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习指挥的要求与条件
一 学习指挥的要求
指挥动作的三个基本要求:放松、准确、美观大方。
(一)如何才能放松
首先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双脚站立的放松
两脚切忌用“立正”姿势或者“八字”式站立,这样两脚及身体就容易显得僵硬紧张,最好是比“稍息”的姿势再放松一些,站成“丁”字步:左足稍竖着前站,右足稍横着后站,两足比“稍息”还可距离再远一些。这样两脚可以轮流用力,如右足用力,整个身体可以向后或向右略为倾斜;如左足用力,可将整个身体向前或向左略为倾斜,这样就可获得前后左右自由的倾斜或移动(两脚不离地)。站立也是指挥的一种基本功夫,唯有这样站立,才能站上30—45分钟也不会显得特别疲劳。
2.手掌手腕的放松
指挥主要是手腕与前臂的运动,细分起来手指、手掌、手腕、前臂肘部、上臂都有着有机的联系,而手掌永远起主导作用。
在指挥过程中,手掌应该保持一定的姿势,这个最好的姿势却与平日生活中的手势反其道而行之。生活中的握紧拳头最易使人感到有力,但容易显得紧张。平时中指、无名指、小指总是呈弯曲状(是长期握拳习惯所形成)。指挥的手势应该把中指、无名指、小指略为放开,略呈翘起的姿势,大拇指、食指可仍稍微弯曲(有人主张将大拇指、食指指尖捏成一个小圆圈)。大拇指后部的手掌面应与手腕成一平面,而小指、无名指、中指后部的手掌面应略翘高,与大拇指后面的手掌面不在同一个水面平上。
各手指应自然弯曲,与学习弹奏钢琴相同,以每个手指上的每一个关节都能被明显地显露出来为宜。如果有一个关节成了一条直线,关节消失,这就说明这样的手指姿势是不正确的,应迅速改正。
3.手臂的放松
指挥时,两手活动的方向多为上下挥动,往下挥动时,丝毫不要用力,应是由于地心引力,物体自然下落的结果,这样才能取得放松的效果。手臂下落至通过拍点后,双手又被反射力所致而产生往上弹起的动作,这时虽需要用些力量使双手支持持续往上挥举,但应该记住这种力量主要是反射力所引起,具有一定的反射弹力作用,而不是另外使劲用力上提。上下摆动一般可分为三层次。
(1)以手腕关节为挥动中心。
手腕
(2)以肘关节为挥动中心。
肘关节
(3)以肩关节为挥动中心。
肩关节
请记住任何时候向下挥动的手臂都不能用力下压,往上挥动也只是反射弹起,可稍用力支持而已,这样才能在上下挥动时始终保持放松的感觉。
(二)如何表现准确
要表现指挥击拍时的准确性,关键就在于必须养成每拍击拍都有显著拍点的习惯和技巧。所有音乐中的拍子都是从拍点开始(不是从开始击拍时的起点开始)。音乐开始时必须准确,整个音乐才能准确,如果击拍没有拍点,众人对拍子的感觉就不一样,音乐肯定会出现前后参差不齐的现象。
拍点的表示,就在于手腕关节的运用,当手掌平放,手心向下,手腕关节放弃支持时,手腕下坠,立即再反射弹上来,在这下坠及反射弹上来的瞬间,就是拍点的完成。如果下坠与反射之间出现了时间的间隔,那就形不成“点”。当然也不能称为拍点了。
以后每一拍的击拍(甚至分拍中每半拍的击拍)都要有拍点,这样不单对指挥者本人培养了强烈的节拍感,同时,通过手势也做了外在的表达,使被指挥的众人也能清楚看到拍点而能接受同样的节拍感,使整个音乐能够得到节拍上的准确表现和统一。当然对一位较成熟的指挥或一个有经验的指挥来说,拍点的外在动作表现有时似乎并不十分严格要求,但也可能由于指挥者本人内心拍点的感受和与众人感受已能配合默契。虽不见外在拍点的表现,而实际上都已能在双方内心得到一致的密切合作,这也就是起到了拍点的作用。因此,对初学指挥者来讲,培养拍点感觉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有了手腕准确拍点的表达,手臂各个部分的活动也随之要做到节拍准确的表达。
(三)如何美观大方
指挥最关键的要素是放松和准确,通过简练的动作能够做到放松和准确地在拍点上击拍,也可算基本上已做到了美观大方。指挥所追求的应该是内在的对音乐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表达(即解释作品的能力),而不在于外表的华丽动作和矫揉造作的外形,一切没有表现内容要求和目的的外在动作都应该受到排斥。只有在放松、准确的原则下,再来考虑用什么样的动作更能使演唱者和演奏者容易感受到正确内容的表达,怎样的动作更有利于塑造音乐形象,怎样的动作更能使观众容易受到感染和引起共鸣。所以,我们所说的美观大方并不是简单地只讲究外在的指挥姿势。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提倡每个指挥者必须外表沉着、安详、稳重,动作潇洒、不呆板、不拘束、自然大方,让演员和观众都能舒服地接受并被感动。
二 学习指挥的条件
指挥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是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也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作为一个指挥要有真才实学,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艺术积累,还要有令人敬佩的品格和人格魅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指挥并不完全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还要靠自己刻苦的学习和努力实践才能成功。
