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人孔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潜龙勿用之3——7

3 赴宴被逐

孔子母亲去世的那一年,鲁国的大贵族,当权者季氏在家设宴请鲁国士一级的贵族,前去赴宴的多是一些青年才俊,一时盛况空前。当时士族家庭多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作为进身谋生之途。孔子在“六艺”方面,声名已远高出一般的士族家庭同龄子弟。孔子也很希望能通过这次宴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声望,以振兴孔门,早日恢复家族已失的尊贵地位。孔子虽居母丧,但他还是腰束白色的麻布带子前去赴宴。季氏的家臣阳虎筹办这次宴会,他站在大门口挡住了赴宴的孔子,讥讽他说:“季氏老先生是在宴请鲁国的读书人,他那里敢请像你这样的才俊之士来赴这等宴会呢?”受到羞辱的孔子极其沮丧地转身离开了。

4 娶妻生子

鲁昭公九年,十九岁的孔子娶亓官氏家的女儿为妻,亓官氏一族也是自宋徙鲁,她们家可能与孔家是世交,大概也是没落的贵族。孔子的婚事当是其母或其父在世时所定,孔子只是到了婚配的年龄自去迎娶而已。婚后第二年,孔夫人产下一子,恰巧鲁昭公当天捕鱼娱乐,孔子可能以士的身份参予其役,按例得到赏赐也是可信的;或许当时昭公高兴,特赐孔子未尝不可。总之孔子对此很感念,就将其子命名为孔鲤,字为伯鱼。

5 孔子初仕

当时士族以习儒业为进身谋生之途,贵族家庭也多用儒士来料理家中事务,孔子早孤家贫,他不得不早早出来做事。孔子曾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委吏”,“乘田”,也就是仓库管理员和牧场负责人一类差使,其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白领打工仔。孔子心有大志,但对眼下的鄙事却能尽心尽力地去做,管理仓库料量升斗,会计出纳毫无差池;主管牛羊放牧,能使牛羊茁壮,畜群增大。

6 学于郯子

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郯国的国君访鲁,这位“鹿乳奉母”,以孝闻名的小国之君,学问渊博、道德高尚且治国有方。鲁昭公设盛宴来招待郯子,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命名官职的事。郯子数典述祖侃侃而谈,座中无不敬服。孔子闻知郯子来了鲁国,就前去拜见,向他请教有关礼的一些问题。不久孔子对学生讲:郯子说“天子失官,求之四夷”这话一点不错。现在曲阜孔庙的《圣述图》中,就有一副题为《学于郯子》的插图,韩愈在《劝学》中也有“孔子师郯子”一说,这也是孔子好学之一例。[space]

7 太庙问礼

“惟祀与戎,乃国之大事。”祭祀与战争在古代是国家两项重要的事情,太庙也就成了重要的场所。“子如太庙,每事问”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这可能不是对一时一事的记录。大概是孔子一段时间里在太庙的情况概括。一般认为孔子在二十七岁时,以助祭的身份出入太庙,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录,这个结论还是较为可信的。其时的孔子以精通礼仪而闻名于鲁国,也因此谋得了助祭这样的美差,得以有机会出入太庙这样重要的场合。孔子在太庙中问这问那,有些人(一定是同行)很看不惯,就讥讽他“谁说邹邑那个小子精通礼仪,他每次到太庙都要问这问那。”后世多把这件事看作是孔子好学之一例,其实非也。如果“每事问”表现着孔子的好学,那也就说明孔子于礼不懂之处较多,其出入太庙就没有理由。钱穆先生在《孔子传》中的解释是很有价值的,今从其说: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崩坏,贵族奢僭失礼的情况很严重,鲁国太庙中亦有许多不合礼的“礼”。孔子曾明确子指出鲁君在举行“禘”礼时的失礼,对于三家在祭祀完后,奏着周天子才能用的《雍》向下撤祭器,孔子明斥其非,凡此种种,大概都是以后的事了。当时“邹人之子”初入太庙,年少位卑,虽明知鲁庙中有种种非礼现象,但不便明斥。孔子佯装不懂而发问,其目的使人自省。孔子斥人非事言缓意峻,这也是孔子智慧之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