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协同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力挽狂澜的作用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书在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通过对目前电子商务学术文献的整理,把研究现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对电子商务认识和发展的研究

(一)国外文献研究梳理

电子商务的发展引发了业界讨论。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电子商务的核心要义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商品服务信息买卖、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结算等内容的新型商务模式(Haynes,1995;Kalakota,1996;Kosiur,1997),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现代商业交易模式,不仅有利于实现网络商品交易以及企业发展管理的高效率,而且对于宏观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997年11月6日至7日,国际商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子商务会议(The World Business Agenda for Electronic Commerce),其中关于电子商务做了最权威的概念阐述: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此定义描述虽言简意赅,却精准阐述了电子商务的本质内涵。电子商务升华了相关利益各方——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个人之间——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开展的各种交易活动(Laudon et al.,2003),为商品交易提供了广阔的信息发布、交流、搜索平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了渠道中间商和交易费用,有效提高了交易效率(Westland & Bay,2002)。但如果把电子商务仅仅理解为在互联网上买卖产品,那么稍显狭隘(Schneider,2000)。实际上,电子商务的业务领域远远超越了网上购物,在其商业活动中还包含营销理念、存货管理、人力资源、顾客关系等各个方面内容(Holl,2001),企业如果能够积极、科学地去运用电子商务,那么势必会将企业内部职能和外部活动进行科学有效整合,在引领企业发展方面发挥职能(Yang et al.,2010),为企业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提供不竭动力,显著提升企业的组织效率(Gary等,2019)。另外,研究发现,电商平台上的经济活动还会嵌入当地行为规范所塑造的线下社会关系之中(Avgerou et al.,2013),可见,电子商务效应涉及范围极其广泛。

除了关于电子商务概念认知的基础研究外,国外更多文献则趋向于关注电子商务的发展问题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超时代性,传统电子商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术领域内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对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及后续发展进行了专业剖析。2000年4月,Figueiredo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评论》上发表了题为Finding Sustainable Profitability in the E-commerce Continuum 的论文,率先提出了由“标准化”向“感知性”转变的新型电子商务战略。Jayaweera(2002)在Process Patterns to Generate E-commerce Systems 指出,在电子商务中,应包括两个基本模型,分别是业务模型和流程模型。两种模型之间存在价值之间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业务再造的需求。韩国学者Seungchang Lee(2003)将B2B电子商务分为基础电子商务和跨企业电子商务,通过对比研究,提出“基于跨企业流程优化的电子商务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绩效”。Tabasom Saberi等(2020)依托电子商务模式对不同参与群体的职业人格、信息、金钱和产品机制四个指标进行了评估和量化分析。

(二)国内文献研究梳理

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电子商务不再是“泡沫”的象征词,信息全球化注定带来电子商务的全球化,我们也应该紧跟世界潮流,将产业升级、实现知识经济与电子商务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力争使社会对电子商务行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于杰,2014)。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的目的是商务,是企业商务活动信息化的过程,而其本质是一种变革大众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手段,是企业与外部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交换的活动,是企业将管理触角伸向外界的手段之一(曹进,2014)。通过总结基于发达国家推进“无线创新”、放松行业管制、保障信息安全等新型电子商务发展经验(文燕平,2014),国内学者强调了社会化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的本地化、泛在化等特征会成为电子商务发展趋势(邓顺国、宗乾进,2013),并提出促进我国电子商务业态发展的相关建议:强调政府的服务及引导作用,明确政府立场及作用;积极推动安全认证、信用体系的建设,引导市场良性竞争;支持物流自身一体化、物流联盟一体化及物流宏观一体化建设;强化电子商务服务意识,克服认知因素障碍等(邢相军,2014)。另外,李志义等(2018)对电子商务领域原始语料进行分句、分词等系列处理,提取电商领域本体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的分类关系,尝试自动构建电子商务领域本体,并应用到通用的语义检索系统,体现了跨学科的技术协同合作以及电子商务的影响效应,进一步丰富了电子商务的内涵。

