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半生知己卫灵公
公元前493年夏天,卫灵公死了,卫人立了灵公的孙子辄继位,他就是卫出公。
孔子与卫灵公相识时间长,来往故事多,卫灵公虽然一直没有重用孔子,但对孔子总体上比较信任,象客人一般对待孔子,给予优厚的待遇。卫国就象孔子自己的家,来去自由,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五进五出卫国。
孔子初到卫国,卫灵公给与孔子在鲁国居于最高位时的俸禄,请其参与政事。因为卫国君臣对于孔子还不太了解,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卫灵公派兵监视孔子,孔子怕无端获罪,在居住了十个月后离开了卫国。
公元前496年,孔子离卫出游遇险,受困于匡城,脱离险境后,经蒲地返回卫国。孔子会见了卫灵公夫人南子,大概这次沟通比较深入,南子与卫灵公此后不再怀疑孔子来卫国的目的,对孔子来去卫国听之任之。但是孔子对卫灵公沉湎于女色感到厌恶,愤然离开了卫国。
孔子想去投奔赵简子,到黄河边听到晋大夫窦鸣犊,舜华被赵简子所杀,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询问孔子关于打仗列阵的事,孔子推说自己不懂。第二天卫灵公与孔子谈话时,抬头看雁群飞翔,没再搭理孔子,孔子又一次离开卫国。
公元前493年,孔子离开陈国返回卫国,路过蒲地时被扣留,与蒲地人盟约不去卫国,蒲人放了孔子一行。孔子转头又回到卫国。这次卫灵公率众出城相迎,孔子建议卫灵公讨伐蒲地,卫灵公虽然同意但没有立即出兵,孔子不久又离开卫国。
最后一次,楚国想任用孔子,陈蔡两国大夫怕孔子得势,把孔子一行困在陈蔡边界七天,楚国派军队才将孔子等人救出,孔子又返回卫国。这时卫灵公已死,其孙卫出公执掌卫国,卫君辄想让孔子执掌政务,最终不了了之。
孔子对卫灵公评价很高。在回鲁国居住期间,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当今诸侯中,谁是贤君?”
孔子回答:“卫灵公算是贤君吧。”
鲁哀公提出疑问:传闻卫灵公宫闱混乱,如何称得上贤君呢?
孔子道:“卫灵公能够任用贤人,知人善任,所以卫国治理地还算不错。”孔子看人还是很客观的。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的时间最长。包括会见南子,为的是她能够影响到卫灵公。卫灵公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他不太相信靠礼义仁德能够治理好国家,他所信奉的是“争于气力”,所以在他的最后时段,还执意“问阵”于孔子。
对于卫灵公问阵,孔子回答说:“关于祭祀典礼的事,我倒听说过,至于军队战阵的事,却是不曾学过。”
温良恭让的孔子,回答客气含蓄。其实孔子博学多才,文武兼备,在武力与军事方面也有成就。夹谷之会上武备在前,理争在后,迫使齐国归还侵占的土地。鲁哀公十一年,齐鲁之战,弟子冉求率军打败了齐军。季孙氏问冉求何以熟知军事,冉求说学之于孔子。
孔子对于卫灵公问阵的回答,不过是委婉地告诉卫灵公,关于军事,不是他的主张。而礼与仁他不仅专业在行,而且是他的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不在排兵布阵。
到了卫灵公问阵的时候,卫灵公与孔子双方都知道对方的脾气性格了。道虽不同,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却已根深蒂固。
卫灵公出生于前541年,比孔子正好小了十岁,他八岁即国君之位。前522年,卫国发生齐豹等四大夫之乱,灵公年方二十。四大夫之乱,是灵公在位四十二年中遇到的最严峻考验。
卫灵公的胞兄公孟縶[zhí]侮慢得罪了大臣,灵公在意兄弟情分而对公孟縶没有严格约束,导致四大夫之乱。早前公孟縶与卫灵公争夺王位失败,并没有对灵公怀恨在心,在危急关头还死心塌地追随他,直到被叛军残杀。
