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孔子圣贤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0章 传承王道著《春秋》

孔子晚年经常评价历史人物,并从中总结做人做事的道理,他说:不使自己的志气受到屈降,不使自己的身体受到玷辱,只有伯夷、叔齐两人了吧;虞仲、夷逸两个人,隐居在野,不言世务,行事合乎清高纯洁,自废免祸也权衡得宜;柳下惠、少连两个人,志气降屈了,身子也玷辱了。

孔子说的柳下惠,是鲁国名人,姓展名获,字季禽,因受封于柳下邑,谥号为惠,被后人称为柳下惠。他是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生于公元前720年,卒于公元前621年,活了100岁。其活动年代在鲁国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朝之间。

柳下惠生性耿直,直道事人,不事逢迎,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处于“降志辱身“的逸民地位,但他表现出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虽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孔子称柳下惠为“逸民“,以其德行尊为贤人。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人知。传说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附近的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好有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在狭小的庙里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照顾,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暴雨如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纹丝不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雨过天晴,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

孔子评论完古人,又自我鉴定说:“我跟他们的做法不一样。我不偏执一端,一切依情理行事,所以没有绝对的可以,也没有绝对的不可以。”儒家秉持积极入世主动作为的态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中庸和顺”。

晚年的孔子,更多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他说:“君子最遗憾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声名。我的救世理想已经无法达成了,我要用什么来贡献社会留名后世呢?”于是根据鲁国的史记编写《春秋》一书。

在返回鲁国的三年里,孔子除教授弟子外,就是忙于修《春秋》,删《诗》、《书》,定礼乐。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十二位国君。其文辞精简而旨意深广,内容以鲁国为中心,记述东周以来诸侯要事,参酌了殷朝的旧制,上承夏、商、周三代的宗法传统。

作史,历史观是最重要的,孔子最重视的就是这个问题。

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因此便以史为剑,借助史书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目的就在于达成并推行王道。

《春秋》是尊封周王为正统的,所以象吴国、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的,书中就依据当初周王册封时的等级,降称他们为“子”爵。对于晋文公在鲁僖公二十八年召集践土会盟,周襄王应召前往一事,孔子认为这事不合法统,就写成周天子巡狩到了河阳。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耗尽精力作春秋之史,是因为内乱与外患的困扰。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种邪说暴行屡屡出现,儒家提倡入仕,然而在官场中充满黑暗权斗,这些权斗就像一把利刃悬在保持正气的士大夫头上。一些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适应变化,也成为心狠手辣之人,扰乱朝政,无恶不作。孔子写这本编年史,将这些事全部记录下来。

通过《春秋》之史以正名分,给诸侯、大夫以严正的褒贬,从心理上来钳制他们,以安定天下的秩序,恢复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同时达到“尊王攘夷”的目的。这就是孔子修鲁史春秋之深远用意。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孔子作春秋史签,绝对不记载空洞的言论,主张见诸行事,通过具体史实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有所戒惧。

圣人借助史书留下贬抑责备的大义,后代遇有英明的君王加以倡导推广,使义法得以通行天下,那么窃位盗名为非作歹的人,就会有所警惕惧怕了。头顶三尺有神明,身后百世有史书,都会给欲做坏事之人以惊醒。

孔子过去从政时,文辞上如果有需要与人共同商量斟酌的,他是不肯擅作决断的。到他写《春秋》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他认为该记录的就振笔直录,认为该删削的就断然删削,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学的弟子,一句话都参酌不上。

作为一个史官,最难得的是秉公直书,绝不偏袒。而《春秋》就是史书之中的灯塔,它指引着所有的史官秉公直言,即使是皇帝做错了事,也要如实地记录下来,这就是这本史册的巨大意义。

《春秋》记载繁琐的历史事件,而又使用最简洁的语言,所以其微言大义使后世尊崇备至。孔子借助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孔子倾尽身力把《春秋》雕琢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后世的《史记》、《资治通鉴》大多借鉴了春秋笔法,取历史事件修订以成,并在史实阐述过程中明其是非,辨其邪正,别其善恶,寓其褒贬。

从此以后,“春秋”一名,为孔子所著以鲁国事件为主的东周前期历史所专指。《春秋》这部史书,因此影响到先秦历史的断代,后人依据这部史书所记载的历史时期,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孔子71岁时,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因此其记载的历史,截止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园前481年。历史证明了孔子预料的准确,此后没几年,奴隶社会终结,封建社会正式开始。

孟子极力推崇孔子之春秋大义,他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夫子最得意的,就是这部著作。弟子们接受了它之后,孔子说:“后世的人知道我是在圣王之道的,只有靠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以布衣借褒贬来行王者赏罚的,也是因为这部《春秋》了。”

这是历史上第一本私人著作的书,因有了这一本书,才有了后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就是从这一本书开始,中国人开始发行属于自己的私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