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产业互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一)中亚地理位置独特,资源丰富,一直是大国之间战略竞争的重要区域

中亚地区北靠俄罗斯,东部与中国接壤,东南部与阿富汗相邻,西北部接合欧洲,西南部与伊朗毗邻,西部与外高加索地区[1]隔海相望,居于亚欧大陆腹地,是亚欧大陆的连接点和战略接合部。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原油储量、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储量都居于世界前列,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铀、铜、铅、钨、金、银等)储藏量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中亚地区民族和宗教关系复杂,在欧亚地缘政治格局中地位十分重要,对于中俄美等大国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利益。中亚重要的地缘位置、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经济潜力使其成为大国利益角逐的焦点,先后有多个大国积极渗入该地区。

1997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将中亚和南高加索八国划定为“丝绸之路地区”(见表1-1),旨在开发利用中亚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保证日本能源安全,增强其对中亚的政治经济影响力。2004年,日本提出的“中亚+日本”外长对话机制,使得日本与中亚五国的合作朝着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表1-1 相关大国提出的丝绸之路战略

2002年,俄罗斯为维持其在中亚地区的存在,与印度、伊朗共同提出了抗衡“欧亚经济走廊”的“北南走廊计划”,即通过修建始于印度、止于欧洲,途经伊朗、高加索与俄罗斯的国际运输通道,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沿途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12年,俄罗斯充分利用其传统优势及已成立的独联体、俄白哈关税同盟、欧亚经济共同体等多边组织和自由贸易区,加强了与中亚的经济合作力度,并确保了中亚的稳定和安全。

2009年,欧盟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通过修建连接中亚里海地区与奥地利的“纳布卡天然气管”,保障欧盟的能源供给,拓展与中亚国家的合作领域,加强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欧盟凭借其领先的技术、雄厚的资本、完善的体制向中亚提供多方位的政府开发援助以创建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2011年,美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战略”,力图构建以阿富汗为中心,连接中亚与南亚的交通体系与经济合作网络,强调能源开发的重要性,向中亚五国提供政府援助、对外直接投资,深化美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的经贸合作创造了新的契机

中国西北地区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毗邻,拥有3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依靠这种地缘优势和久远的合作交流基础,中国西北地区成为中国与西亚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合作的聚合点。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成为连接亚太地区和整个欧洲地区最便利、最廉价的运输通道,而且为中国与中亚国家打通了一条东西双向开放的通道。通过现代“丝绸之路”,建立高层次、长远的经济合作关系,是中亚与中国的一致目标。

1993年9月,为使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主要由新疆逐步扩展到西北其他省区,中国西北五省区于乌鲁木齐举行了第一次联席会议,提出了“共建大通道、联合走西口”的对中亚五国开放的思路,以提高整个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1999年,中共中央做出西部大开发的决定,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于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发掘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潜能。2001年中国倡导并促成了上合组织建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中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被纳入多边协调机制的轨道,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与中亚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紧接着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访问东盟国家时,又提出中国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美好愿望。之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并将“一带一路”写入“全会决定”成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得到沿线国家的强烈支持与响应,这不仅是中国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的伟大战略,也是中亚五国及“一带一路”其他沿线国家取得新发展的重大机遇。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并与中亚的三个国家接壤,在传统、文化、经济结构方面都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同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够给予中亚各国平等的地位推进经济往来。自1997年中国与中亚开展油气资源合作以来,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2年底,中国与中亚的油气资源合作项目已有17个、油气能源开采量突破3500万吨。到2016年,中国已经取代俄罗斯,成为中亚五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中国是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主要以能源、有色金属、棉花为主,以农业、制造业等轻工业为辅。上合组织这一发展平台推进了中国与中亚各国在边境贸易管理等领域的制度性合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各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争取在条件成熟时创建自由贸易区。

在中国与中亚的贸易中,西北地区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2009年中国西北地区对中亚的进、出口额分别占中国对中亚进、出口额的57.77%和56.98%,到2016年,两项份额分别为69.67%和60.63%,是中国与中亚贸易的最主要区域。中亚在西北地区对外贸易中,也占据重要的位置。2009年,在西北地区进出口总额中,对中亚的进、出口额分别占到35.20%和57.57%,到2016年,两项份额分别为42.37%和27.73%,尽管对中亚出口份额有所下降,但进口份额上升明显,中亚仍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贸易区域。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各国国家战略对接,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一带一路”倡议自实施以来,为中国和中亚合作提供了动力。“一带一路”分别与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福利与繁荣年”规划(2013年)、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2013年)、塔吉克斯坦“能源交通粮食”(2016年)三大战略及土库曼斯坦建设“强盛幸福时代”发展战略实现对接,寻找契合点,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互联互通方面,2014年5月,丝绸之路经济带首个实体平台——江苏连云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正式启用,这是哈萨克斯坦乃至整个中亚第一次正式获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中国和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打造了绵延上万公里的“能源丝路”,保证了沿线4亿人口的生活燃料供应。“中国西部—欧洲西部”国际运输走廊项目加快落实,中国经中亚通往欧洲沿线国家的“中欧班列”取得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吉乌铁路、中塔公路、中塔跨境光缆、乌鲁木齐枢纽机场建设等项目稳步推进。

在产能和技术合作方面,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始于2014年的中国哈萨克斯坦产能合作已形成52个早期收获项目,由中国企业承建的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通车,中国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建设的炼油厂和多个矿业项目也顺利实施。

在金融合作方面,中亚国家不断扩大与中方在本币支付和结算方面的合作,哈萨克斯坦已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中哈正就建设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和商品交易所开展合作;中哈产能合作基金正式成立,两国金融和保险机构签署多项融资和合作协议,为双边重大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中亚各国经济发展迅速,与中国贸易快速增长

1992年中亚各国独立之初,按现价美元计算的GDP总额只有470亿美元,到2000年降至不足400亿美元,之后逐步恢复增长,2013年最高达到3497亿美元,2016年下降到2525亿美元,但当年按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算的GDP达到3023亿美元,比2013年的2694亿美元仍有较大幅度上升。2016年与1992年相比,按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算的GDP年均增长4.07%,按现价美元计算的GDP年均增长7.25%,其中2000—2016年不变价美元GDP年均增长7.08%,现价美元GDP年均增长率更高达12.34%(见表1-2)。

表1-2 中亚五国GDP和贸易增长状况

中亚国家对外贸易也大体经历了类似的变化。1992年,以现价美元计算的商品和服务进、出口额分别为346.95亿美元和297.14亿美元,到2000年,两者分别降至182.34亿美元和201.70亿美元。按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算的1992年商品和服务进、出口额分别为806.12亿美元和626.01亿美元,到1998年降至谷底,分别为401.83亿美元和434.79亿美元,之后出现快速增长。到2016年,中亚国家以现价美元计算的商品和服务进、出口额分别达到747.79亿美元和867.26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9.22%和9.54%,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的两项指标也分别达到954.74亿美元和1085.1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01%和3.51%。

与此同时,中亚国家对中国货物贸易也出现快速增长。2016年与1992年相比,中国对中亚货物进、出口额分别从1.73亿美元和2.91亿美元增加到120.78亿美元和179.6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9.36%和18.75%,分别高于同期中国对世界进、出口额年均增长率6.14个和4.45个百分点。中国对中亚进、出口额在中国对世界进、出口中的占比分别达到0.76%和0.86%,其间,2012—2014年均超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