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架构模型3——框架图
框架图:用以对研究结果进行规划,确定范围、分区以及分区间的边界。
发明者:不明,本书作者按标准化方式进行了定义。
4.10.1 概念与解读
1.模型概念
框架图主要是用来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局部的规划,它可以给出对象的范围、对象内部的分区、分区的边界以及分区之间的关系。框架图的表达不拘泥于细节,是粗粒度的表达方式。框架图通常被用来作架构图中的顶层规划、架构总图。
2.模型解读
以企业的业务功能规划为例说明框架图的表达方式,见图4-34。
图4-34 业务功能规划的框架图
(1)范围:框架图由3个区域构成,给出了全部的业务范围(由区域①、②、③组成)。
(2)区域:每个区域有主要的任务目标(①=主营业务,②=辅营业务,③=支持业务)。
(3)模块:每个区域内有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的任务不同,以“主营业务”区域为例,其内部又划分为四个领域:①-1=销售,①-2=生产,①-3=采购,①-4=物流。
(4)边界:每个区域、模块的背景框给出了领域的边界。
(5)位置:由上下、中间与边缘的位置关系,可以看出主营、辅营与支持区域之间的关系。
● 主营区:是三个区域的中心位置(左上角为上)。
● 辅营区:是主营区的基础(②在①的下面)。
● 支持区:是对①、②的支持工作(③在①和②的侧面)。
(6)粒度:主营业务、辅营业务和支持业务,这三个区的粒度是相同的。
如同分层图一样,框架图也不用“关联线”,而是用相对的“位置”“背景框”来表达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这里,“区域”就相当于“系统”“子系统”“模块”等。
4.10.2 画法与场景
1.模型画法
首先要确认分析成果用“框架图”表现是最适用的。
1)图的核心位置的概念
绘制一幅架构图与设计软件的界面是一样的,除去图的正中心以外,通常以图4-35的左上角为“上”,因此在构图时,除去特意要放图的中心位置外,一般会将最为重要的内容放到左上角的位置。框架图是二维的,所以平面的布局非常重要。
图4-35 图的核心位置示意
图4-36是几种不同形式的二维框架图的表现方式(★作为布局的中心位置)。
框架图,是将分析的要素进行规划、进一步分类的主要手段,由于是平面布局,所以框架图具有最为容易观察、推敲、调整的特点。
图4-36 不同形态图形的核心位置
“分区”是框架图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步骤,用绘画的术语表达就是“布局”,要确定:
(1)不同功能的区域、边界;
(2)不同功能区的位置、相互作用关系;
(3)每个区域具有的独立功能。
2)分区的原则
(1)区的划分要遵循“一个区,一个目标”的原则。
(2)同一区域内的功能要“高内聚”,区内各个功能都为完成同一个目标而存在。同时该区域内包括的成分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3)不同区域间要做得“低耦合”,当框架图的各个部分在外部的需求发生变化时,可以容易地进行调整、删除或是增加。
(4)同一区域内各个要素的粒度要一致,如都是子系统或都是模块。
2.适用场景
适用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局部的规划。虽然软件系统不是按照框架图的形式进行开发的,但是设计图中没有框架图作为总体规划,感觉就像在看一本没有目录的书一样,找不到路线。所以,设计图中除去用拓扑图、分层图进行粗粒度的规划外,进行正式设计的第一幅图一定要使用框架图(可能不止一幅图),如图4-37所示,这是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规划图。可以看出图中使用了若干个背景框,每个背景框都是一个分区设计。
图4-37 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