的历史使命。
2.提高师范生语言修养,培养职业技能过硬的师资
无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提高,教师运用教师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的成败,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关乎一个民族的振兴,关乎整个国民的基本素质。提高师范生语言修养,培养职业技能过硬的师资成为开设教师口语课程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通过教师口语课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普通话的基本发音;掌握一般口语交际的技能,做到善于听辩,表达清晰、流畅、得体,自然大方;掌握教师职业口语运用的技能,做到教学语言准确、生动、规范,教育口语富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总之,通过教师口语的学习与训练,可以提高师范生口语表达水平,使之成长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教师。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一个人的口语表达水平,往往是他的情操、能力、学识、气质、风度的综合体现,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正如孟吉平《关于<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的说明》中强调: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心理品质等在人们的工作实践、社会交往中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其中最直接的一种形式是说话,即出声的口头语言和不出声的以动作、神情表意的态势语。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强化规范语言、文明语言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对内容却又产生反作用,这样,教育对象的素质就会在潜移默化的训练过程中得到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看,通过培养青少年的语言素质,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教师口语的含义?
2.准备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3~5分钟的教学片段,结合教学片段谈谈你对教师口语特点的理解。
3.教师语言素养构成要素包括哪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师语言素养。
4.教师口语课程的性质及目标任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