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翼》
《十翼》即《易传》,语出汉代文献《易纬·乾坤凿度》卷下:“(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汉代撰写纬书的学者认为《易传》各篇皆为孔子所撰,为《易经》之辅翼,取“十翼”之名,以示孔子翼宣《易》理的完备、周全之意。后人以《易传》各篇当十翼之数,说法有所不同,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论夫子《十翼》”条曰:“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但数《十翼》亦有多家。”[51]孔氏取郑玄易学的说法,以《十翼》为《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
《易纬》“孔子五十作《十翼》”之说,本之于《论语》,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孔子的易学贡献。《论语·述而》记孔子之言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先秦两汉时期“作”的意思是制作、创作的意思,若说《易传》各篇或主要几篇皆为孔子所创作,则《论语》不该没有记载。《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52]其中“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一句历来断句不同,笔者认为“序”在此句中作为动词是可以确定。“序”是整理、排列、编次的意思,与“作”的含义有着本质的差异。司马迁用“序”而不用“作”,当是经过审慎考虑的,以此说明孔子与《易传》各篇的关系,是进一步的整理、加工、完善,而非原创。如同《论语·子罕》记孔子之言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先的王官之学下衍为私学,《周易》与《诗》《书》《礼》《乐》一道逐渐为人们熟知,但易学由于其与生俱来的占筮功能,在解读与传承上还保持着史官、筮人职守世袭的官学特性。《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53]若《易象》即《易经》,恐不会引发韩宣子如此感慨。李学勤认为《易象》是“类似的讲卦象的书籍,供筮者习用。这种书是若干世代筮人知识的综合,对《易》有所阐发,是后来《易传》的一项来源和基础。”[54]笔者赞同李氏的这一观点。《周易》之创作与周之王天下有直接的关系;据说周公继文王之后参与《易经》卦爻辞的撰写,《易经》文辞中体现了强烈的道德意识和君子风范,可归于周公之德,故韩宣子“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之语,当主要是针对《易象》而言,可知《易象》对于《易经》有着精深的解读,从中亦可见春秋晚期鲁国易学的发达情况。鲁昭公二年(前540)孔子年仅12岁,当还没接触《周易》;至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68岁,自卫国返回鲁国,始开始整理《诗经》,依据鲁国的国史作《春秋》。他对《周易》产生兴趣,整理史官所传的《易象》类文献,大约也在此时。《易传》中的《彖》《象》成书最早,《彖》主要通过诠释卦象、爻象的关系解释了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辞,《象》中的《大象》专门解释了六十四卦的卦象,《小象》则解释了六十四卦的六爻之辞。二者合起来完成了对《周易》卦爻辞的解释,且在“阴阳”“刚柔”“健顺”等范畴的使用意义上保持了一致性,最有可能出自鲁国世袭掌《易》的太史所撰,最终经过孔子的整理、编次而受到战国儒家学者的推崇与弘扬。
《文言》《系辞》继《彖》《象》之后成书,《文言》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卦义,《系辞》则是一篇阐述《周易》哲理与象数的通论性文献,二者都记有孔子关于《周易》的论述,当是出于孔门弟子的追记与整理,年代应在战国中期偏晚。《说卦》《序卦》《杂卦》的成书年代当是战国晚期,《说卦》侧重于《周易》象数的阐发与整理,其中八卦取象的内容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序卦》是作者出于诠释通行本卦序的内在依据和哲理而作的;《杂卦》是一篇杂述六十四卦卦义的押韵歌诀,其阐释最后八卦时与前面体例不同,或是因为错简的缘故。
[1] 李镜池著,曹础基整理:《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页。
[2] (唐)贾公彦著,赵伯雄整理:《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第648—649页。
[3] 丁四新:《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39页。
[4]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4页。
[5] (清)孙诒让著,王文锦、陈玉霞整理:《周礼正义》卷47,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28—1932页。
[6] (唐)孔颖达著,李申、卢光明整理:《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第334页。
[7]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6页。
[8]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9]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按《易纬》此处文字本之于京房易学,其所缺字,或当为“壮”。《京氏易传》于坤宫一世卦《复》曰“周而复始,土水见候”,于二世卦《临》曰“金土应候,刚柔分”,于三世卦《泰》曰“通于天地,长于品汇”,于四世卦《大壮》曰“内外二象动而健,阳胜阴而为壮”,于乾宫五世卦剥曰“故当剥道已成,阴盛不可逆”,当为《易纬》论述卦气由下而上“始、分、通、壮、盛、终”行进路线之所本。
[10]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0页。
[11]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12] (清)王夫之著,李一忻点校:《周易内传》,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13]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21页。
[14] (宋)朱熹:《易学启蒙》卷4,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259页。
[15] (宋)朱熹:《周易本义》,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65页。
[16] [日]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等编著:《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115页。
[17] 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81页。为方便读者的理解,个别通假字略作改动。
[18] 徐元诰著,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40—342页。
[19] 坎卦名或作“习坎”,高亨认为“习”字为后人依据《彖》《象》所加。详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2页。
[20]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13页。
[21] (清)李道平著,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59页。
[22] 张涛:《论郑玄易学》,《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3]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91—592页。
[24] (清)李光地著,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30页。
[2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22—224页。
[26] 按:“互体”在《国语》《左传》的《易》说中仅此一例。
[27] (清)孙星衍:《周易集解》卷4,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230页。
[28]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
[29]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页。
[30]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64—966页。
[31] 今本《子夏易传》或为后人伪作,但孔氏所引,当为先秦易学之遗说,因为《乾·彖》及《文言·乾》“乾‘元’者,始而亨者也”一节,与《子夏传》的解释相谐。
[32] (唐)孔颖达著,李申、卢光明整理:《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标点本1999年版,第1页。
[33]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卷中,东方学会民国十六年石印本,第18页。
[34] 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6—32页。
[35]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0页。
[36] 郑万耕:《易学中的元亨利贞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7]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卷中,东方学会民国十六年石印本,第18页。
[38] (唐)徐彦著,浦卫忠整理:《春秋公羊传注疏》卷2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第464—465页。
[39]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9页。
[40]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1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08—209页。
[41] (唐)孔颖达著,龚抗云整理:《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第664—665页。
[42] (汉)桓谭著,朱谦之校辑:《新辑本桓谭新论》卷9,第38页。
[43] (唐)孔颖达著,李申、卢光明整理:《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第7页。
[44] (宋)朱震:《汉上易传》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 (宋)王应麟:《玉海》卷3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卷1,广陵书社2005年版。
[47] 饶宗颐:《殷代易卦及有关占卜诸问题》,《文史》1983年第20辑;于豪亮:《帛书〈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
[48] 廖名春:《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
[49]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载艾兰、邢文《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2页。为便于读者理解,笔者对个别异体字略作改动,并于《归藏》卦名后写出对应的《周易》卦名。
[50] 此与《周易》卦辞一般先断卦义的吉凶,然后再述卦所系之事的写法相同;而与《周易》爻辞一般先写爻所系之事,最后才断以吉凶的写法正好相反。
[51] (唐)孔颖达著,李申、卢光明整理:《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第10页。
[52] (汉)司马迁:《史记》卷47,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37页。
[5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26—1277页。
[54] 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