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凶悔吝厉咎
与“元亨利贞”相类,“吉凶悔吝厉咎”亦是《易经》卦爻辞中用以断定卦爻象意义的重要词语,《系辞》:
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关于“吉”字,在《易经》卦爻辞中出现了148次。《说文解字》:“吉,善也。从士口。”就甲骨文“吉”与“圭”的字形来看,“吉”的部首“士”当是“圭”,后因形近误写作“士”,吉字上圭下口,意为手持玉圭礼器向上帝祈求善祥福佑。《易经》中的“吉”,可解释为吉祥、吉利、喜庆。
关于“凶”字,在《易经》卦爻辞中出现了58次。《说文解字》:“凶,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凶者,吉之反。”凶即不幸、灾殃、祸殃之义。
关于“悔”字,在《易经》卦爻辞中出现了33次。《说文解字》:“悔,恨也。从心每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悔者,自恨之意。”《易经》卦爻辞中的“悔”,体现了商周之际人们对个人行事所造成后果的一种自我省察的意识。所悔之事,可大可小,有灾、有罪可以言悔,《诗·大雅·抑》:“庶无罪悔。”《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38]此悔之大者。有小的过失亦可以言悔,故《蛊·九三》:“小有悔”,《豫·六三》:“迟,有悔”。所悔之事可以补救,则可“悔亡”“无悔”,《易经》中言“无悔”者凡16条,言“悔亡”者凡19条,可见周人非常注重观察人的自省活动,认为人们主动地“悔”则往往改变事件最终的结果。先秦儒家的自省精神,当与《易经》重“悔”的观念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理解《易经》中的“悔”,应根据所描述事件的性质,结合卦爻辞之义予以判断,可释为“悔恨”“遗憾”或“灾殃”。
关于“吝”字,在《易经》爻辞中出现了20次。《说文解字》:“吝,恨惜也。从口文声。”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取此义将“吝”译为“憾惜”。高亨则释“吝”为“难”:
《周易》吝字皆借为遴。《说文》:“遴,行难也。从辵粦声。《易》曰:‘以往遴。’僯,或从人。”《广雅·释诂》:“遴,难也。”考《易·蒙》初六云“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许引作“遴”,可证许所据本,全书皆作遴也。又按《易·说卦》曰“为吝啬”,《释文》:“吝,京作遴。”盖京房本行难之义作吝,爱啬之义作遴欤?抑其全书吝字皆作遴欤?不可知也。《汉书·地理志下》“民以贪遴争讼”,《杜钦传》“不可以遴”,《王莽传上》“班赏亡遴”,颜《注》并云:“遴与吝同。”《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遴柬布章”,《王莽传下》“性实遴啬”,颜《注》并云:“遴读与吝同。”此又吝、遴通用之证。行难谓之遴,故遴者,艰难也。《周易》吝字均借为遴。[39]
高亨以“吝”为“遴”,以此论证“吝”之义为艰难,有一定道理,但若说“《周易》吝字皆借为遴”,则证据不足。从甲骨文到楷书,吝字字形都是从口、文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按此字盖从口文会意,凡恨惜者多文之以口,非文声也。”以文饰口,则有饰过之义。《论语·子张》记子夏之言曰:“小人之过也,必文。”《系辞》言悔吝为“小疵”“存乎介”,干宝曰:“忧虞未至于失得,悔吝不入于吉凶。事有大小,故辞有缓急,各象其意也。”[40]可见“吝”有小的过失之义。出现小过失的原因,或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故吝有艰难之义;或受主观认识的束缚,故吝有憾惜之义;或是个人行为之不当,故吝又有羞愧之义。
关于“咎”字,在《易经》爻辞中出现了100次。《说文解字》:“咎,灾也。从人从各。各者,相违也。”《说文解字注》:“(咎)灾也。灾当是本作灾。天火曰灾,引申之凡失意自天而至曰灾。《释诂》曰:‘咎,病也’。《小雅·伐木》传曰:‘咎,过也。’《北山》笺云:‘咎犹罪过也。’《西伯戡黎》郑注:‘咎,恶也。’《吕览·移乐》篇注:‘咎,殃也。’《方言》:‘咎,谤也。’”《易经》中的咎字,比凶的“灾殃”之义轻,可译为咎害,过失。
关于“厉”字,在《易经》爻辞中出现了27次。《说文解字》:“厉,旱石也。”旱石即磨刀石。《说文解字注》:“旱石者,刚于柔石者也。《禹贡》:‘厉、砥、砮、丹。’《大雅》:‘取厉取锻。’引申之义为作也,见《释诂》。又危也,见《大雅·民劳传》、虞注《周易》。又烈也,见《招魂》王注。俗以义异异其形,凡砥厉字作砺,凡劝勉字作励,惟严厉字作厉,而古引申假借之法隐矣。凡经传中有训为恶,训为病,训为鬼者,谓厉即疠之假借也。”《易经》中的厉字,多有预判和警戒之义,各随文意,可译为危险、祸患,或勉励、砥砺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