二 电子商务微观元素研究

(一)电子商务的消费者体验研究

消费者购买方式的选择对电子商务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可以在网上为消费者提供关于相关产品的全部信息,主要包括市场所需产品以及产品的状态等(Lancioni et al.,2000),消费者可以毫不费力地转换于各个网络商店之间,电子商务企业如果不能给客户提供最优越的购物体验,它们将仅能吸引到那些永远追求低价、对企业获利毫无帮助的客户(Reichheld et al.,2000),无疑,客户体验的质量关系着电子商务企业的生存,只有从客户体验角度着手来做功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企业一定要了解客户,基于客户体验积极融入电商发展,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生存(林亚,2014)。国内学者依据电子商务运作特点,利用数量统计方法,以推理行为理论为基础,对影响在线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类网上购物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发现其演化过程不同于无关联的泊松过程,表明其具有自组织临界性。实证研究结果与其他领域如因特网交通流和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标度行为相似,有助于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电子商务系统演化和提高在线商务活动效率,对分析电子商务中人类行为活动的机制和预测其波动趋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董宇蔚,2013)。另外,赵丙艳(2020)指出移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导致网络口碑的传播速度和影响程度较以往更加显著,深刻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并且消费者功能价值、情感价值都与重构意向显著正相关。

(二)电子商务安全机制研究

电子商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给社会发展及民众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由于电子商务的数字化、虚拟性特征,其交易的安全问题也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3年7月的统计报告显示,用户认为目前网上交易存在的问题除去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易发因素外,就是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尤其是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以下简称《电子商务法》)实施以来,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审核或者安全保障义务内容更显得尤为重要(王道发,2019)。针对电子商务存在的重要交易风险问题,国内学者通过系统研究电商交易安全、商业欺诈,以及与之相关的交易者身份识别、信誉机制设计、安全技术及安全协议(檀学林,2014)等问题,应用技术手段构建了系统风险防范机制,不仅有效降低了电子商务信用交易过程中的信用风险,而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品服务交易效率。张子健等(2018)针对电子商务中零售商的网络空间安全投资问题进行仿真模拟,认为投资阈值与零售商的网络空间安全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已投资网络空间安全的零售商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并得出结论:需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和采取必要的补贴措施,加强对电子商务零售商网络空间安全风险的防范。

(三)电子商务信用机制研究

电子商务信任能帮助交易的一方确信对方在交易中或交易后不会利用其信息优势来做出不利行为,以促进电子商务交易的顺利进行,可见信任机制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目前,社会直观的做法是通过简单累加或平均来量化消费者完成交易后的评价,并以此作为对电子商务网站信誉好坏的评判依据。这本身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因为信任与责任密不可分(Roberto Gorrieri,Fabio Martinelli,2006),而电子商务与实体市场不同,是基于网络陌生者(非面对面)之间的信用关系,交易留言评价只能作为参考因素,不能大肆宣扬成为主导因素,虚拟市场中网络陌生者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数字”和“文字”来判断交易对方的信誉和商品质量,其中交易安全、电子合同、消费者权益等问题都对诚实信用原则提出了挑战(王峙焯,2014),无形中可能增加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成本和风险,致使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成为阻碍消费的关键因素。针对电子商务信用问题可能会导致的风险事件,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提高信用保证金、增强多方信用监管力度(杨丰梅等,2017);制定详尽的交易规则,利用多种信用评价手段(郭欣、张莉,2013);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宋磊,2013),构建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网络模型和信用风险管控模型,等等(张鹤冰等,2019;周茜等,2019),以期通过电商信用的互联互通,全面维护电子商务正常有序的交易环境,来实现电商信用生态的良性发展(张云起等,2019),有效解决我国当前电子商务环境下存在的信任机制问题。

(四)电子商务的网络财务会计研究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企业需适应网络财务管理的需求,传统会计流程面临着颠覆,而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使财务管理具有了更广阔、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同样,网络把电子商务与会计融于一体,形成立体化网络会计发展格局,基于网络财会发展的理念提出的有效发展思路和对策,突破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发展瓶颈,使电子商务网络会计通过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模式来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网络技术以及数字化的管理水平(陈嘉莉,2012)。Omar Khalil等(2002)在《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组织元管理》提出“虚拟组织”“元管理”两大概念,认为“元管理”的基本活动包括分析需求、跟踪需求、满足需求三个方面,Khalil的研究又为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组织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企业可以将财务管理及信息系统整合成为网络财务,并借助财务软件等管理工具,实现动态、实时的财务管理。网络财务从在线存储、在线披露财务报告发展到在线编制甚至在线自动生成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财务数据库查询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流量表等财务信息(Robert et al.,2001)。杨春丽等(2016)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的特点,对财务信息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按照“识别—评估—实现—反馈”的思路探讨了企业财务信息整合系统的构建和运行,并对其运行有效性问题进行了评价。李蕾等(2019)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从市场响应敏捷性和运作调整敏捷性的视角,开发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模型,农产品电子商务通过积极影响组织敏捷性来进一步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

