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历史与文化
印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对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由于印度在历史上不断遭到异族入侵,所以它既有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文化,又有几经沧桑,屡遭外侮的苦难历史。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就已有了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莫亨殊达罗和哈拉巴的古代遗址便是有力的明证。在那里发现了水井、浴室和复杂的排水设备,还发现了不少家用器皿、油漆的陶器,最古老的钱币,雕刻精细的石器,铜铸的武器,金银手镯、项链以及两轮车的模型,等等。这充分说明了当时市民的生活情形。有关科学家认为,它比当时巴比伦和埃及还要进步。这些遗址至今对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仍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公元前2000年左右,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从西北进入印度,打败了达罗毗荼人,并将达罗毗荼人赶到南方。从此雅利安人由印度河流域逐渐向东南发展,移住恒河流域。这一时期,在印度历史上称为“吠陀时代”和“史诗时代”。
公元前600年左右,犀顺那伽王建立了犀顺那伽王朝,国名摩揭陀(或摩犍陀),国都在旧王舍城。传至频毗沙罗、阿阇世和优陀延王时,建华氏城为国都,国势极盛。后来,由于婆罗门的地位逐渐提高,下层人民的处境日益悲惨,阶级矛盾尖锐,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于是,耆那教和佛教应运而生。
后来,犀顺那伽王朝为难陀王朝所灭,引起诸侯纷争,出现了社会动乱局面。公元前326年,希腊亚历山大翻越兴都库什山入侵印度,占据了北印度。亚历山大死后(公元前323年6月)月护打败了难陀王朝,扫除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势力,建立了孔雀王朝,世袭凡一世纪之久。公元前273年,月护之孙阿育王即位。8年后,阿育王征服了位于今奥里萨邦的羯饶伽国,杀人10万,俘虏15万,血流成河,整个战争中死者不计其数,除部分地区外,几乎统一了全印。阿育王也皈依了佛教,并企图把全印佛教化,他第一次集结佛法于华氏城,就佛陀的教义做了一次完整而可靠的编集。他大力宣传佛教,还派佛僧前往叙利亚、埃及、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传教。公元前200年左右,孔雀王朝被南方的安度罗国和北方的大月氏所灭。大月氏人本在中亚,侵入印度西北部后,建都犍陀罗城,称为贵霜王朝。贵霜王迦腻色迦也和阿育王一样推崇佛教,使佛教声势大振,得到有力的复兴,更传播于印度之外,也传到了中国。
公元3世纪,旃陀罗·笈多一世驱逐大月氏,灭安度罗国,建立笈多王朝。笈多王朝版图甚广,南至纳巴达河,东北达尼泊尔边境。我国晋代高僧法显去天竺取经(公元399—414年)之时正是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期。
笈多王朝时(公元319—540年),政治较开明,经济也繁荣,在文化艺术及科学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这时出现了许多杰出作家,诸如《云使》和《沙恭达罗》的作者迦梨陀娑,《罗刹娑与指环印》的作者毗沙迦达多和《小泥车》的作者苏陀罗伽等。大小各十八部的《往世书》也是在笈多王朝时期形成目前这种格式的,是印度宗教与哲学的总宝库。
笈多王朝终因哒人入侵而灭亡。后又有羯若鞠阇国兴起,有人认为羯若鞠阇国即笈多王朝的复兴。戒日王即位后,国势亦盛,东征西伐,所向披靡,除摩诃刺侘国外,无不臣服其下。唐代玄奘游印度时,正当戒日王在位。他死后,大臣篡位,国家大乱。此后数百年间,形成小国纷立,互相争霸。改信回教的突厥人乘机自中亚连年入侵,阿富汗伽色尼王朝国王马茂德在26年间(公元1000年—1026年)就入侵北印度达15次之多,致使印度不少城池被洗劫,寺庙惨遭焚毁,无数精美建筑,变成焦土。古尔王国国王穆罕默德从公元1175—1206年也先后6次出征印度,所到之处,抢劫一空,大肆破坏神庙石柱及建筑,许多建筑艺术的光辉成就,夷为平地。最后,穆罕默德的部将古杜布·邬丁征服了德里,建立了奴隶王朝。公元1206—1526年间,德里的回教王朝先后更换多次,后为北方入侵的强者所征服。
16世纪,蒙古察合台汗后裔帖木儿的六世孙即喀布尔(古高附)的酋长巴卑尔于1526年在巴尼巴特打败了德里的洛提王朝,建立了莫卧儿王朝。传至巴卑尔的孙子,即阿克巴大帝时,莫卧儿帝国国势极盛,几乎统一了全印度。他还破天荒地倡导各教归一,他身为回教帝王,曾在大庭广众之前于额角上画着印度教徒所画的符记,腰围拜火教徒所用的圣带,不仅鼓励云游传教的教徒,而且还召集全国各教的代表开会,制定法律,允许信仰自由。阿克巴以及他后来的两个继承者注重大兴土木,建立宫室,耗资不计其数,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就是其中一例。他的孙子沙贾汗尤其重用红石建筑,印度著名的红堡建成应归功于他。奥朗则布对印度教的态度有所冷淡,战争不断,国势大衰。1707年奥朗则布死后,各地土邦王公纷纷自立,这给后来欧洲人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后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接踵而至;相互排挤,最后英法两国决一雌雄,结果法国失败,英国取胜,英国乘机蚕食印度,扩大势力。与此同时,印度人民的反抗斗争并未稍戢,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但是轰轰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于1857年终被残酷地镇压了下去,莫卧儿帝国覆灭,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不仅在印度建铁路、开矿山、修工厂、办学校,而且还介绍西方的科学文明,也发掘印度古代文化遗产,在印度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过,更重要的是由于英国的侵略和掠夺,给印度带来了巨大灾难和不幸,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打破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铲除了本地社会中一切伟大和崇高的东西”。
但是,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并未因此而停止,相反,以各种方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远东的殖民统治陆续为日本军阀所取代,民族解放的火焰日益高涨,这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政权也岌岌可危,不得不采取让步政策,于1942年派出代表团同印度谈判。英国的计划只同意印度作为英联邦自治领,不同意组织印度人领导的临时政府,故谈判破裂。1945年当时的总督又召开了西姆拉英印谈判,由于印度代表之间意见分歧,谈判也未获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独立斗争空前高涨。1946年2月18日爆发的英国皇家印度海军印籍水兵在孟买、卡拉奇和马德拉斯起义,得到广大人民的积极声援,给英国殖民统治以沉重打击。英国妄图改变政策,以图苟延残喘。于1946年3月派遣内阁特使团赴印度谈判,但由于英国坚持分裂印度和保持军事占领等主张,谈判又一次以失败告终。此后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不断高涨,罢工斗争一年比一年更甚。
1947年6月3日,英国发表了分裂印度为印度、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方案,进行分而治之。同年7月,英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8月,英国把印度的政权移交给两个自治领。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正式宣布成立。1950年1月26日实施新宪法,宣布为独立自主的民主共和国。
[1] 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