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孔子圣贤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研习周礼挽乱世

孔丘少年时居住的地方接近宗庙,经常举办祭祀庆典礼仪活动,他耳濡目染这些庄严肃穆,很具感染力的礼仪活动,深深感受到礼仪的力量,因而沉浸在“学礼”、“演礼”中,乐此不彼。

母亲颜征在一开始反对孔丘参加穷人家丧事的仪式活动,后来看到孔丘执迷“演礼”,孩子的积极性不可打击,孩子的兴趣更是难能可贵。于是就因势利导,支持孔丘学习礼仪,将来成为参与国事的有用人才。为了使孔丘学到最高层次的礼仪,她还托了父亲的老关系,请人带孔丘去鲁国太师处学礼。

这就是孔母的眼光,孔母的高度!世界上每一位伟人的成功,都有母亲的影子。

孔丘自幼受到母亲严格管教,加上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因而“十有五而志于学”。经过深思熟虑,孔丘最终选择了学“儒”,即学习礼仪的职业。

孔丘从幼时演礼玩乐,到把学礼、复礼作为一生的追求,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单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

在稍微长大后,孔丘系统地学习了周朝从强盛到衰微,一直到礼崩乐坏,诸侯攻战杀伐的历史,认识到“克己复礼”才是终止混乱,重现一统盛世,人民安居乐业的唯一选择!

伴随着周礼的形成和推行,西周发展并强盛起来,伴随着周礼被破坏,东周衰败又四分五裂。从中看到周礼在历史上发挥的伟大而奇迹般的作用。

周朝初年,天下统一,国力逐渐强大。周武王死后,因周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周公在新都洛邑建成之后,召集各封国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制定发布各种典章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周朝之前,商朝在王位传承上因传弟和传子并存,导致了“九世之乱“,国无宁日。传子和传弟既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又有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权衰落。周公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通过制礼作乐规范统治秩序。

周公制定了一套被称为“周礼”的典章制度,把前朝殷礼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规定不同身份的人应该遵行的礼仪,成为宗法制度的依据和标准。周礼包含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等,使政治上有君臣上下之分,有等级之别;在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别;在经济上分公田、私田,使民不失耕。这样社会便井然有序,纷争大大减少。

先哲周公认识到统治阶层的权力争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于是通过周礼明确了天子与诸侯之间尊卑上下的等级,一丝不苟精心安排诸侯朝觐天子的礼仪,使各安其位以维护统治秩序,有效解决了困扰中国几千年,包括周朝之前和之后的王位争夺问题。

周礼是—种超越原始巫术文化的文明。在这—文明的建立中,周王朝的两位杰出统治者文王、周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文王拘而演《周易》”,体现了文王的哲人气质。周文王姬昌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士,深得人民的拥戴。引起商纣王的猜忌和不满,将姬昌囚禁于羑里城。姬昌被囚禁7年,他在狱中研究改造伏羲的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并系以爻辞,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周公则直接主持了礼乐的制定。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主张以哲学家执政,这在古希腊纯属理想,而在中国的周代,则已成了事实。文王周公之政,足可称为“以哲学家率制天下”。

周公以哲学家的思想,在制定周朝制度时不是简单地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而是融入礼乐之中,使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乐于接受,引导社会各阶层通过生活习俗和娱乐活动而知礼,维护社会安定,宣扬道德理想。他按用乐类型、乐器拥有数量和乐舞承载人数多寡,分出尊卑贵贱,先后制作了歌颂武王武功的武舞《象》,表现周公、召公分职而治的文舞《酌》舞。

礼以生活行为的方式解决了宗法继承问题,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视为非礼、僭越。“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最大限度巩固了国人内部团结,就如今天的“和谐社会”思想。

周礼所厘定的社会治理秩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秩序,使周朝保持了250年发展,国力达到很高的水平。

