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媒体融合”研究的期刊文献
本节将对21世纪以来前十数年有关媒体融合的文献进行梳理,从而了解媒体融合在中国的出现、发展情况及其研究进展和焦点。
一 “媒体融合”文献概览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题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的关键词或含“媒体融合”“媒介融合”“全媒体”“融合媒体”“融合媒介”,模糊检索),本研究获取了2008年—2018年11年的相关文献数据后统计出相关文献的情况[25]。
图1.1 2008—2018年有关“媒体融合”的相关文献数量
从图1.1可以看出,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在2008年已经受到了学界一定的关注(157篇[26]),并呈现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到了2014年“媒体融合”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当年发表的文献量较上一年696篇增加了90%(1326篇)。如绪论所回顾的,由于2014年起国家开始部署媒体融合战略,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2015年的研究达到一个高点,比上一年又增加了85%,达到2446篇。
另一个相关研究话题是“媒体转型”(“高级检索”题名,所用的关键词或含“媒体转型”“媒介转型”“报纸转型”“报业转型”“广播电视转型”等),尽管其关注的热度并未如“媒介融合”那么高,但也是常被传媒业界提及的重要话题之一,有时则与媒体融合相交叉。其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态势如图1.2所示。
图1.2 2008—2018年有关“媒体转型”的文献数量
从图1.2中可以看出,对“媒体转型”关注的文献数量的变化情况,2008年以来相关研究文献在数量上呈现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实际上在“媒体融合”战略实施之后,“媒体转型”即已成为“媒体融合”的一个子命题,是对融合路径、机制、方法的探讨。从文献数量看,对“媒体转型”的研究,大致更多集中于广播电视媒体的转型领域。这也回应了中国媒体在近十年来的探索实践。
二 “媒体融合”研究主体分析
有关媒介融合与媒体转型的问题,是新闻传播业发展中的急迫课题,因此学界与业界都对此十分关注。从具体研究主体的机构属性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新闻传播学界、传媒业界和第三方研究机构这三大类。本书在前期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14AZD038)报告中[27],选取了研究媒体融合的前15家机构,对2001—2016年有关“媒体融合”主题进行研究的主体进行了统计分析(见图1.3)。[28]
图1.3 2001—2016年对“媒体融合”主题进行研究的主体
统计发现:在媒体融合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有近85%来自新闻传播学界,约有14%来自新闻业界,而第三方研究机构的文献数量只占1%。2001—2016年对“媒介融合”主题进行的研究,学界所关注的程度和研究的相关成果远远高于业界和第三方研究机构。那么,哪些大学在“媒体融合”领域贡献的文献数量较多呢?国内新闻传播院系中有11家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见图1.4)。
图1.4 2001—2016年国内11家新闻传播院系较多研究“媒体融合”
三 “媒体融合”文献刊载期刊分析
学术研究的成果,一般会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相应的期刊上。那么,哪些期刊发表了与“媒介融合”相关的研究成果呢?我们前期课题报告对媒介融合主题论文发文量排名前11位的期刊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29]
图1.5 2001—2016年“媒体融合”主题论文发文量排名前11位的期刊统计
除了图中所列出的11本期刊外,紧随其后的还有《传媒观察》《现代视听》《国际新闻界》《电视研究》等期刊发表的文献也较多关注了“媒体融合”领域的研究。
在参与统计的2001—2016年所有文献中,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的有3639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的2265篇、科学引文索引(SCI)的1篇、工程索引(EI)的4篇。有关“媒体融合”的论文共有5489篇,其中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上的文献总量最多,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论文约占总数的1/5(两类刊物有交叉)。
图1.6 2001—2016年关于“媒体融合”主题论文发表期刊种类统计
从图1.6可以看出,在发表有关“媒介融合”研究的论文数量上,北大核心期刊所占比例最高。
四 “媒体融合”的研究变迁
2014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2014年传媒业界的期刊也都围绕着媒介融合、媒体转型等话题组织、策划学术讨论。由于文献数量较大,本节仅选取了《中国记者》(隶属于新华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隶属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记者》(隶属于上海社科院)、《新闻与写作》(隶属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4家代表了不同地区、隶属于不同层次机构的新闻传播业界的期刊(事实上有的取向已经转向学术性),同时选取了新闻学界的《现代传播》和《国际新闻界》两家期刊,共6家期刊,对其2014年关于“媒体融合”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见图1.7)。
图1.7 2014年6家期刊关于“媒体融合”研究的文献统计
经过人工统计还发现,主题词虽未包含媒体融合但是有相关论文实际上是研究融合问题的,比如《新闻记者》中尽管很少出现“融合”字样,但较多论文涉及新媒体,其中如纽约时报创新报告、卫报用算法编辑报纸等文章,已计入了媒体融合的文献。统计发现,上述6家期刊关于“媒体融合”的话题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合的必要性、迫切性讨论”;二是“什么是媒体融合、如何融合”;三是“在两会、APEC等大型活动的报道业务中如何运用融合手段”;四是“国内各类媒体的实践和探索”;五是“国际媒体的经验介绍与分析”;六是“融合中的版权与伦理问题”;七是“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培养”;八是“融合带来的表达方式、传播话语的变化”——这部分的研究包括偏向传播学术方向的,比如《国际新闻界》第5期刊出的《官方与民间话语的交叠:党报核电议题报道的多媒体融合》[30]。
在对文献内容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发现一些由传媒业界主管主办的期刊发表了数量较多的“经验之谈”,这些“经验”大多来自国内的国家级或是省市级媒体的实践体会。其中有关“媒体融合”的相关讨论,有一些写得比较深入(如从融合的理念,到组织机制、内容生产、平台等各方面的创新都有涉及),但大部分的讨论理论深度不够,理解与描述过于简单和表面化。对于文献中引用的融合理论也比较单一,多数理论主要是参考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的网络社会特征、詹金斯(Henry Jenkins)的融合文化以及一些新媒体方面的理论。大部分文献中,对于国内媒体真正的融合实践案例涉及较少,一些来自媒体业界基层单位的作者把开设网站、开设微博、制作图表这类单一的行为均视同媒介融合的实践。
在融合业务操作层面,由于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型媒介形态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的媒体和节目形式,如微信公众账号、网络自制节目、社交电视、数据新闻等。上述6家期刊发表的文献对这些最新的媒体和信息形态的研究也占了较大比例。从研究方法上看,新闻传媒业界主管主办期刊的论文,采用较为规范和严格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较少,大多数文章是从新闻实践出发、以服务于传播实践为目的,媒介批评类、总结类和述评类文章较多,对“媒体融合”这个话题也不例外,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媒体融合实践的现状。
2015年以来,在“大数据”“数据新闻”等热潮的推动下,关于融合的论述和实践获得了学界和业界的更广泛关注,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31]“互联网+”对于传媒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转型和改变的客观要求,也进一步促进了媒介融合的深化发展。这阶段对于“媒介融合”的讨论议题集中于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加深对互联网的理解,探析“互联网+”模式下媒介的融合迭代与效能转换以及讨论如何创建一个基于互联网逻辑的媒介发展的新模式。
与此同时,数据在传媒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媒体通过平台合作的方式扩大对资源的利用,增强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无论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或社交媒体,媒体在大数据时代的变革首先体现在新闻生产、呈现、维护用户关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时代,媒体通过媒介融合方式充分挖掘信息的二次价值。学者据此展开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新闻实践研究,新闻可视化的具体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等议题也进入学者的视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