(五)电子商务与税收关系研究

电子商务的发展涉及交易盈利,征税无可厚非,美国自1998年实施方案,规定实物商品的网上销售税收仍与传统交易处理相同。但由于电子商务税收要素往往不清晰,征税主体不明确,对传统税收制度和征管举措提出了挑战,对国家销售类税种造成了冲击(Ballard Charles L.,2007)。尽管一般的最优税制文献并不支持对互联网购买进行普遍免税,可以说某些情况下免税是最优选择,但这些条件不大可能在实践中实现,电子商务井喷式的发展态势,没有贡献相应的税收来与其创造的巨大交易额相匹配是不合适的(王科涵,2014),而且部分企业反而利用电商特性,通过C2C模式隐瞒收入来逃税,已经严重扰乱了税收内部秩序和税收生态环境(Li Cheng,2008)。

大多数学者基于税收中性、税收公平、财政收入等原则,从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不同方面提出了征税对策。通过对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进行分析,构建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以“资金流”控制为主的税收征管模式实施方案(李建英,2014),并借营改增的契机推动“互联网+税务”的进一步发展、积极推进电子专用发票的应用、实现信息系统的融合以及发挥其强大的税收分析功能等创新税收管理(李旭红,2016),积极与第三方合作,加强对电子商务运营主体的税收稽查力度,明确税收执法责任制,从而有效防范税务违法行为的发生(王新怡等,2019)。而且研究发现:电商经营主体逃税金额与税务机关稽查概率成反比;增加逃税罚金可使稽查成本降低。另外制定合理的奖惩标准可以鼓励电子商务经营主体依法合规纳税,加强法律政策规制可以有效规避纳税人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王立岩,2017;王凤飞,2019)。目前,电子商务税收遵从问题的大部分文献均是从电子商务税收不遵从的经济现象入手,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来探讨相应举措,仍以规范分析为主,而基于数理论证的实证分析则相对较少。

三 电子商务与各产业关系研究

(一)电子商务与农业发展关系研究

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已经深入农业领域。面对电子商务时代我国农产品的营销问题,应及时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引导农产品企业引入电子商务,注重构建品牌体系,建设自己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网站,推动农产品网络营销,在注重提高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素质的同时,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竞争体系(曾宪凤,2014)。实践证明,第三方交易市场及电子拍卖是较具前途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模式,基于交易成本、价值链和供应链理论基础的现阶段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宜的,农产品营销完全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渠道改变先前的被动局面(胡天石,2005)。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然面临着人才匮乏、基础建设薄弱、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国家与地方政府应当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并引导农民参与电子商务,建立以区域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农村电子商务销售网络(李玲芳等,2013)。另外,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演进过程中,应重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不断探索电子商务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第一,农业产业集群在引进电子商务时具有一定优势,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良好的产业基础能够为农户电商创业提供有力支持,溢出效应则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连片发展;第二,电子商务的引进增强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吸聚能力,将电子商务相关联的生产要素、产业主体和发展条件都带入农业产业集群,包括新的需求条件、竞争环境、供应网络和服务体系,进而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实现产品升级、流程升级和功能升级;第三,电子商务的引进还使得原有部分生产要素或产业主体做出一些调整或者产生一些积极变化,使它们成为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力量。所以电子商务完全可以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途径,特色农业产业区的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农业产业集群在引进电子商务上的优势,及时转变产业扶持思路与发展战略,努力为集群主体的电商创业和创新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陈永富等,2018)。

(二)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关系研究

物流是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活动的最终配送环节,是电子商务的基本要素之一(张劲松,2006),其中关于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的研究文献不胜枚举,学术文献深刻阐述了两者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关系。电子商务发展是促进物流产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支付方式的普及,电子商务将成为带动我国物流业增长的主要因素(张宁等,2013)。可以说,电子商务大大丰富了物流配送的含义,带动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物流配送服务的不断完善,而物流操作流程、渠道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增强给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电子商务环境下主要有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两种配送模式,自营物流模式是指电子商务企业自己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其优点是有利于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电商物流平台企业能够形成生态适应优势、生态创新优势和生态延伸优势(骆温平等,2019);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的产生则是整个社会化大分工的结果,实质则是将企业的业务分成信息处理、货物分拣以及货物配送三大部分,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目前存在的几种物流配送模式中的最佳模式。电子商务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会有效提高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孙瑞者等,2009)。可见,物流配送质量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消费者评价电子商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也存在着条块分割严重、服务功能不全、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政府应加大对电子商务物流的政策支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区域物流进行合理规划,尤其要加大对农村电商物流行业的支持和监管力度,建立对外和对内双向沟通对话协商机制和平台,把握住农村电商物流行业的发展机遇(文宗川等,2020)。