少年孔丘在学礼的过程中,通过对夏、商、周历史的学习和比较,认识到周礼的先进性,特别称颂文王、周公的政绩,赞赏由他们大力推进的整个社会文明。他说周礼反映了周人的宗教信仰,天帝授命天子,天子代天牧民,行赏赐,主国政,用兵务农。从天子、诸候、大夫、黎民,各从其类。孔丘认识到,西周初期确立的经世治国制度及相关的人文文化,最接近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是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孔丘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周礼的价值。他将周与夏、殷两代作了对照分析,他说:“夏人愚野不文,还未完全脱离原始状态。殷人尊神,率民以示神,先鬼而后礼,这是其愚昧之处。而周人的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则是对夏殷文明的全面超越。”《周礼》《礼仪》《礼记》等典籍,大至国土区划、官吏职掌、乡遂授田、城郭道路之制、市肆关门之政、庠序之教,小至冠、婚、丧、祭、歌舞乐律乃至衣服饮食、坐立行走,都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

周礼以身份认定人的阶层、资源分配、权利和责任,以身份贯带德行的等级制管治方式,使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接受自己的身份,按自己身份做人做事,在这个过程中,仁爱、忠信、孝义,就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因为权利与责任是稳定的明确的,没有空子可钻,国家和百姓都会长治久安。

孔丘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看法与时人不同。春秋时大部分诸侯、贵族包括百姓,认为周朝已经腐朽不可救药,以反对、戏弄周王室为荣为乐。孔丘却认为,东周以来的王室衰微与社会混乱,不是这套制度不行,而是逐渐背离了这套制度。

让我们站在孔丘的年代,看看东周以来社会发展如何背离周礼的约束而走上衰落,想想孔丘为何对日益深重的社会危机忧虑纠结,从而决心改变社会状况。

东周之初,王室被迫东迁,势力不断衰落,管辖之地大大缩小。西周强盛时,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平王东迁后,西土为秦国所有,王室管辖的土地还有方约600里。后来,由于诸侯的侵吞、戎族的占据,到周赧王投降秦国时,所剩之地仅方约百里,人口仅三万。

因为周王室人口和土地减少,财力、物力、兵源大减,西周强盛时,王室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没有了军队,说话没人听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周朝衰落的直接原因,是统治者内部的失序,也就是不遵周礼,越来越拿周礼不当回事了。

先说周幽王峰火戏诸侯。话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有沉鱼落雁之美,但是从来没有开口笑过。周幽王为博取美人一笑,发出皇榜说谁能让他的爱妃笑,就赏千金。有人想出点燃峰火戏耍诸侯的办法。周幽王便命令手下点燃烽火。诸侯以为有战事纷纷赶来救援,却发现只是大王为博爱妃一笑!褒姒笑了,诸侯们愤怒而归。没过多久,西戎军队真的前来进犯,周幽王急忙点起烽火求援,可是竟没一位诸侯前来帮忙。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都城镐京被洗劫一空,褒姒也被掠走。

再说周平王弑父杀弟,周郑交质。周平王为得到王位,依靠其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发动叛乱,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周幽王和弟弟伯服太子。周平王将黄河西岸的地方给了晋,换来晋国的支持;将岐山和关中地区赐封给秦人,让秦国成为最大赢家;为了求得郑国的信任,竟派遣自己的儿子到郑国做了人质,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周郑交质”。这种种违背周礼的行径,王室威望急剧下降。

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周天子名存实亡,但是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

先是秦国据有了周朝西部领土,又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成为西方强国。接着晋国、齐国、鲁国、楚国、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而强大起来,展开了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放眼社会,弱肉强食,民不聊生。

孔丘通过对历史的学习,看到了西周末年以来社会动荡的根源。由于天子不再能号令天下,君臣父子的宗法秩序遭破坏,诸侯国扩张势力,相互争夺;大夫僭越专权,子弒父,弟弒兄的事层出不穷。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面对东周时期的社会动乱,礼崩乐坏,孔丘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他认为国民上至国君下至百姓,如果做到敬天,乐命,仁厚,守礼,知法,尽心,社会就会实现世界昌明,人心乐善,五谷丰登,万物有序。这是成年孔丘毕生认定的,并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