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智能时代2021:从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瞭望全球智能产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节 从新能源与碳中和,洞悉智能产业未来30年

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真理凌驾于对立的概念之上,例如金钱与信仰、机械与心灵、理性与虔诚。

——赫尔曼·黑塞


智能时代仍是想象中的未来?

不。梦想已经照进现实。

一个全新时代的发端,总是充满诸多看似对立的概念,虚拟与现实,狂热与保守,放任与克制,开放与禁忌,开发与保护。

我们需要发展数字经济,也要防范脱实就虚;我们需要探索自动驾驶,也要考虑交通安全;我们需要破译基因密码,也要担忧伦理危机;我们需要加速能源开发,也要注意环境保护。

而科技,本身就是为解决对立与冲突而生。

加速发展与减少排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表面上充满了进与退、取与舍的矛盾,但本质上却是发展模式与开发方式亟待创新的深层次变革。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绿色发展新启示

整个2020年,全球都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之下,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球确诊病例总数已达81475 053例,其中死亡病例1798 050例。中国新闻网,《世卫组织通报新冠病毒变异情况 全球新冠死亡人数超180万》,2021年1月1日。

并且疫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变异与扩散,进入2021年后仍然没有消退的迹象。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留下持久的印记,带来永久性的变化,也给人类上了重要的一课。

未来,可能还潜伏着更大的生态危机,为了提前赢得主动权,转变发展思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势在必行。

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见证了日益盛行的环保文化如何“绿化”人类语言。

碳中和,也就是净零排放,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其他人工技术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不仅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

能源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和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驱动和必然选择。

早在2009年,中国就推出《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既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利用,也对煤化工等传统能源体系进行变革,规划期限2009年至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超过3万亿元。人民网,《〈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择日出台》, 2009年5月21日。

2020线上智博会“智能化应用与高品质生活高峰论坛”现场

High-end Forum on Intelligent Application and High Quality Life at the 2020 SCE Online

从新能源到碳中和,不仅是绿色发展的理念升级,更是为智能产业未来30年的发展指明方向。

在2020线上智博会上,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发言表示,发展智能技术有助于打造一个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善用智能技术,有助于消除饥饿和贫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教育机会,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建设智慧城市和可持续基础设施,以及优化公共服务。智能技术将持续赋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杨野,上游新闻,《智博智见|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让智能技术助力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2020年9月15日。

目前,中国正大力推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减少碳排放、提升碳排放绩效,同时碳排放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推动作用。

中国新能源产业新一轮投资开启,被列入多地“十四五”规划。业内预计未来10年要新增12亿千瓦以上的太阳能和风电,将带来12万亿元的巨大市场。祝嫣然,第一财经,《新能源产业新一轮投资将达12万亿,消纳问题仍是关键》,2021年1月24日。


“新能源+智能化”时代开启

人们时常喟叹,时代抛弃我们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打。其实不然,毕竟天明之时,打更人从不缺席,敲响的梆子声,正是新时代来临的脚步声。

从新能源到碳中和,其间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

目前,全球能源革命已进入倍数阶段,“新能源+智能化”时代开启,全球的科技企业都在思考两个问题,企业自身如何实现100%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如何利用自身前沿技术驱动全社会加速碳中和?

在过去的10年,谷歌、苹果等多家国际科技企业引领100%可再生能源的潮流,已经树立了多个成功典范。

在2020线上智博会上,有众多新时代的“打更人”,以及全球众多关于绿色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他们把新时代的讯息,传达给每一个人。

2021年,中国正式进入风电、光伏“平价上网”时代,平价的绿电让互联网企业采用100%可再生能源成为可能。目前,阿里巴巴、秦淮数据、万国数据、百度的部分数据中心都已实现了较大规模的市场化绿电交易。

节约能源,从数据中心做起。腾讯滨海大厦和数据中心,通过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来降低碳排放,研发的T-Block节能技术已经迭代到4.0 版本。

以滨海大厦为例,8000平方米的广场上铺装的生态陶瓷透水砖可以大量吸存和净化雨水,用来浇灌大楼里的花草;南北塔楼屋顶上的陶粒层可以达到净化雨水和减缓雨水流速、削减洪峰的效果;办公区采用的智能照明系统,每年可节电约132.61万千瓦时。

而腾讯天津数据中心,根据余热回收原理,正在研究节能应用的方案。按照这套方案,如果回收天津数据中心冬季全部的余热,将其用于采暖,覆盖的面积可达到46 万平方米,可满足5100 多户居民的家庭用热需求。减排二氧化碳量达5.24万吨,碳排放当量约为种植286.4 万棵树。

中国海装在智博会上展示的“智慧风电远程运维管理”系统

Remote Wind Turbine Control and Maintenance Platform of CSSC displayed at the 2020 SCE Online

一座宜人的建筑物,不但要安全坚固,要舒适便捷且绿色节能,更要有一定的抗灾害能力。

2020线上智博会上,英国企业奥雅纳通过对建筑物数据化和信息化模型进行整合,规划出更宜居更智能的城市,通过BIM技术,协同采用3D模型,避免材料浪费并提高设计和施工质量。奥雅纳采用BIM技术设计建造了包括北京奥运场馆、广州塔、重庆来福士广场等多座智慧楼宇。另外,奥雅纳为北京首钢南区3.5平方千米的土地实施“海绵城市”策略,使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成为中国首个C40正气候发展项目,在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方面具有更好承载力。

当下,消费互联网的热浪在全球持续涌动,能源行业的产业互联网画卷也正在徐徐展开。和其他行业一样,能源行业正在从单边化走向市场化,从原始走向数字化。在能源行业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科技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赋能能源行业,助力碳中和。

其中,腾讯云推出智慧能源领域四大新品,拉开了科技企业驱动社会碳中和的序幕,包括综能工场、能源认知大脑、企业电像、智慧加油站,为能源行业打造多样化解决方案,助力能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另外,百度、阿里巴巴、华为等头部公司亦推出了多款能源互联网相关产品。


智能产业的绿色未来

世间所有的事都一样,想要长久,就不能只执着于眼前的朝朝暮暮。没有任何一种关于人类未来的美好想象,可以建立在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之上。

202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

Forum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2020

这些年,全球都在推进智能产业的纵深发展,把科幻作品中的畅想变成可以触摸的现实,而未来30年,智能产业将会去往何处?

2020线上智博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直言,产业智能化的未来,将会消灭交通拥堵,提高生产、工作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智能的便民服务,建立更加文明、安全的智能社会。

而“智能”就是绿色发展的关键底色,智能家居、智能工厂、智能汽车、智能城市等,智能化的一切畅想,都是为了使整个世界更加绿色与高效。

未来30年,随着智能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先进、产业协同更深入、数据资源更丰富,人工智能将在能源、天气、环境、水资源等众多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重庆智慧气象系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重庆防灾减灾

Taking fully advantages of AI, Chongqing Smart Meteorological System contributes to lo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在能源方面,智能技术不但将驱动能源产业数字化,还会在新能源的研发和应用上,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催生出更加环保的能源。

在气象方面,2018年,重庆市气象局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开发的“天枢”“天资”“知天”“御天”四大系统就已亮相首届智博会,而随着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套系统也在不断升级,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在水资源方面,中国首个全数据融合水务平台已进入建设快车道。2020年4月,阿里云与重庆水务集团宣布,合作建设重庆智慧水务,实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水务行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处理效率、节省水资源,让水务体系变得更科学、更智慧、更绿色。

未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产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将成为热门,在应对地球重大挑战上的潜力也将被进一步激发。

“无绿色,不发展”,将成为新时代全新的标准。而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则离不开智能产业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