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诊断不足到滥诊断现象
一、诊断不足现象
抑郁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因国家、区域、年代、调查人员、调查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疾病,仅次于冠心病。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5%,在这些患者中有10%~15%的患者可能最终死于自杀。
据调查,女性有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约为20%,男性有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约为10%。1998年,世界精神卫生调查委员会(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consortium,WMH)对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冲动-控制障碍及药物依赖的年患病率、疾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程度和接受治疗情况等进行了调查,2004年报道了已完成的14个国家的15项调查结果,各国心境障碍的年患病率在0.8%~9.6%之间,其中以美国为最高,尼日利亚最低;我国北京、上海分别为2.5%和1.7%。调查还发现,各类精神疾病都有严重的功能缺损,而且很大比例的患者未得到治疗,在我国至少50%未得到治疗;而抑郁症患者从未就医者高达62.9%。2005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亚洲精神科学高峰会公布了这样一个数据:目前中国内地的抑郁症患者已超过2600万,其中近400万抑郁症患者面临自杀危险。
与高发病率和患病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前往精神卫生科或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实际就诊率不足1/3;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一般内科医生对于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只有15.9%,抑郁症的临床漏诊率高达50%~60%,导致只有约1/4的病人才能接受正规治疗。
二、滥诊断现象
“医生,我最近心情不好,是不是患抑郁症了?”
“我觉得自己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开心不起来,老是想一些以前不好的经历。我怕我得抑郁症了。”
“有时候会有一些一闪而过的‘邪念’——生活真没意思,还不如死掉。但马上又被自己的想法吓住了,不寒而栗。我肯定是得了抑郁症了,那不是完蛋了吗?”
“自从生了孩子之后,觉得幸福感大大降低,每天都为孩子的事情担心着,就怕有什么不好,精神一直紧绷着,心情不好,都影响奶水了,我不会是产后抑郁了吧?”
⋯⋯
这是我们心理卫生科门诊经常遇到的有趣的现象,不少就诊者一进诊室就急切地如此发问。尤其是前段时间,某年轻艺人被报道因抑郁症自杀,近年来关注度本就颇高的抑郁症再一次引发众多的关注。许多人对照着网上的测试表进行自我检测,好多人发现自己存在或轻微或较严重的抑郁症状,出现惶惶不可终日的现象。
曾经有一家公司希望能在医院推广简易的抑郁筛查量表,医务部工作人员为了慎重起见,在自己部门10个人中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有8个人存在轻度的抑郁表现,从而拒绝该量表在医院内部推广。
在精神行业内部,随着神经症概念的淡化,许多医生把抑郁性神经症或神经症性抑郁直接诊断为抑郁症。换句话说,目前抑郁症的诊断存在被过度泛化的倾向。
作者曾遇到一例癔症样人格者被诊断为抑郁症而服用抗抑郁药长达15年。该来访者因为情绪经常受外界的“刺激”出现波动,发作时哭泣、失眠、自我伤害,就诊过不少医院,有诊断为“复发性抑郁”,还有诊断为“双相抑郁”,医生们不断地给她换用抗抑郁药,有时加用心境稳定剂,但疗效不佳。一年前,她的侄子在我们心理卫生科轮转学习,目睹我们许多时候不给来访者套上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诊断名称,而用心理治疗的方法促使其心灵成长,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从而介绍其过来就诊。经过详细了解病史和人格评估,考虑其存在癔症样人格,经过10余次的正念治疗而情绪稳定,并摆脱了抗抑郁药,随访一年,情绪稳定。
如果这是误诊现象还可以理解和原谅,那么现在有些医生连抑郁、焦虑都不分,给病人模糊地下“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就有些过分了。
三、小结
其实,心理量表只用于评估情况,供医生参考的,它并不能用于诊断;而且,有抑郁表现并不等于患有抑郁症。作者以为,客气地说,从诊断不足到滥诊断现象属于矫枉过正;不客气地说,这种现象的背后存在着某种与利益相关的黑手在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