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精神载体
张海迪
1984年的3月,我应邀来北京参加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大会,并当选为基金会理事,那一年我29岁。
在成立大会的会场悬挂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会标,我看到了“残疾人”这三个字,真的感慨万千,因为在此之前,我和许多残疾人兄弟姐妹都被称为“残废人”。我还看到基金会的会徽,那梅花象征着残疾人经历严冬也傲雪绽放的坚强品格,也象征着期待春天到来的希望。这个会徽是在一百多份图案中选定的,它凝聚着人们对残疾人的大爱与支持。
我还见到了很多令我尊敬的人,有老一辈革命家,也有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大家都那么热情地支持残疾人事业,我特别感动。
大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朴方同志,他坐在轮椅上,穿着厚厚的棉衣,脸上丝毫没有痛苦,而是充满激情和自信。当我握住他的手的那一刻,心里盛满了感动。朴方同志以自己的痛苦想到所有中国残疾人的痛苦,他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不顾自己的病痛,与志同道合的战友们一起,为建立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奔走呼吁,倾尽全力。在基金会成立大会上,朴方同志说,这个队伍的成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为残疾人服务为荣,要增强事业心,埋头苦干,通过千千万万件平凡细小的具体工作去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基金会成立大会给了我很多思考,我认识到,过去对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开始改变了。基金会的宗旨是,理解、尊重、关心残疾人,这在当时对于许多身处逆境、承受痛苦的残疾人,如同温暖的春风,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后来很多年,我多次参加基金会的活动,还担任过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副理事长。那时候基金会的职务只是我的社会工作,我从没想到有一天会到中国残联工作。2008年11月,我当选中国残联主席。从作家到残联工作的确是一种挑战,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要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做残疾人工作更要有感情,要懂得残疾人的需求,更要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
近几年,我不断思考基金会的意义,它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基金会怎样为残疾人做更多的事情,这也是中国残联工作的内容。中国8500万残疾人,有70%生活在农村,其中有1230万是贫困残疾人,我们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早一天过上幸福的生活。残疾人事业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怀,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援助,我们一定要做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好基金会,要把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做成最好的,做成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承载着残疾人的梦想,这个基金会的支持的项目改变了很多残疾人的命运,基金会成立之初筹建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三十年间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了残疾之痛,使他们得到了康复,重新回到生活中去。
面对残疾,孩子是最无助的,也是最需要爱与关怀的,所以,我们要为残疾孩子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他们生活得更好。比如,0~6岁的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就为很多孩子带来了希望。我去各地调研,见过很多经过康复的孩子能听见、能说话了。一次,一个八九岁的、植入人工耳蜗的小女孩儿,告别时用清晰的话语对我说,海迪阿姨,祝您健康快乐!我紧紧拥抱着她,流下了眼泪。我想说,孩子,你康复了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啊!
前年,我去甘肃调研之前,向小泉理事长提出,希望给贫困县的残疾孩子带去一份心意和帮助。在那里,我把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五十万元钱交给县委书记,我说,希望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残疾孩子身上,帮助他们学习。县委书记和很多同志都流下了眼泪。
去年,澳大利亚总督昆廷·布莱斯访华时,邀请我去大使馆交谈,我用英文为她介绍了中国残疾人事业,讲到经过康复的聋哑孩子能够在舞台上唱歌的情景,布莱斯总督非常感动。前不久她来信说,与你的交谈是我访问中国的一个亮点。最近,山东青岛市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范围扩大到0~15岁。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我们要把希望送给每一个残疾孩子。
基金会彰显了中国传统的仁爱理想和当代人道主义精神的统一,在道义上和行动上践行了人类社会最崇高的思想理念,即人生而平等,人不因残缺而处于困境,人与人之间最高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是互助共存,现代人类社会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那些尚处于困境中的残疾人,让他们生活美好而有尊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弘扬扶残助弱、推动社会爱的奉献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公认的成绩,这是我最感到欣慰的。
基金会曾经与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共同举办过几届“奋发文明进步奖”的评选,奖励残疾人的文学艺术作品,在颁奖会上,我们看到了残疾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展现的才华。残疾人在生存状况得到改善的同时,他们的精神创造也得到了认可并获得表彰。这个奖项重视了残疾人的发展,展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也让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残疾人的文化创造能力。
一个基金会的存在要靠坚实的财力支撑,更要靠良好的信誉和公信力作保证。近几年,一些基金会遇到了严峻的考验,接受了来自各方的监督和质疑,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残联对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工作非常关注,希望它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旗帜。
做好基金会要有坚定的决心,始终弘扬人道主义思想,树立良好信誉,做好服务品牌。近年来,基金会培育了“集善工程”公益品牌,创办集善嘉年华、信息无障碍行动等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在推动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基金会严格执行《基金会管理条例》,按照民政部制定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和《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坚持公开、透明、高效的工作原则,积极完善规章制度,努力推进各项工作,探索新的公益项目,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提升了公信力和影响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希望基金会以对残疾人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在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上下功夫,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创新公益项目,管理并使用好每一笔基金,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为承载社会公众信赖和广大残疾人殷切厚望、享有广泛声誉的慈善机构,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此文系作者于2014年3月21日,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3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
张海迪,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