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新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拙作《周易新释》即将出版,这是学术界的一件小事,却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回首我已走过的四十五个春秋,有多少对过往的感慨,又有多少对未来的期待?

我出身于世代务农之家,祖辈父辈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生活的艰辛自不待言。但在我幼时的记忆中,爷爷家的土炕上,总有几个老头围坐在一起,爷爷则捧着他那套《三国志鼓词》,洋洋洒洒地又读又唱,不时引起一阵喝彩之声。父亲民国期间读过私塾,解放初期在乡村扫盲班当过一年多的“识字先生”。爷爷去世时我才五六岁,按农村风俗在棺材前放一个陶盆烧纸钱,棺材入土前,当父亲拿起陶盆时,发现盆底下面的草灰上留下了横横竖竖的“字”。当时大姐正读高中,她的学问最大,就叫她过来辨识一下,结果她也看不懂,村里人就开始宣扬我家将来要出一个“文化人”。当我稍微长大一些,开始懂事了,父母就把爷爷留下的这个“兆”告诉了我。我想:我在之后的岁月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1991年中考以即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即墨师范学校,成为一名“吃国家粮”的人;1994年8月成为一名教师之后,在繁忙的中小学教书生涯中坚持自学苦读,一步一步取得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本科文凭;直至1999年秋考上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坚持在南大读到博士毕业,与爷爷去世时留下的这个“兆”,以及由之使我产生的人生使命感不无关系。

我与《周易》结缘,始于2001年秋季导师徐兴无教授开设的“经典研读”课,其中一次研读的内容是《系辞》,《系辞》严整而饱满的文字、恢廓而精深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从此使我对易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书的撰写,始于2002年秋季师从蒋广学教授做博士研究生之时,为了撰写“先秦两汉易学研究”学位论文,我开始研读历代学者的易学著作,深感先哲关于《易经》奥义阐释的精妙,于是就萌生了撰写一部《周易新释》的想法。2005年底初稿完成,曾想找出版社出版,但由于种种原因搁置了下来。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赴台湾中正大学文学院做访问学者,时间比较宽裕,当我重新读起之前所写的书稿,感到其中不乏可取之处,加之我对《周易》经传不少方面有了新的理解,于是就趁着访学的机会改写并完成书稿的主体。之后又花了大约半年时间进行补充,终于赶在2020年底把书稿交到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周易》构建了一个涵盖天地人三才的哲学体系,其思想内容无所不包,作为易学的爱好者,自然需要一卦一卦地研读、参悟。我个人认为,《周易》思想的精髓至少在四个方面。

一是定位问题。一卦有六位,六爻有阴阳,这是《易经》在形式上与其他先秦经典最大的不同,也是《周易》哲学在构建与阐释上的不二法门。《系辞》开篇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提出了事物的“定位”问题,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皆有其诞生、存在、变化和衰亡之位。《乾·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太阳一日之中在天空有不同的位置,昭示着天道的刻度。《尚书·泰誓》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易学提出了“位”的概念,其意义不仅在于指导人们观察天地万物之位,更在于启迪人们在天地自然、人类社会中做好自身定位。所以《彖》《象》汲汲于君子“正位不正位”“得位不得位”之辨,《艮·大象》则引大儒曾子之言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人生的根本问题是定位问题,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场域都应找准并把握自我的定位。人生的定位清楚,则为人处世、干事创业的人际空间、心理空间、文化空间就构建起来,前方的道路就光明起来,在经历人生的风浪时就能做到自我调适、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二是修身问题。《易经》成书于商周之际,其中浸润着文王的忧患意识和德治思想。《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召诰》:“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易经》六十四卦,虽涉及天地万物、人间万象,但其要旨在于一个“德”字,其中对“君子”“小人”行事的褒贬及吉凶的晓谕,说明周初人们对君子道德规范的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的易学,在儒家学者的主导之下开启了易学儒学化的进程。《说卦》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道德科目“仁义”与“阴阳”“刚柔”的天地之道实现了融通与互摄,标志着先秦易学儒学化的初步形成。在《易传》的作者看来,《易经》六十四卦即是六十四德,《大象传》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遏恶扬善”“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作乐崇德”“振民育德”“自昭明德”“反身修德”“恐惧修省”“贤德善俗”等一系列高扬人性光辉的道德主张,说明先秦时人已把《周易》一书作为重要的人生道德教科书。

三是智慧问题。《周易》是一部智慧之书,著名易学家朱伯崑先生在其《易学哲学史·前言》中说:“如果说,古代的宗教典籍,是靠信仰和迷信得以长期传播,而《周易》则是靠其自身的理论思维和中国人的智慧相传下去的。”《周易》的诞生,源于中华先民对宇宙、自然和人生本质的探求,其中浸润着古人观察世界的科学方法,凝聚着先哲理解世界的思维成果,《易经》六十四卦“准拟”了一个普遍联系、循环转化、开放发展的全息宇宙。易学中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理、数、象、占”合一的应用论,使《周易》从成书之初就承载着周王朝“王天下”的使命;历经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传播与发展,至西汉又因“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强大功能而跃升“五经之首”,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的皇权政治,也广泛启迪了历代学者在人生道路上的智慧选择。

四是境界问题。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也即是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和宇宙的人。冯氏认为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是最高的,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都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周易》倡导人应该“穷理尽性”“乐天知命”,由自然而至人文,由人文而化成天下,其最为推崇的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大人”,也即是冯氏所言人生的“天地境界”。可以说,“境界”问题,是《周易》哲学体系构建的出发点,也是其哲学旨归,今天我们学习与运用《周易》,尤当注重《周易》所开示的阴阳之道、刚柔之道与仁义之道三者的融会贯通,进而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超越。

年岁越长,越发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孝、忠”二字,孝为解决由血缘关系所产生问题之根基,忠为解决由非血缘关系所产生问题之根基,此点《易经》卦爻辞亦多有阐述。最近三年间我痛失双亲,子欲养而亲不待,回想起父母对我无比的疼爱和谆谆的教导,心中之痛,何可言哉?谨以此书深切缅怀我的父亲母亲,并向天下所有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母亲致敬!

于成宝

书于山东科技大学山海花园

2021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