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使丁友生和他的三山村卫生站声名鹊起,慕名前来求医问药的乡亲们络绎不绝。成天忙得团团转的丁友生,越来越体会到了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自豪和快乐。然而,每到夜深时分,他的心情却总是难以平静下来。因为在他灵魂深处,依稀存在着某种莫名的缺憾和不安。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位从小饱受伤残之痛贫困之苦的汉子,如今虽然称得上事业有成,且收入不菲,可他并不满足。他清楚地知道,还有不少乡亲至今没有摘掉贫困的帽子,尤其是那些与当年的他有着同样命运的残疾人,多半靠家庭供养,日子过得格外凄苦。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有一段时间,丁友生的脑壳里反复考虑的问题,就是怎么扩展他的事业,如何更好地帮助乡亲们脱贫解困。几经斟酌思谋,他终于将目光瞄准了蒙山脚下那片无人愿意承包而使村里连年亏本的果园。通过调查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果园地处终年云缠雾绕的蒙山脚下,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非常适宜优质果木的繁衍生长;如果栽培有术,管理得当,在这里承包果园开发果业,必然大有可为。
得知丁友生打算承包果园的消息后,他的家人全都坚决反对,不少亲朋好友也劝他别干这份苦差事了。理由是:你现在治病行医,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冒着风险去搞什么果业开发呢?何况你自己又不懂栽培技术,加之身体缺陷,行走不便,眼下开诊所已经够忙够累了的了,还要再去搞果业开发,你受得了吗?
丁友生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他没有因家人的反对、亲友的劝说而打退堂鼓。
于是,在1995年春,他义无反顾地与村委会签订了承包三山村果园场的协议书,并将其命名为残友果园场,其中蕴含着场长丁友生的挚诚愿望:做残疾人和贫困农民乡亲的朋友,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就这样,丁友生带着由他物色的8名残疾人和10个贫困农民,开始了他的艰难的果业开发之路;而这支与众不同的特殊队伍,则成了丁友生实施果业开发战略的第一批功臣和中坚力量。
丁友生每日每夜都是超负荷地工作着。白天,他和员工上山开荒,栽种果苗;晚上,他则回到卫生所,照例为患病的乡亲们治病疗伤。为了尽快掌握培育与管理果园的技术,他还订购了大量有关书刊,见缝插针如饥似渴地研读起来。三个月后,原本就个头不高、身子单薄的丁友生,竟然忽啦啦瘦了十多斤!家人看到他这副模样,心疼不已,劝他千万不可继续这样拼着命干。丁友生却笑笑说:“没事儿,我生来就是一副劳碌命。再说,万事开头难,眼下是忙一点累一点,但往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天道酬勤。经过丁友生及其伙伴们的共同奋斗,在承包果园的头一年,就使场里原有的180亩近乎荒芜的果园得到了精心打理,而且新开垦了120亩荒地,使果园的面积达到300亩。每当凝望着那一棵棵、一行行、一片片新栽的小树苗在眼皮底下渐渐成长,凝望着经过精心打理后的果园那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景象时,丁友生那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常常盈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泪水!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过去了。这当中,伴随着丁友生和他的伙伴们的艰辛与创造,成功与挫折,欢乐与痛苦……
时至公元1999年,残友果园场的果园面积已发展到四百多亩,栽种着黄花梨、新余蜜橘等多种果树。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一年的夏天,果园场本应正常开花结果的150亩黄花梨,居然出现了早期落叶,二次开花的特异现象,最终导致几乎没有结果的严重后果。想想吧,150亩黄花梨的效益几乎为零,如此巨大的损失,对丁友生和残友果园场的打击该有多么沉重!