公子荆也起了关键作用,他是卫献公之子,灵公的叔父,被称有君子之德。大乱中,公子荆亲自为灵公骖乘,为掩护灵公,自己身受箭伤。危急关头,灵公也确实值得依附。一位大臣为了尽快逃离,要求乘坐灵公的车子,灵公不怕拖累,毅然让他上车。虽经四大夫之乱,卫灵公没有失去朝臣之心。
大乱发生后,卫灵公不肯逃出国境,冒险留在国内,给国人以剿平内乱的信心,更看出卫灵公远见。事情的发展证明了他决策的正确。齐国公孙青受命于齐侯,前来支持卫灵公,晚上亲自举着火把,敲着铜铃为灵公警卫。当北宫喜灭掉齐豹之后,灵公及时抓住机会,与北宫氏家族化解矛盾,使大乱很快平息。灵公有区别地处理叛臣,对不可挽救的不加赦免,褚师圃、公子朝等人只好逃出卫国。在乱后不吝封赏,收揽人心;告宁于齐,巩固了与齐国的关系。这位年方二十岁的国君显示出了应变能力和把握大局的能力。
前502年,晋国胁迫卫国在鄟地举行会盟,赵简子指使涉陀、成何进行挑衅,卫灵公强硬回击,中止会盟。回国后,君臣国人取得共识,决定叛晋,拒绝了晋国要求重新订立盟约的请求,卫国、晋国进入了全面对立。
赵简子派军包围卫国,晋国将领邯郸午、涉陀狂妄之极,但晋国并没有讨到多大便宜。晋国执政者认识到了晋、卫对立没有什么好处,检讨引起卫国叛晋的原因,把责任推给涉陀、成何,涉陀被杀,成何外逃,企图以此来缓和已经破裂的晋、卫同盟关系。但灵公坚决拒绝晋国媾和的请求。
鲁定公十三年,齐景公、卫灵公联兵攻打晋国河内,齐景公坚持要和灵公共乘一辆战车,并且代替御者亲自驾车,表示了对灵公极大的尊重。齐景公在位58年,卫灵公在位42年,两位国君守望相顾,以义利相交。从齐景公对灵公的态度看,灵公是一位值得尊重、大有作为的国君。
在康伯懋、卫武公之后,灵公称得上又一位善统兵的卫国国君。前497年,灵公会齐侯起兵伐晋,晋执政赵孟杀掉了另一个引发两国联盟破裂的人—邯郸午,但灵公对此仍然不买账。从灵公与晋国激烈的对抗看,他是一位个性鲜明、敢作敢为之人。
齐侯攻打晋国的夷仪,晋国出动千辆战车到中牟救夷仪。齐侯屯兵五氏,灵公率军前去助战。晋军兵力是卫国的两倍,出动兵车上千辆,有胆略、讲信义的灵公,表现出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可矣,卫车当其半,寡人当其半,敌矣”,何其豪壮!
晋军中卫国的叛臣褚师圃,劝中牟人不要轻易招惹灵公,认为灵公是不可战胜的,灵公率领卫军顺利通过中牟,齐卫联军取得夷仪之战的胜利。在退兵时,由于灵公亲自统帅卫军,晋军不敢追击。齐军“克城而骄”,被晋军追击,齐军被击败,损失战车五百乘。战后,齐国为谢灵公驰援之德,主动将西部边界上的禚、媚、杏三城割让给卫国,而且通过正式文书予以确认。三地共有一万二千五百户,无论土地面积还是人口,都是相当可观的,这在卫国八百余年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卫灵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郢,是一位守礼又谦退的贤公子。公子郢为灵公驾车出行时,当听到灵公要立自己为储君时,以礼拒绝。灵公辞世后,灵公夫人南子以君命,再次提出立公子郢为国君,他再次明确拒绝,并力主立废太子蒯聩之子公子辄为国君。这位守礼、谦抑、知进退的贤公子,对后代影响深远。
由此见之,灵公诸子之中并不是没有人可以做储君,进而继承大位,只是灵公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对付外部环境上,忽视了王位继承问题,致使他一旦辞世,国家马上陷入混乱之中。
鲁哀公对孔子评价卫灵公是一位贤君而提出质疑,理由是其没有严谨治家。
孔子解释道:“臣语其朝廷行事,不论其私家之际也。”
孔子在赞扬灵公用人治国的同时,对灵公没有很好地齐家,承认并为其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国君,四者相辅以成。灵公的缺陷,是没有很好地齐家,特别是没有很好地教育太子,不但使蒯聩酿出弑母逐子的人伦惨变,也使卫国的王位得不到合适的继承人,灵公一旦辞世,国家陷入频繁更换国君的混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