指挥要具有更高的艺术修养、更全面的音乐知识、更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和更强的整体驾驭能力。指挥的学习和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像某些流行或时尚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媒体或娱乐圈的商业化炒作迅速地走红天下。因此,要学好指挥就需要注意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长期地提高自己和锤炼自己。
(1)高尚的品格,踏实的作风,有献身精神,能为人表率。
(2)敏锐的听觉。从某种意义上讲,指挥的职责是“专门挑别人的毛病”,在排练演出中,对那些错误的音符、节奏及演奏演唱方法,都须指挥加以纠正。要想在几十人中找出这些毛病,必须有双好耳朵。
指挥的听辨能力建立在对自己团队熟悉的基础之上。指挥要熟悉并了解他的合唱团演唱或乐队演奏的声音才能够及时发现演唱或演奏中出现的问题。在平时,多听一些好的音响资料总是有益的,这有助于提高指挥对于音乐音响的认识标准和辨别不同音乐音响水平的能力。对于学习指挥的学生们来说,通过长期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和提高自己对于音乐音响的听辨能力,则是使自己成为指挥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准备。
(3)较好的音乐记忆力。指挥要掌握大量的音乐作品,这里所说的掌握,不是指一般的了解,而是要经过认真的研究,要基本背下来。不一定所有声部都背得十分准确,但旋律、复调及主要的和声、配器手法及声部进入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具备很好的音乐记忆能力,才能做到这一点。
(4)具备较高的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及较好的音乐感觉。好的音乐感觉不能说没有先天的因素(即天赋),但后天的长期培养是不可忽视的。练琴、练歌,认认真真练一遍比漫不经心地练十遍都有用。搞音乐的人要养成一种习惯,不张嘴便罢,只要一张嘴唱(包括弹奏,甚至听),必须带进情感,只有这样,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另外,要想准确地理解分析作品,文化底蕴是基础,最起码要接触哲学、美学、文学及相关艺术门类,掌握作曲理论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配器。
(5)指挥要掌握训练乐队、合唱队的方法。这一点无捷径可走,只有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提高。合唱训练法,有很多教材;训练乐队,介绍一本杨鸿年写的《乐队训练学》。掌握这方面的能力主要靠实践,书本知识只占20%,而实践经验占80%。
除了做自己的案头工作之外,指挥总是在集体演唱或演奏的形式中工作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指挥要有能力使自己的团队在演唱或演奏中达到统一和谐、平衡的标准,同时需要具备敏锐的对于音乐音响的听辨能力。
(6)作为一个指挥还应具有干练、果断、敏捷的素质,千万不可使合唱队员对其产生厌恶的情绪。没有要求的反复练习,或者是有要求没方法的练习,都会使合唱队员对其产生一种不信任和怀疑的态度,使排练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说,作为一个指挥必须要做到“省”“准”“稳”“美”“情”。
“省”就是指挥的动作不要过分的繁杂,如在排练和演出当中用力过多,使合唱队看不清楚“点”。在指挥较弱的乐句时,动作要小一些,如果动作太大,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能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当音乐要发展到较强的时候,很可能就没有足够的空间与体力来表现。所以在初学指挥时,一定要规范动作,尽量减少那些多余的、不必要的动作,这样才能显得线条明显、动作干练。
“准”就是根据作品不同的拍号、速度及表情提示,准确地将其表现出来。强拍、弱拍、起拍、收拍、实拍、虚拍、换气等,要做到准确无误,否则几十人、上百人的合唱队将会起不准,收不齐。声部的进出不准确或指挥动作的不准确直接影响效果。
“稳”是指作品的速度与节奏问题。由于多数作品从头到尾不是同一种节奏,变化拍子是常有的事,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好节奏、速度的变化,将会使作品忽快忽慢,给观众造成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美”就是指挥的动作要美观大方、潇洒自如,不能弯腰驼背,更不能胡乱挥舞。指挥的动作是否美观得体,会直接关系到合唱队员及听众的审美乐趣。
“情”就是指挥的面部表情,任何一首作品都有它的情感内涵,指挥不到位或过度地表现,都会破坏作品的真实情感,因此对作品的正确理解与情绪上的适度把握,是指挥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