意想不到的沉重打击,使丁友生忧心如焚,却并未将他击垮。经人介绍,他请来了资深果业专家顾承业,进行现场观察和指导,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造成黄花梨二次没开花的原因是患了梨灰霉病,开花不结果的原因是授粉树配置不当。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下大功夫方可奏效。痛定思痛,丁友生这才深深体会到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何等正确!可不是吗?半路出家搞果业的他,此前虽然有过一些准备,后来也自学过一些果树栽培方面的书籍,但毕竟所知有限,远远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比如:怎样选择树种?怎样规划果园?怎样合理施肥?怎样科学剪枝?怎样有效授粉?怎样防病灭虫?……他常常是一知半解,甚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这次意想不到的重大事故,无疑向他敲响了警钟: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于是,他特地聘请果业专家顾承业、叶前法为果园场技术顾问,经常请他们和市、区农业局的技术员到果园进行现场指导;同时他虚心向当地有实践经验的果农学习求教;他还订阅了《农民日报》、《农村百事通》、《中国南方果树》等十多种报刊杂志和有关科技书籍,一有空暇就字斟句酌地钻研起来。通过补课学习和实践探索,丁友生终于完成了对果业由外行到内行的角色转换。2000年秋冬时节,丁友生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引进了国优品种翠冠梨,实施了翠冠梨与150亩黄花梨高接换种的改良工作。品种的改良,为果园场年增收二十多万元。此外,丁友生还殚精竭虑地探索出一套南方早熟梨稳产高产的生产技术,成功地破解了早熟梨在新余多年产量偏低的难题,为全市的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技术的推行,使新余的早熟梨每年可增收一百六十多万元。丁友生因此而被推举为新余市早熟梨协会会长。
然而,好事偏偏多磨。2001年,残友果园场的面积又有了新的扩展,果树也日渐增粗长大,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此时,为了事业的发展,加之前年因黄花梨全面歉收所造成的损失,使丁友生濒临严重的经费危机。他用光了全部积蓄,甚至连家底子都一并贴上,都不敷所用;恰逢当时国家银根紧缩,无法向银行贷款,致使购买农药的钱都无以为继,导致200亩黄花梨再次发生病害,最终使一半以上的黄花梨腐烂毁坏,经济损失近二十万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和乡亲们辛勤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丁友生的心就像刀割似的,痛楚难言……然而,身处逆境的丁友生这次依然没有被击垮。为了度过难关,他一面四处奔波借款筹资,一面向市农业局赊购农药,凭着他那一惯的真诚、干练和讲究信用,大家纷纷伸出援手,为他“雪中送炭”,残友果园场又一次转危为安了。
丁友生没有辜负大家的关心、信任和期待,在往后的日子里,干得更起劲、更科学、更有效益了。
2002年,果园场获得了空前的丰收,但丁友生并不满足。他要让自己的事业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发展。他带着他的伙伴们,一面扩大产业规模,一面采用先进的无公害技术,不断改良品种。他们在专家指导下所栽种、培育的新余蜜橘,成了众口交誉的名牌水果。
2003年,残友果园场被授于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基地。所产果品被认证为国家无公害水果。从此,残友果园场的销售网络遍及江西十多个市、县和江苏,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地区,而且经常出现客户抢购水果的喜人场面。
2004年,残友果园场水果产量达二十五万公斤,销售收入为壹佰零捌万元,实现利润四十多万元。
为寻求果园场更大规模的发展,2005年,丁友生注册成立了新余市蒙山实业有限公司。至此,公司基地果园面积已达一千三百多亩,其中七百多亩已经进入结果期;与此同时,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带动了二百多家农户从事果业生产,使其增收八十多万元,平均增收两万多元。这一年,基地销售收入达二百三十多万元,创利税八十多万元。
2006年,丁友生在继续发展果业的基础上,又与他人合伙兴建了一个利用煤灰为主要原料,生产建筑用砖的昌盛绿色建材厂,解决了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力三十余人的就业问题。
2007年,公司基地年产水果一千多吨,年纯收二百多万元。
2008年,公司基地新开发荒山2040亩,创建了新余蜜橘科技示范园,总面积已达2740亩。目前,丁友生正带领他的团队,按省级生态科技园的标准,为将该园建设成为一个集科研、试验、科技展示、科普培训、良种推广、种养殖相结合、生产加工储藏,以及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全市第一个新余蜜橘科技园。这一项目建成后,将通过核心区(科技园)→示范区(蒙山果业带)→辐射区(全市果业带)的带动模式,为推动全市新余蜜橘产业化发展,提升新余果业品位,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起到带头示范及帮扶作用。
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由丁友生牵头创办的新余蜜橘科技示范园,将成为赣中大地上一道别具风采的亮丽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