(三)电子商务与旅游业关系研究

很多旅游经济领域的相关学者从旅游电子商务的新概念出发,阐述电子商务对旅游经济的推动作用。电子商务对旅游业的提升作用,有利于降低其经营成本,减少旅游企业信息传播成本和旅游市场的中介成本,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实现旅游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从而缩减旅游代理商中间环节,节约了市场经营成本(李俊楼等,2013)。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能够不断优化旅游营销模式,协助制定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竞争性的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战略,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进而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杨俊博,2014)。因为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不会受到物流业的制约,所以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应当抓住良机,整合旅游资源,开拓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旅游者也可以通过移动电子商务获得更多的个性化自助游产品,比如旅游信息查询服务、在线预订服务、在线交流服务、代理人服务、个性化旅游定制服务等。普布卓玛(2016)、高晶等(2017)专门基于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从旅游移动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含义及特点入手,对当地旅游移动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移动电子商务旅游业个性化服务的基本流程、内容功能、设计方案及实施路径,为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地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四)电子商务与金融贸易关系研究

电子商务与金融业的研究主要以电商企业的金融战略定位以及商业银行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展金融业务为重点。商业银行应遵循积极且审慎原则,立足于主营业务,实现与电子商务的精准对接,找准金融战略定位,比如,开发标准化金融产品,坚持业务创新,突破业务局限、降低业务风险;及时调整集团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形成成本优势;加强风险控制,建立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动态风险控制体系;加强技术投入和高级专业复合型人才储备,厚植人才优势,引领电商金融发展的新方向(安鹂,2014)。相关企业引入电子商务平台后,即使在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银行贷款,尤其对于传统模式下受到信贷约束的低风险中小企业来说,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利用电商平台,可以增大企业违约成本、采集企业信息、实现风险共担等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展示自己的信用类型,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解决我国企业的融资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电子商务也给第三方支付发展提供了路径,为中小银行依靠金融科技加快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有利于中小银行以电子支付为切入口增强业务协同性,发挥特色优势,适时介入支付机构并购重组业务,及时加强风险管控(史丁莎等,2019)。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程度的加深,国际贸易也逐渐呈现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行为已经越来越普遍,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交易也更加快捷方便,越发受到交易主体的广泛青睐。其中相关文献中阐述两者关系最为全面的是史达的《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史达(2005)以电子商务经济为平台,以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为研究对象,研究电子商务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涉及比较优势理论和H-O理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电子商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政策,比如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关税问题、国际贸易中新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世贸组织相关电子商务的规则和条款等问题。王喜荣等(2018)从推动力和拉动力两个维度揭示跨境电商发展与传统外贸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跨境电商交易金额的自然对数值每增加1%,将直接拉动中国传统外贸交易额的自然对数增长约0.401%,最后提出完善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建议,为有效促进中国跨境电商和对外贸易良性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五)电子商务与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作为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够改变企业的经营环境,为企业提供新的市场机会,通过降低企业的销售和发展成本,集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帮助企业提升知名度并开拓国际市场。国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证明电子商务与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Zhu等(2005)、Eikebrokk等(2007)均证实了合理科学运用电子商务能力会对企业实现自我价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Benitez等(2018)认为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希腊学者I.P.Tatsiopoulo和N.A.Panayiotou(2002)提出一种结构化方法评估中小企业引入电子商务技术对日常商业发展的影响,利用建模工具描述业务流程模型,通过连续事件模拟和作业成本分析工具分析电子商务对企业的价值。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由于资金实力、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电子商务井喷式发展的背景下,很容易调整发展战略与电子商务关系,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营销理念与制度管理不成熟,在开展电子商务营销时仍然存在很多误区,对于变革和创新稍显不足,很多时候经不起也不愿进行颠覆式的大规模调整,这样不仅不能实现企业提高营销效率与经济效益的目标,还给企业生存与发展带来威胁,有必要对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营销进行研究,以推动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申月(2014)指出电子商务营销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商务活动的高效率与低成本,给资源匮乏的中小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有利于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营销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营销存在的误区,提出了加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营销发展的对策。赵强(2016)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应用电子商务已成为必然趋势。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网上交易安全认证体系。胡芳等(2017)分析了中小企业在使用电子商务时的一些显著行为特征,发现地区、产品以及组织等不同因素影响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不同使用行为,通过影响因素模型拓展了电子商务使用行为方面的理解,并给出相关解释。沈开艳等(2018)着重分析了在全球贸易标准与贸易协定谈判日益复杂背景下,印度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现状,最后针对中印两国加强电子商务和中小企业合作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